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體育教學與思想政治教育融合思考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大學生身體素質和思想政治覺悟的高低直接關系到社會主義事業的成敗,因此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充分發揮其潛力,對于早日實現中國夢的有著巨大的意義。通過對體育教學和思想政治教育之間進行融合的意義進行討論,并就當下如何促進二者的教育教學開展進行了對策探討。體育教學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機統一、相互滲透,在克服傳統體育教學模式的同時,潛移默化間起到思想政治教學作用,促進大學生的全面成長。
關鍵詞:體育教學;思想政治教育;體育榜樣
1.體育教學與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意義
1.1體育教學中蘊含著豐富的思想政治元素
體育教學中也蘊含著豐富的思想政治元素,只有認識到這一情況才能分析出體育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意義。體育活動本身的競技性可以作為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開發載體,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開展。人們通過對體育賽事的觀看,能夠點燃自身的愛國熱情,通過對體育活動的報道,可以在社會范圍內營造出一種愛崗敬業的價值觀。同時,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依靠體育的形式有效實現,多種多樣的體育實踐活動可以讓學生走入社會、了解社會,不斷增強學生的責任感和主人翁意識。通過參與一些大型體育賽事,高校學子可以以志愿者的身份鍛煉自己的能力,提升服務意識、競爭意識。通過參加體育活動,人們可以提升身體素質,提高認知能力,在無形中也是傳播優良的體育精神,帶動更多的群體參與到體育活動當中,促進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力和感染力不斷升級。
1.2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促進體育教學的展開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功能就是教化作用,在體育教學的開展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對于提升體育水平和思想境界有著重要的地位。首先,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培養體育運動員和學子的愛國熱情。[1]愛國主義教育是始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任務,無論是運動員還是高校大學生,都可以通過思想政治教育培養他們的愛國情懷。通過觀看體育賽事,觀者可以感受到運動員優異成績的背后是祖國的培養和人民的支持,從而激發其自己的愛國情懷。思想政治教育還可以幫助學生樹立堅定的理想信念,培養優良的道德品質。體育競賽倡導友誼第一、比賽第二,通過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能夠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體育競技觀念,在教學中自覺踐行公平、公正的競賽精神。合理的思想道德建設能夠幫助受教者養成合理的生活方式,反饋到體育教學中學生可以憑借積極向上的生活觀念和習慣促進體育活動的學習展開。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僅是開展體育教學的一部分,更加是所有教學工作開展的生命線。
1.3體育教學與思想政治教育有著深層次的互動內涵
體育教學與思想政治教育之間有著深層次的互動內涵,這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首先,體育教學和思想政治教育在目標上具有一致性,二者的本質都是一種教學活動,只不過是教育的兩個方面。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主要可以通過心理輔導和溝通交流緩解學生的心理壓力,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的協調發展。而體育教學也有著這樣的功能,體育活動能夠幫助學生進行身心放松,減輕學習壓力,這在目標上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不謀而合。隨著科技水平的不斷提高,手機已經成為每個人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品了。手機的過度使用嚴重影響了當代大學生的精神風貌,這不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同樣,體育教學也倡導學生放下手機,積極參加戶外運動,參加體育鍛煉。在克服“低頭危害”,養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上,體育教學和思想政治教育有著一致的目標。其次,在教育內容上,體育教學和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相關性。將體育教學的內容單純理解為身體鍛煉是狹隘的,通過體育教學的開展,大學生能夠樹立良好的生活態度,在當下日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舒緩壓力,平和情緒,同時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追求。大學思想政治教育規定了學生在社會發展的大潮中應該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怎樣成為這樣的人,在為人處世、待人接物上都要符合社會發展的趨勢。而體育也能夠幫助大學生在參與過程中樹立規則意識,法制意識。另外,體育活動中要求遵守的競技規則也在一定程度上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相符合。最后,體育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在實踐路徑上具有互補性。[2]我國將體育和智育放在同等的地位看待,是教育體系中不可或缺的兩部分。促進體育教學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主要表現為理論和實踐的互補。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交給學生的是系統的理論,希冀通過理論教學指導學生如何為人處世。而體育教學主要采取的是實踐的形式,通過鼓勵學生參加體育活動,獲得感悟。這種理論和實踐的互補,能夠在整個教育教學體系中讓學生在輕松的環境中接受教育,在潛移默化中完成教學目標。
