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我國商業保險區域發展的差異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提要:本文通過聚類分析方法,從保險總量和保險險種角度分析我國商業保險的區域發展總差異,應用統計分析描述商業保險區域發展差異的特征,發現各省市、自治區在保費收入、保險密度、保險深度、各險種保費之間都存在較大差異。對此,應實施區域化差別經營管理,加強保險意識教育與引導,以促進我國商業保險區域協調發展。
關鍵詞:商業保險;區域發展差異
一、引言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我國商業保險實現了高速增長,2016年末,中國商業保險原保費收入已經高達3.1萬億元,位列全球第2位。但是,各險種之間、各地區之間商業保險發展存在差異,區域發展不盡相同。在2016年保費收入中,壽險為1.74萬億元,但健康險僅有0.4萬億元;廣東保費收入最高,為2,986.06億元;而西藏最低,僅有22.25億元。在此背景下,深入研究商業保險區域發展差異問題有助于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縮小地區差距。徐哲、馮喆(2005)等運用定量分析法,認為我國保險業區域發展東、中、西部非均衡,自東向西呈順次下降的“梯度”特點;朱俊生(2005)利用主成分分析法,認為我國商業保險區域發展存在差異;梁英怡(2012)引用保險業績指數和方差分析法,分析了我國各地區商業保險的差距和發展水平;李敏、李楊(2015)運用保險深度基準比和傳統的保險密度、保險深度、保費收入對我國三大經濟圈保險業區域發展進行了差異分析。然而,祝向軍(2007)引入“保險業績指數”指標,指出區域保險沒有“東高西低”的階梯式特點;鄭偉、劉永東(2008)建立“保險基準深度比”新指標,顯示在東、中、西三大區域商業保險發展比較均衡。在現有研究的基礎上,本文擬運用《中國統計年鑒》、保監會官網統計數據及相關數據對2015年我國31個省市商業保險區域發展差異從保險覆蓋、險種分布的角度進行分析,再利用線性回歸分析區域發展影響因素。
二、我國商業保險覆蓋區域差異分析
我們選用保費收入、保險深度、保險密度作為商業保險覆蓋狀況指標,運用SPSS軟件,采用K-均值聚類法,大致將31個省市、自治區分為三類:第一類7個省市,包括北京、河北、上海、浙江、山東、河南、四川;第二類22個省市、自治區,包括天津、吉林、湖北、重慶、云南、內蒙古、廣西等;第三類兩個省包括廣東、江蘇。同時,得到各類的描述統計結果如表1所示。從表1各類地區保險覆蓋的描述統計可知,各省市的保險覆蓋狀況存在明顯的區域差異。其中,從保費收入來看,第三類地區的保費收入分別是第一類、第二類地區的1.62倍和4.76倍;從保險密度來看,三類省市的差距也比較明顯,第一類地區是第二類地區的2.06倍,是第三類地區的1.22倍;從保險深度來看,第一類地區各省市、自治區是第二類的1.32倍,是第三類地區的1.34倍。(表1)同時,從保險覆蓋狀況的最大最小值及全國平均值可知,2015年我國31個省市商業保險發展存在明顯的區域非均衡特征。其中,廣東省的保費收入最多,高達216,682.06百萬元,北京市的保險深度、保險密度都最大分別為6.1%和6,466.56元,西藏在保費收入、保險深度、保險密度都最少,分別為1,735.71百萬元、1.69%、535.71元;保費收入最大值為最小值的124.84倍,北京、河北、上海、江蘇等10個省市保費收入在平均保費收入之上;最大的保險密度為最小值的12.07倍,只有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江蘇省、浙江省、廣東省等6個省市的保險密度高于全國平均保險密度值,保險深度的最大值為最小值得3.61倍,北京市、河北省、上海市、山西省等14個省市、自治區的保險深度大于全國平均值。
