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網絡環境對生物教學模式的影響及對策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網絡環境下,高中生物教學中,教師應注重教學模式的轉變與創新,將現代化教學技術運用到課堂教學中,不僅可以使學生通過現代技術更好地學習相關知識點,而且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基于此,本文主要對網絡環境對生物教學模式的影響進行分析,并提出生物教學的具體策略,以確保高中生物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網絡環境;高中生物;教學模式
引言
在當今的高中生物教學過程中,傳統化教學模式已難以適應當前教學及社會的發展,不利于高中生物教學效率的提高。隨著科學技術的進一步發展,互聯網得到普及,因此,在網絡環境下,對高中生物的教學模式進行探究顯得至關重要。在網絡環境下,對高中生物的教學模式進行創新,不僅符合新課程改革的相關要求,而且符合社會發展的趨勢。基于此,本文主要對網絡環境對生物教學模式的影響進行分析,并提出相應的對策,從而確保高中生物的教學水平與質量得以提高。
一、網絡環境對生物教學模式的影響
在傳統的高中生物教學中,生物教師在課堂上占據著重要地位,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知識的地位,這會影響學生學習生物知識的積極性。同時,學生不斷接受教師灌輸的知識,不僅無法快樂學習,而且會對學習的興趣造成消極的影響。網絡環境下,隨著各種技術的不斷發展與應用,傳統教學方法已難以適應當前的教育需求,大多數教師開始運用網絡技術,加強與學生的交流與互動[1]。在具體的交流過程中,教師不僅能充分了解學生的薄弱環節,而且能使學生根據自身的學習盲點開展具有針對性的學習。這種教學模式不僅有助于教師高效完成生物課程的教學目標,有效完善教學方式,而且能調動學生學習生物知識的興趣,使生物教師的教學質量與學生的學習效率均得到有效提高。
二、網絡環境下生物教學對策
(一)網絡化的課前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教學活動的前提,教師在進行教學準備時,應注重教學規律、教學過程、教學目標的設置。教師在設計教學時,應充分考慮每一位學生,使其實現高效學習。傳統的教學設計通常以教師為主體,過于注重教師的講授,忽略了學生的自主探究。新課程改革下,教師應注重對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培養,因此,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應對此引起重視[2]。網絡環境下,信息技術的運用為教學工作的順利開展提供了技術保障。生物教師可將關鍵的教學內容制成微課,并將其和教學方案共同傳入學生的QQ群中,引導學生自主觀看與討論。學生通過微課進行預習,實現對舊知識的鞏固,并將自己的新設想應用于具體的學習過程中。例如,教學“光合作用”時,生物教師可將這一知識制成微課,對葉綠體的結構進行詳細的講解,將光合作用的原理及過程充分地展示出來,便于學生觀看與討論。學生在觀看微課后,通常會提問:光的反應期NADP+和電子、H+相結合,形成NADPH的過程中的電子從何而來?怎樣實施傳遞?學生通過教師的分析能夠發現,其主要是對光合磷酸化及水的光解的過程。與此同時,教師應對最初的電子供體和最終受體、電子的傳遞過程進行詳細的說明,可通過PPT以動畫的形式展示電子傳遞與ATP合成的全過程。除此之外,類似于化能合成的作用等問題,可教師可以不用詳細回答,可將其作為作業,讓學生自己通過網絡搜集資料,這樣就可以充分鍛煉學生的學習自主性。
(二)網絡化的生物課堂教學網絡環境下,生物課堂教學不僅需注重新課程改革的相關要求,而且應注重信息技術的融合,具體表現為以下幾點。(1)注重師生互動。生物教師在具體教學中,需注重運用網絡環境強化師生互動。學生可以把自己的思考通過平臺傳遞給教師,教師在收到信息的第一時間,會及時作出回應[3]。另外,生物教師還能通過平臺檢測、評價學生學習的狀態與效果。通過網絡平臺,生物教師能將科學座談或各種講座等內容及時傳遞給學生,讓學生通過計算機實施互動學習。特別是智能手機逐漸普及,各個班級都創建了相應的微信群或QQ群,這更有利于師生之間進行互動。這種方式不僅可以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暢所欲言,而且能使教師對學生的高效學習給予有針對性的引導[4]。同時,針對高三的學生,生物教師也可開展相應的復習專題講座,并通過微課的方式傳至群中,學生在學習時不僅能夠下載相關資源,而且能觀看視頻,對重難點知識進行突破性復習,從而迅速進步。(2)對教材進行解讀,深入挖掘教學資源。生物教師需對生物教材進行深入解讀,篩選出有用的信息教授給學生,便于學生更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同時,要想確保生物教學工作順利開展,僅依賴教材資源難以滿足教學要求,基于此,教師可通過網絡獲取相應的教學資源,對教學進行補充[5]。