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生物工程專業改革對人才培養的探索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本文以陜西理工大學生物工程專業改革為例,探索在“一帶一路”新時代背景下新工科是如何進行專業調整,培養符合國家發展的生物工程人才的措施。同時,也指出了當下生物工程專業普遍面臨的一些問題,及不同高校提出的相應解決辦法,為生物工程專業改革提供借鑒。
關鍵詞:生物工程專業;專業改革;人才培養
一、陜西理工大學生物工程專業關于專業改革的措施研究
陜西理工大學生物工程專業創建于2001年,現有專職教師25人,專業核心課程包括生物化學、化工原理、工程制圖、基因工程、發酵工程等,現有專業實驗室五個、實習基地九個。經過十余年發展,該專業已經為陜西及周邊省份生物化工、醫藥、食品等領域輸送大量人才。本專業在深度學習“一帶一路”新時代背景的前提下,實施了一系列專業改革措施,為新工科人才培養的探索做出一定貢獻。1.導師制的全面實行。導師制,作為一種新型的教育教學制度,以更好地貫徹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現代教育理念,更好地適應素質教育的要求和人才培養目標的轉變。生物工程專業從2015年4月開始,學生根據導師簡介選擇導師,與導師面對面交談后進行與導師的互選,互選結果確定后,建立導師責任制并簽訂導師制合同,使教師和學生之間建立一種“導學”關系,針對學生的個性差異,因材施教,指導學生的思想、學習與生活,進行價值觀、世界觀、擇業觀等教育。從2015年4月至今,生物工程專業實行“導師制”以來,累計推薦導師200余人次,指導學生累計350人次。此活動的推廣,加強了學生對專業的了解和熱愛,解決相當一部分學生文化基礎薄弱、求學積極性低、心理素質尚不健全的問題,幫助他們在進入大學學習的初級階段,盡快地適應大學的學習,找準自己的奮斗方向。與此同時,在與導師的直接對話和溝通過程中,許多學生直接積極地參與到導師的科研項目中,自己的科研能力得到了提高,多名學生在本科階段就已經發表多篇核心及以上級別文章,申請了多項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還有多名學生表示自己對當前所做的科研項目興趣濃厚,要繼續在研究生階段從事該項研究,即導師制這一制度的開展,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本院學生的研究生招生、錄取比例,為后續學院發展起到了良性循環的支持作用。2.“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的大力推行。專業在深入學習“中國制造2025”這一工業發展戰略的基礎上,有了前期導師制對學生學術基礎的建立健全,大力推薦學生參與大型競賽性科研活動,如“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等。讓學生從各個角度發掘,尤其是從專業角度尋找和探索新生物、新工科的科研項目,并負責整個項目的運作,明確在新工科背景下自己能做什么,應當具備什么樣的能力等,鍛煉了學生的科研思維和科研素養。經過大力推廣,生物工程專業學生從2013級到2017級每個班均有2—3個小組獲批不同級別(校級、省級、國家級)的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項目,1—2個小組獲批不同層次(一等、二等、三等)的“互聯網+”項目。同時,從獲批或獲獎項目的名稱也可以看出,學生的科研、創新、創業活動不僅僅局限于單純的生物學,還有環境污染治理(如有機油降解微生物復合模型研究)、定制服務類(私人定制農場“互聯網+農業”體驗模式)、新型銷售類(新絲路上黑枸杞,“互聯網+新前程”)、“互聯網+制造業”類(黃酒機設計)等。3.畢業設計的工程化推進。有了前兩項活動開展的基礎,生物工程專業學生在選擇畢業設計相關學習內容的時候,不僅僅局限于生物學的實驗活動,已經涉獵與工程化、信息化內容相關的畢業設計,這就使得教師在指導學生進行畢業設計的過程中敢于提出更加多元化、工程化、豐富化的設想,也進一步推進了新工科的建設。4.專業課程的深化改革———以生物工藝學及其相關課程改革為例。生物工程專業學生就業難的一個重要問題,是大多數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學習目的不明確、專業課知識欠缺,尤其是對生物工藝學、生物工程設備、生物產品分離與提取等課程開設環節、目的、應用不清晰等,造成認為生物工程專業無對口企業、無專職公司等。針對這一問題,生物工程專業對專業課進行了大力度的改革,建立起學生在新時代背景下對自己的專業、就業的新認識。
二、當前新工科背景下專業發展面臨的問題與專業發展展望
雖然生物工程專業改革為新工科人才培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依然面臨一些工科專業的共性問題。1.不斷更新的工藝技術與相對滯后的學生實習之間的矛盾。現代生產技術的更新十分迅速,尤其是國家實行“一帶一路”這一倡議后,生產技術的發展更是一日千里。針對瞬息萬變的市場信息,及時調整和更新生產技術對企業的存亡至關重要。而新技術的應用對操作者技能要求較高,一般情況下,實習企業不會將企業最新技術交給實習學生從事,這就帶來了學生實際操作的滯后問題。2.理論學習與實踐操作沖突。要提高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及就業能力,勢必提高學生的實踐操作技能,這就意味著在實施培養方案的過程中要偏向實踐和實習,但卻不能以犧牲學生課堂學基礎知識的時間為代價。這就反映出當前專業設置課程方面要滿足學生基本的學習時間,不能額外添加學生學習負擔,卻必須提高學生實踐環節的矛盾問題。3.高校教師社會實踐能力有限的問題。一支具有高水平的師資隊伍,對高校學生的培養至關重要。在對學生的授課過程中,能否把最新、最前沿的科學發展和工藝技術傳遞給學生,將生產實習中具體的技術問題和實踐經驗教授于學生,這些都對學生的自身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我國高校教師的主要來源為高校學生博士畢業后直接投身于高校教育,沒有或很少有在工廠、企業實習的經歷,因此也無法給學生傳授這方面的經驗,直接造成了學生實踐經驗不足的問題。面臨以上問題,各個高校都已經研究出不同對策,例如韓山師范學院在學生培養過程中提出“融入企業文化”的概念,與國內先進企業合作,在學生一進學校就開始融于企業的一線研發過程,掌握最新的科技訊息和工藝流程,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不斷更新的工藝技術與相對滯后的學生實習之間的矛盾。吉林化工學院在針對專業調查之后,依據社會發展所需的研究型、應用型、復合型人才,制定了科學、可行的創新人才培養的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體系,修訂了與之適應的教學大綱,綜合考慮學生基礎知識和實踐能力的協調發展。這種做法既滿足了社會發展對一線操作人員的需求,又滿足了科學發展對研究型人才的渴望,也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理論學習與實踐操作相互沖突的局面。然而,僅僅高校自身加強對生物工程專業發展及人才培養的作用是有限的,在今后的發展中,需要進一步綜合社會各界的力量來實現發展、壯大生物工程專業的目的,達到生物工程人才可以就業,能夠大膽創新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劉明澤.生物科學、生物技術和生物工程本科專業規范的比較與分析[J].中國科技縱橫,2018,(2):247-249.
[2]陳朝銀,趙聲蘭.生物科學、生物技術和生物工程本科專業規范的比較與分析[J].教育教學論壇,2015,(5):112-113.
作者:王夢姣 單位:陜西理工大學生物科學與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