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論農業保險的問題與創新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2011年初的特大旱災給全省農業造成重創,受旱面積107.7萬hm2,12.95萬頭(只)大牲畜因旱災出現飲水困難。2012年上半年,全省各地不同程度地遭受了雪災、旱災和洪澇等自然災害,受災面積29.904萬hm2,1.464萬hm2絕收,倒塌房屋372間,直接經濟損失10.66億元。在各種自然災害中,旱災比較嚴重,連續性強[2]。近些年,旱災成災面積占總成災面積的比重均在五成以上,2009年更是達到62.66%。
發展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1發展現狀
2007年政策性農業保險開辦以來,河北省農業保險整體發展狀況有所提升,覆蓋面不斷擴大,2009年參保農戶632.79余萬戶,覆蓋全省11個設區市,發生農業保險賠款4億元,受益農戶48.56萬戶,保險保障功能初步發揮[1]。通過表1的數據統計,2007年至2011年間,我國財產保險保費收入和農業保險保費收入均呈上升趨勢,但農業保險保費收入占財產保險保費總收入的比重非常小,且成小幅下降的趨勢。就河北省而言,2008年以來,農業保險保費收入雖然保持著18%左右的穩步增長,但作為農業大省,其農業保險保費收入占全國農業保險保費收入的比例較低,始終維持在4%左右[2]。此外,筆者根據河北農業保險保費收入與河北鄉村人口總數計算得出河北農業保險密度,即平均每個農村人口為轉嫁農業風險所支付的保險費,數據顯示,從2007年至2011年,河北農村人口人均保費成上升趨勢,農業保險需求在一定程度上是有所提升,但絕對值偏小,2011年僅為21元。
2存在的問題
保險供給不足。截止2011年,河北省共有24家財產保險經營主體,僅有三家保險公司經營商業農業保險業務。政策性農業保險以試點險種為主,如奶牛、能繁母豬、玉米、小麥、棉花保險,且按“低保障、廣覆蓋”來確定保障水平,比如小麥按每畝保險金額300元;奶牛按每頭保險金額5000元,一旦受災,農民最高也只能獲得基本的成本補償,不足以彌補實際損失。在保險責任上,主要承擔風災和雹災對投保種植物造成的損失;重大病害、自然災害和意外事故所導致投保的養殖個體的直接死亡,而普遍存在的旱災,病蟲災害等均不在保障范圍之內[3]。
有效需求不足。河北省是農業大省,農業保險市場潛力巨大,然而目前農業保險推進比較緩慢的重要原因是農民購買力不足,投保意識差。在2007年至2010年,河北農民家庭平均每人純收入由4293.4元增加到5858.0元,恩格爾系數平均為33%,農民生活水平仍處在較低水平階段,即使有參保意愿,也缺乏實際購買力[4]。此外,中國農戶普遍存在防范風險意識不強,對保險公司的信任程度偏低,靠天吃飯的同時,更多依賴政府的農業補貼和農業救濟。
技術有限及缺乏有效的經營模式。河北省農業保險經營技術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體現在險種類型少,保障范圍小及理賠成本高等方面。2009年河北省共承保農業保險金額119.83億元,保險費收入5.57億元,賠款支出3.99億元,保額損失率為3.33%,保險賠付率71.63%。河北省曾出臺農業保險相關補貼辦法,在全省范圍內開展農業保險保費財政補貼試點,保費由農戶承擔20%,各級財政承擔80%,地方政府在農業保險上的財政補貼比例較高[4]。然而,河北省政府的經濟實力比不上經濟發達地區,很多地區出現財政困難,財政補貼很難及時到位,從而限制了農業保險的開展。2004年以來,我國各地開始積極探索新的農業保險經營模式,并開展了一系列的試點工作,然而針對河北省農業保險發展的研究較少,一直沒有形成有效成熟的發展模式。
建議及創新
1探尋適合發展的模式和制度
河北農業保險業務主要以政策性試點為主,占農業保險總保費收入的九成以上。農業保險具有很強的外部性,無論采用何種運行模式,國家財政及政策支持都是其順利發展的必要條件之一。目前國內已經出現的農業保險的經營模式各具特色,為河北農業保險的發展提供了很好的經驗。比如安信農業保險公司在上海推行的政府財政補貼推動、商業化運作的“安信模式”;安華農業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在吉林推行的圍繞和依托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開展的“安華模式”;法國安盟保險公司創立在四川推行的“安盟模式”依靠強大的網絡、資金、豐富的農險經驗和管理優勢占領市場。根據河北省經濟環境和農業保險發展現狀,筆者認為,發展農業保險要依托地方政府,在農村基層建立互助合作保險組織,同時以商業保險為輔,建立多層次、多渠道、多主體的政策性農業保險模式和制度。
2完善經營技術手段