對生物教材進行有效解讀對教學工作的順利開展具有指導性意義,且教學資源的質量與數量也與學生學習質量的有效提高有直接關系。同時,在網絡環境中,信息資源種類繁多、良莠不齊,通常需要生物教師認真篩選,幫助學生獲得高質量的資源,從而使學生實現高效學習[6]。例如,在教學“興奮在神經纖維上傳導”時,生物教師可運用多媒體設備,把神經細胞的有關內容呈現給學生,引導學生觀察圖片,對單根神經纖維膜兩側電位差進行靜態觀察,并引導學生分析實驗結果。這樣學生就能夠清楚地了解到,在安靜的狀態下,單根神經纖維膜兩側存有相應的電位差,其內電位通常低于外電位。此時,教師可提問:“這種電位差是怎樣形成的?為何離子分布于膜兩側時會產生差異性?”學生根據問題進行自主探究,并聯想到膜兩側的帶電離子存有差異,及其膜具有通透性。學生通過學習后,總結出:靜息狀態時,細胞膜能打開鉀離子的通道促使其外流,這通常可以使膜外陽離子的濃度得到有效提高。生物教師在講解相關知識點后,可將霍奇金的實驗結果展示給學生,并在視頻中播放神經纖維對神經沖動實施傳導的視頻。學生看了視頻后會發現,神經細胞產生興奮時,膜電位會產生正負轉換,成為外負內正形式,并產生動作電位。在本節內容的教學中,靜息電位和動作電位之間的產生機理不是重要教學內容,但如果不對該部分內容進行詳細的講解,學生通常難以理解這一知識點。
(三)網絡化的課后評價高中生物教學中,課后評價作為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通常是對課程價值進行衡量的方式。在高中生物教學中,學校、教師、家長、學生可以進行相應的評價,但教師與家長的評價都是外在的表現,主要是運用量化指標進行評價,即以學生的考試成績為標準。把學生的考試成績作為評價學習情況的依據,可以對學生的學習狀況及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進行判斷。但對于無法用定量評價的內容更需要教師的關注,如學生的學習意志、情感、興趣、解決問題的途徑等,這些不容易顯露出來的心理傾向,往往難以得到客觀評價。而這些心理傾向對學生學習與掌握生物知識、構建生物知識框架有著重要影響。而在教學評價中運用網絡平臺,有利于提高教學評價的科學性。因此,生物教師可通過合理運用網絡平臺,引導學生參與互動教學,對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進行及時反饋,而生物教師也能夠根據學生的提問、做題、預習等狀況,給予學生多維度的評價。例如,在教學“物質跨膜運輸”等內容時,教師可通過多媒體設備展示運輸現象,讓學生在完成相關問題后,從宏觀角度對實驗現象進行觀察,并從微觀角度對實驗產生的原因進行解釋。由于時間的限制,學生在討論過程中只能說出自身的觀點,生物教師則需要引導與鼓勵學生在課下繼續進行深入的討論。教師會發現,學生在課下的討論學習中更加積極活躍,甚至部分在課堂上不太活潑的學生,在課下的討論中也會大膽地說出自己的觀點。因此在課下,生物教師可先引導學生自主討論,自己則作為旁觀者,并通過微信群或QQ群,引導學生討論,使學生在討論群當中充分表達自身的觀點。同時,通過生物教師的不斷引導與指導,學生會越來越接近生物現象的本質,教師再次引導學生思考自己在學習與解決相關問題時,忽略了哪些內容,使學生更積極主動地發現、思考、解決生物問題。由此可見,生物教師以引導的方式進行教學評價,通常可以形成有效的互動評價,從而提高評價的有效性與準確性。
結語
綜上所述,在網絡環境下,高中生物教學模式需要教師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及學生自身的學習狀況,對教學模式進行相應的創新,并在教學中巧妙地應用相關網絡技術和設備,在提高學生學習生物知識的興趣的同時,強化師生之間的互動與交流,從而使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與積極性得到有效提高。基于此,本文從教學設計、課堂教學、教學評價環節的網絡化出發,促進網絡與生物教學內容的有效融合,從而使高中生物的教學效率與質量得到有效提高。
[參考文獻]
[1]彭雪莉,王任翔.基于“互聯網+”的高中生物混合式教學[J].西部素質教育,2020,6(01):129-130.
[2]李成芳.“互聯網+”背景下高中生物前置性學習運用微課的探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9(46):210-211.
[3]劉煉.網絡教學資源在高中生物課堂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亞太教育,2019(07):20.
[4]孫媛媛.信息技術在高中生物教學中的實踐探索[J].新課程研究,2019(13):89-90.
[5]高悅龍.網絡教學資源在高中生物課堂教學中的應用[J].學周刊,2019(12):137.
[6]王江華.探討信息技術手段在高中生物教學中的運用[J].課程教育研究,2019(05):167-168.
作者:張多 單位:甘肅省武威第十八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