三、我國商業保險險種分布的區域差異分析
為進一步深入分析我國商業保險的區域差異,我們從各省市、自治區商業保險險種分布入手,以健康險、意外險、壽險、財產險的保費收入作為衡量指標,運用K-均值聚類分析法,將2015年31個省市分為三類:第一類包括廣東省、江蘇省;第二類包括天津、吉林、黑龍江、湖南、貴州、陜西、寧夏、廣西等21個省市;第三類包括北京、浙江、河南、四川等8個省市。各類的描述統計結果如表2所示。(表2)從表2各類地區的保險險種描述統計可知,第一類地區(廣東和江蘇)的保費收入最高,第三類地區的8個省市保費收入水平居中,而其余處于第二類地區的21個省市各類保費收入最低;同時,壽險保費收入無論在哪一類地區都是最高的,財產保險的保費收入在各類地區中都排第二位,然后是健康險的保費收入排第三位,意外險的保費收入是最少的。由此可知,無論哪一類地區的居民對不同保險種類的需求程度是一樣的。從表2中的各險種全國平均及最大最小值可知,江蘇省的財險保費收入最多,高達67,219.34百萬元;廣東省壽險、意外險保費收入都最多,分別為120,594.61百萬元和6,164.18百萬元;北京市的健康險保費收入最多,高達24,332.13百萬元;西藏的保費收入在四個險種中都是最少的。財產險、壽險、意外險、健康險的最大值分別為最小值的60.35、344.59、41.80、194.97倍,這也說明各省市、自治區之間財產險、壽險、意外險、健康險保費收入方面存在很大差異;并且可以看出北京、江蘇、廣東、四川等10個省市各險種保費收入均在平均保費收入之上,而其余21個省市、自治區的各險種保費收入有差異,或在均值之上或小于均值。以上數據說明,各險種保費收入狀況在各地區之間存在較大差異。
四、我國商業保險區域協調發展對策
(一)實施區域化差別經營管理。對于北京、河北、遼寧、上海、江蘇等商業保險整體發展狀況較好的省市,它們多屬于沿海城市或經濟水平較高的省市,應當穩定市場份額,深化保險市場,創新商業保險產品,同時提高服務質量,穩定客戶關系;對于山西、黑龍江、江西、湖南等有一定商業保險發展基礎的省市,應當完善營銷體系,注重農村市場的開拓,可采取提高銷售人員素質、加強網絡和電話銷售、增強管理水平等措施;對于西藏、新疆、寧夏、廣西等西部偏遠省市、自治區,應著力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費水平。(二)加強保險意識教育與引導。居民對商業保險的認識與風險的意識直接關系到整個保險行業的健康、持續、穩定發展,它是商業保險持續生存、發展、壯大的根本。在我國,各省市、自治區商業保險的發展普遍落后,但是現實增長的社會經濟水平,表明我國商業保險的發展前景很廣闊,商業保險的市場份額仍然有待提高。不斷加強居民對風險、對商業保險的教育,對于提高居民對保險的需求和認識具有重要影響和作用。
主要參考文獻:
[1]張偉,郭金龍,張許穎,邱長溶.中國保險業發展的影響因素及地區差異分析[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5.7.
[2]徐哲,馮喆.中國保險市場區域發展不均衡性分析[J].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9.
[3]朱俊生,王白宇,李云,周蕾,胡永紅,楊尊毅.我國保險業空間布局研究[J].保險研究,2005.7.
[4]李敏,李楊.我國保險業區域發展差異分析———基于京津冀、長三角和珠三角經濟圈[J].保險職業學院學報,2015.6.
[5]鄭偉,劉永東.中國保險業區域發展比較研究———基于“保險基準深度比”的分析[J].經濟科學,2008.5.
[6]祝向軍.我國省級區域保險業發展評價———基于保險業績指數的分析[J].上海保險,2007.1.
[7]梁英怡.我國保險業區域發展差距及其協調發展[J].保險研究,2012.4.
作者:齊雯 張鳳 單位:成都信息工程大學統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