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營改增下事業單位稅務風險研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營改增”是我國稅務制度改革的重點內容,對于促進我國國民經濟發展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力。市場經濟體制不斷完善,我國以往具有的稅務制度已經不能滿足現階段經濟發展的實際需求,需要積極的進行改革,政府部門對此內容非常重視。我國稅務制度改革還處于起步階段,在不斷發展的過程中會暴漏出很多新的問題,對事業單位會帶來不良影響。為防范“營改增”稅制改革帶來的風險,事業單位應采取提高管理水平,注重財務工作人員培訓以及加強發票管理等措施。
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國的稅務制度也在不斷的進行改革。“營改增”是我國稅務制度改革中的重點內容,但是深入調查發現,在“營改增”稅務制度改革背景下我國的事業單位承擔著一定的稅務風險,其重要作用不能良好發揮,對于經濟社會發展也造成了一定阻礙。相關人員對此必須要不斷的加強研究力度,積極找尋有效的策略加以應對,避免事業單位承擔稅務風險。所以對于“營改增”下事業單位稅務風險及其應對策略進行研究是具有現實意義。
一、我國落實“營改增”的重要性
(一)“營改增”的概念及意義
對于“營改增”詳細的闡述就是將營業稅改變為增值稅,這樣不僅可以有效地避免以往重復收稅的情況發生,還能有效地緩解稅務制度改革對于經濟發展造成的不良影響。“營改增”稅務制度改革落實后彌補了傳統稅務制度的不足和缺陷,減輕了企業賦稅壓力。對于不同經營規模的納稅人,會應用不同的稅率,使得我國稅務制度更為科學化、細致化,對于促進我國企業財務管理制度改革,促進我國經濟發展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力。[1]
(二)“營改增”稅務制度改革是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需求
我國雖然屬于發展中國家,但是經濟發展速度很快,特別是在加入世貿組織后,我國的出口貿易逐漸增多,對于我國國民經濟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需要明確的是在新時期企業承擔的市場競爭壓力也越來越為沉重,每一個企業都希望能夠在市場競爭中占據有利地位,贏得更多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營改增”稅務制度改革呈現了差額征收稅金的體制,從理論層面講述這種方式縮減了企業的賦稅負擔,可以提升企業的經濟效益。強化企業稅收成本控制,一直是我國事業單位思考的重要難題。“營改增”將營業稅轉變為增值稅,實際就是我國在落實減稅政策,這為我國企業發展帶來了新的生命力。
(三)“營改增”稅務制度改革避免了重復收稅不良情況發生
以往的稅務制度已經不能滿足現階段經濟發展的實際需求,對于以往的稅務制度落實進行深入調查發現,經常會出現重復收稅的不良情況,引起了納稅者的不滿,對于我國稅收部門的信賴程度也造成非常不良的影響。對此不良情況我國只有積極對稅務制度進行改革,使得稅務征收體系不斷健康發展,堅決避免重復收稅的不良情況產生,保障納稅者對于我國稅收部門的信賴度。“營改增”稅務制度改革恰好能夠滿足此要求,不僅能夠促進我國企業實現健康發展,對于我國稅務制度的健康發展也有著深遠影響。
(四)“營改增”稅務制度改革有利于促進我國經濟結構轉變
“營改增”稅務制度改革的落實促進了我國第三產業發展,對于促進我國經濟結構轉變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能夠有效的提升我國的綜合國力,為我國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做好稅務制度保障。以往我國第三產業發展較為緩慢,但是“營改增”稅務制度改革的落實為第三產業發展帶來了巨大的推動力,使得我國經濟產業結構發生了一定的變化,這對于我國經濟均衡持續發展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2]
二、“營改增”稅務制度改革對事業單位造成的不良影響
(一)稅務制度改革時間緊、任務重,事業單位沒有做好準備
我國政府部門對于“營改增”稅務制度改革非常重視,要求在很短的時間內,將稅務制度改革大范圍、深層次的落實,導致我國很多的事業單位還沒有做好相應的準備工作,不能將“營改增”稅務制度改革具有的重要意義全面發揮出來。事業單位領導人員對于“營改增”稅務制度改革沒有正確性的認知,誤以為稅務制度改革是加強稅收的一種手段,不能將“營改增”稅務制度改革縮減企業運行成本,減輕企業賦稅壓力,促進企業不斷發展的內涵呈現出來。面對“營改增”稅務制度改革,事業單位的財政部門還沒有進行針對性的調整。這樣不僅沒能將減輕賦稅的作用展現,同時還加重了企業的賦稅負擔,對于企業的長久持續發展造成了不良影響。
(二)事業單位在“營改增”稅務制度改革落實后操之過急