加強險種開發技術,開發產品銷售渠道加強農業保險產品開發,創新適應農村需要的保險產品是保險市場發展的基礎。協調各級政府、財政部門,不斷擴大現有政策性險種的覆蓋面,提高奶牛、能繁母豬、玉米、棉花、小麥等已有險種的覆蓋率;在地方財政有實力,有條件的地區適當增加財政補貼險種。河北省地理環境優越,適合種植多種農作物及經濟作物,形成了很多具有地方特色的農業產品。針對特色經濟農作物加大險種開發力度,比如辣椒種植、塑料大棚蔬菜保險等,帶動商業性農業保險發展[5]。同時,探索開展銷售渠道創新,加強與農經站,防疫站等農村基層組織及合作社的聯系,加大農業保險宣傳力度,使農民真正了解產品,提高農業保險有效需求。
提高風險保障范圍,探索巨災風險管理技術從近幾年河北省受災情況來看,旱災是其最為主要的自然災害,帶來的經濟損失不可忽視。擴大保險保障范圍,必須探尋有效的風險轉移途徑。通常可以通過再保險和保險風險證券化轉移承保的巨災風險。通過發行收益與指定的巨災損失相連接的債券,將保險公司部分巨災風險轉移給債券投資者。自1996年第一份巨災債券發行以來,截止到2011年巨災債券的累積發行量已超出376億美元。從巨災債券覆蓋的風險來看,美國以颶風為主導,其次為地震、歐洲主要為風災[5]。相比我國,一方面由于沒有充分詳盡的歷年災害數據,巨災再保險產品匱乏,農業保險承保人分保難、成本高;另一方面,我國尚未正式啟動保險風險證券化,將巨災風險轉移到資本市場的途徑有限。借鑒國外經驗,逐步開發適應中國國情的農業保險巨災債券產品,利用再保險向國際保險市場轉移和分散巨災風險勢在必行[6]。
提高理賠效率,加強保險理賠技術創新河北經濟發展水平較發達地區有所欠缺,農民整體素質較低,對保險的理解和信任程度有限,因此發展農業保險首先要建立農業保險服務網絡,將保險服務關口前移到涉農一線,尤其重視理賠工作。與農村基層組織合作,聘請有經驗的農業工作人員擔任查勘定損工作,深入災情現場,保證定損準確性,提高農民對理賠結果的信服度。其次,引進先進的保險理賠技術,降低理賠成本,控制道德風險。近年來一些國家推出的農業氣象指數保險合同就是一個理賠技術的創新。農作物產量通常與天氣情況有較強的關聯性,比如降雨量多或少都會導致農作物產量變化。農業氣象指數保險就是針對天氣變量導致產量下降的情況予以賠付。以小麥干旱指數為例,用降雨量評估干旱程度[6]。假定保險責任是在保險期限內,降雨量不足80mm且在40~80mm時,每個保險單位賠付30元/mm;降雨量小于40mm時,保險金額為3000元。假定保險期限內降雨量為70mm時,每個保險單位賠付額為(80-70)×30,即300元;當保險期限內降雨量為30mm時,則為3000元。由于補償并不取決于實際損失,道德風險和逆選擇易于控制。在承保、理賠環節所需信息簡單且易于獲得,降低了經營成本。此外,指數保險合同具有標準化和透明性的特征,很容易在二級市場流通[6]。
3開展業務創新,加快發展步伐
價格及收入保險創新。農產品價格波動增加了農戶收益的不確定性和生產決策的難度,缺少價格風險管理成為一些農戶陷入貧困的重要原因,也是制約農業發展的重要因素[1]。傳統上農產品價格被認為是不可保風險,這是由于價格波動無法通過統計進行科學測算,難以對風險進行合理定價。美國于1996年推出了有政府補貼支持的聯邦農作物保險產品。即參保農戶在種植前選擇一個收入保險項目和賠付率,如果收獲后的實際收入小于預期收入和賠付率的乘積,由保險公司負責賠付差額部分。在美國,2006年收入保險所覆蓋的農作物面積占全部政府支持保險項目所覆蓋農作物面積的比例從10年前的7%上升到57%。法國安盟保險2010年結合資本市場工具開發出同時支持自然災害風險和價格波動風險的市場化收入保險產品[1]。根據各地區的歷史產量、期貨市場價格與歷史價格確定農作物保險價格,結合承保的土地面積,承擔保險責任。無論是因自然災害或是價格波動導致農作物收入減少,均可獲得保險補償。
訂單農業保險創新。訂單農業是農產品加工企業與農戶在產前簽署定單合約,農民按照合同要求組織生產,把產品銷售在產前完成,引導農民按市場需求安排生產,可以減少生產的盲目性和穩定農民收入。但在實踐中,當遇到自然災害、市場價格波動、農業企業融資困難等因素影響,導致目前我國訂單農業履約率偏低。若在這一過程中引入保險機制,利用保險公司在承保農作物保險和農產品加工企業財產保險的優勢,可為雙方履約提供保障。2012年3月8日,國家的《國務院關于支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的意見》中指出,要大力發展基于訂單農業的信貸、保險產品和服務創新;鼓勵龍頭企業資助訂單農戶參加農業保險;鼓勵利用出口信用保險為農產品出口提供風險保障[6]。
總結
河北農業保險的發展需要政府在推行政策性農業保險的同時,制定激勵機制引導相關機構積極參與,引進國內外農業保險發展經驗,針對河北省自然環境、農業生產的特點進行創新,著重開發適應河北省需要的農業保險險種,以保障河北農業經濟的健康和可持續發展。(本文作者:劉琳、黃敏、王鳳京、陳平、白魁耀 單位: 防災科技學院、吃鑫安汽車保險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