2.促進體育教學與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對策思考
2.1改革體育課程,加強引導作用
在二十年代末期,體育教學界提出了“突出育人、強化基礎、重視能力、發展個性”人文與科學融合的改革思想,認為在體育教學中需要深入的挖掘體育的育人功能,拓展育人空間。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對體育教學出現了輕視的情況,重知輕體、重技輕德的觀念讓體育育人的功能難以發揮,尤其是在和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路徑上較為狹隘,沒有在內容上實行二者的有效結合。體育教學的內容歸根結底是要發揮育人功能,在教育目標上和思想政治教育有著一致性。實現體育教學和思想政治教育在教學內容上的有效融合,首先就要進行課程改革,在立足體育技能教學的基礎上,關心學生需求,潛移默化地幫助學生傳承體育精神。在教學課程內容的考察上,鑒于當前輕品質重技能的情況,可以在體育課程的教學中用即時成績和期末成績相結合的方式評價學生,敦促學生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嚴格要求自己,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生活習慣。體育教學內容和評價方式的改變會更好的發揮出體育的引導作用,通過由教學向教育的轉變,學生能在教師的引導之下自覺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做到以人為本、健康第一。
2.2樹立體育榜樣,發揮引領作用
大學生處于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塑造的關鍵時期,偶像行為會對他們產生較強的影響。隨著市場經濟發展程度不斷深化,多元化的文化觀念衍生出諸多個性行為。部分大學生在追星上出現盲目、不理智的情況,在不做了解的情況下單純是因為明星的外貌而盲目跟從。體育明星不同于其他明星,他們身負國家責任,為了國家榮譽在賽場上頑強拼搏。在運動員的賽場上,一切都是公開透明的,運動員頑強拼搏的姿態能夠深深地影響大學生的舉止規范。體育運動員身上所展現的體育精神能夠讓大學生受到更加深刻的教育。在體育教學和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過程中,可以將體育明星樹立為教學榜樣,利用他們的優秀事跡進行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可以從思想的引領和行為的指導兩方面入手,通過體育明星的榜樣實際提升大學生的思想和行為認知,實現大學生的自我感化。需要注意的是,在樹立體育明星榜樣的過程中,要及時矯正學生的錯誤想法,很多學生對體育明星的崇拜可能是認為他們有很高的收入、令人羨慕的個人榮譽,這實際上是將忽略了國家榮譽和個體奉獻,而只講求個人的成功。這種錯誤的思想正是思想政治教育要克服享樂主義。因此,在樹立體育榜樣的過程中,我們既要引導學生去思考成功的定義讓他們學會努力和堅持,也要在教學過程中依托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更好的承擔社會責任。[3]
2.3加強師資建設,提供有力保證
“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教師的言行舉止對影響學生的關鍵要素,體育教學中教師的個人水平直接決定著教學質量的高低,教師的德行和言談舉止都是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保證。因此要想實現體育教學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融合,就要加強師資隊伍的建設,為二者的融合開展提供有力保證。在教師培訓中,要加大培訓力度,不斷變革教師培訓模式,增強教師培訓的針對性和時效性。教學是一個“教”和“學”的雙向互動,教師的思想觀念和教學方法決定著教學工作的成敗。在加強師資隊伍建設上,首先要加強體育教師的思想觀念建設,革除只重視體育教學形式、輕視思想政治教育的落后觀念,教師隊伍要更加深入的學習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用馬克思列寧主義武裝頭腦,堅定做一名馬克思主義者,積極擁護黨的政策,在體育教學中貫徹落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政治教育。任何一門學科都承擔著思想政治教育的職責,體育教師要根據體育學科的特點傳播先進的思想觀念。體育教師要充分認識到體育科學在整體教學體系中的地位,不能局限與體育的鍛煉效果,要充分認識到自身在學生思想觀念中的作用。堅持以學生為主體,切實關心學生的身心發展,循序漸進的引導學生掌握相關知識,在體育運動中樹立遠大理想。體育教師也要不斷加強自身的知識儲備,除了具有堅實的體育專業知識和體育技能,還要對思想政治教育有著充分的學習認識,在課程教學中激發學生興趣。隨著國家新一輪課程改革的開始,不僅在教育觀念、教學方法、教學內容等方面進行了創新,對教師自身的知識結構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只有不斷提升自己的教學技能,通過參加各種教學比賽、教學培訓等方式強化自身專業能力,在與其他體育教師的交流中發現教學問題、互學優點、相互改進,這樣才能在體育教學中將先進的思想政治教育觀念傳達給學生。
3.結語
在報告中,對青年給予了厚望,大學生是國家和民族的未來,是社會主義建設的儲備力量,他們的身體素質水平和思想政治信念直接關系著社會主義事業的成敗,關乎著“中國夢”的實現與否。高校在開展體育教學的過程中應該自覺探索和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融合,明晰二者融合教學的意義,引導青年大學生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念,成為社會主義事業合格的接班人。體育教學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融合在高校教育體系來說有著與眾不同的意義,二者都是教育教學體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促進體育教學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融合,有助于高校“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全面落實,創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開展的新方式。
參考文獻:
[1]帥.體育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良性互動[D].太原:中北大學,2018.
[2]魏雙雙.思想政治教育在中學體育教學中的滲透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7.
[3]李小旭.當代大學生政治信仰問題研究[D].蘭州:蘭州交通大學,2017.
作者:陳方煜 單位:桂林理工大學體育教學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