營業稅與增值稅相比較有著巨大的差異性,增值稅的報批程序較為復雜,同時稅收管理力度也大幅度提升,事業單位對于“營改增”稅務制度改革會覺得非常陌生、不知所措,不知道該從哪些方面作為切入點對事業單位的財政部門,以及眾多其它部門進行調整。我國事業單位想要良好地適應“營改增”稅務制度改革的新形勢,除了需要加強內部控制之外,還需要注重財務工作人員培訓。事業單位需要通過多種途徑更多的了解“營改增”稅務制度改革,明確其具有的內涵,使得事業單位財政部門改革不僅是停留在表面層次,而是切實地達到了“營改增”稅務制度改革對于財政部門的實際需求。
(三)“營改增”稅務制度改革落實后對事業單位稅負影響很大
事業單位日常業務中涉及到繳納營業稅的內容眾多,其中包括房屋出租所得收益、服務類型的資金收入等等。但是需要明確的是,只有服務類型的資金收入,是在“營改增”稅務制度改革中包含的,對于其它的業務內容,像房屋出租所得收益等還需要如同以往進行營業稅的征收。在“營改增”稅務制度改革沒有落實之前,我國事業單位服務類型的收入依據百分之五的稅率進行征收。在稅務制度改革落實之后,稅率上調到百分之六。事業單位服務類型的收費主要是來源于其它單位的課題研究費用,稅務征收標準依據課題經費的性質,有的需要進行稅務征收,有的則是不需要。“營改增”稅務制度改革落實后事業單位可能沒有進行進項稅務的抵扣,這樣依據百分之六的稅率進行征收,會使得事業單位的稅負一定程度上漲。
三、事業單位面對“營改增”稅制改革的措施
“營改增”稅制改革的落實對于促進我國經濟發展,提升我國綜合實力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力。事業單位對于“營改增”稅制改革需要有正確性的認知,嚴格的把握“營改增”稅制改革具有的內涵,以及稅務制度改革落實的重要意義,從而做好相應的準備,為稅務制度改革奠定良好基礎。
(一)提高事業單位管理水平
事業單位想要更為良好地適應稅務制度改革的新形勢,就需要對增值稅進行深入研究,在我國相關法律法規要求下,合理的、科學的對稅務進行籌劃。事業單位需要理清管理工作落實流程,創建責任制度,將責任和義務落實到個人頭上。需要設立具有較強稅務管理能力的部門和崗位,派遣專業能力較強的工作人員承擔相關的管理職位,對項目成本和稅務成本完全進行分離。對于人員的派遣需要謹慎對待,不僅需要考慮工作人員的業務能力,還需要考核工作人員的職業道德,使得工作人員上崗后能夠對自身的崗位工作認真負責。事業單位需要創建內部控制體系,找尋有效的項目經濟考核措施,從而提升管理力度。我國事業單位在落實“營改增”稅務制度改革后,需要從法律法規允許的路徑獲得增值稅的進項發票,避免在稅務制度改革落實后事業單位的稅負加重。將稅務制度改革的內涵充分的展現出來,減輕企業發展承擔的巨大壓力,促進我國企業實現可持續發展。[3]
(二)注重事業單位財務工作人員的培訓
事業單位需要創建一只高素質的財務工作隊伍,從聘用、崗位培訓、績效考核等眾多方面提升財務工作人員的綜合素質,為稅務制度改革奠定良好基礎。落實持證上崗制度,只有具有從業資格證件,并且具有豐富崗位實踐經驗的財務人員,才能承擔事業單位的財務工作。事業單位還需要注重財務工作人員的崗位培訓,其中包含的內容眾多,不僅要求財務工作人員學習先進的業務技能,還要使得工作人員對“營改增”稅務制度改革有充分的了解,提升財務工作人員的職業道德素養。事業單位可以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的原則,邀請專業的財務工作人員到本單位進行講解,傳授豐富的實踐經驗。派遣本單位學習能力強,并且有進取心的工作人員到優秀單位進行學習,將豐富的工作經驗和財務工作理念帶回本單位,形成蝴蝶效應。在事業單位財務部門內部需要張貼有關增值稅的法律條款,加強財務工作人員的法律意識,使得事業單位可以盡快的適應“營改增”稅務制度改革節奏,為事業單位發展注入新的生命力。
(三)加強事業單位的發票管理
發票管理是事業單位財務管理中的重點難點。在以往傳統的營業稅的稅務制度下,事業單位只需要依據簽署合同內的條款,進行營業稅發票的開出。但是在稅務制度改革之后,事業單位還需要開出增值稅的發票,發票種類與以往相比有著很大的變化。事業單位對此內容也需要給予高度重視,對于單位發票管理模式也需要重新進行調整。增值稅發票主要包括兩種,一種為普通發票,另一種就是專用發票。其二者也有著很大的差異性,主要是因為專用發票可以對進項稅進行抵扣。所以事業單位需要依據目前的新形式,制定新的發票管理條例,多層面的考慮發票管理工作,避免發票的不良應用,導致事業單位承擔稅務風險。[4]“營改增”稅務制度改革是我國稅收領域發展的重要體現,滿足我國經濟發展的實際需求,能夠有效的縮減企業的賦稅壓力,為企業發展輸入新的生命力。“營改增”稅務制度改革對于我國事業單位也會造成一定的不良影響,事業單位需要積極的找尋有效的應對策略,從而不斷適應稅收制度改革的新形勢,消除稅務制度改革對于事業單位發展造成的不良影響,提升其競爭力,實現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劉佐.專家熱評“營改增”[J].國際商務財會,2012(3):30-31:85.
[2]劉東輝.試論營業稅改征增值稅對不同行業的影響[J].經濟師,2013(5):675-677.
[3]張斌.營業稅全面取消后的影響分析[J].財會研究,2011(2):31-33.
[4]楊志勇.大勢所趨下的營業稅改征增值稅[J].資本市場,2012(1):18-19.
作者:張永麗 單位:河南省地質環境檢測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