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園林生態學課程思政的教學融合路徑淺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戰略舉措,園林生態學作為生態學的應用分支,其研究對象及課程內容具有開展思政教育的獨特優勢。在新農科背景下,從挖掘課程蘊含的思政資源、提升專業教師課程思政建設的意識和能力、建立課程思政考核評價體系3個方面探討了園林生態學課程思政建設路徑,以期切實提升高校立德樹人成效。
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戰略舉措[1]。教育部印發了《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2],在國家層面上為高校課程思政建設提供了基本規范,確立了課程思政建設的重點內容[3]。高校教師要用好課堂教學這一渠道,積極探索建設路徑,將思政元素融入專業課程教學中,在知識傳授、能力培養的同時塑造學生價值觀,達到潤物細無聲的育人效果,從而提升高校立德樹人成效[4]。新時代高等農林教育在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生態文明建設、培養“三農”人才方面起著重要的促進作用,在國家大力推進新農科建設的背景下,將課程思政融入到園林生態學課程教學中,對于推進園林專業教學發展、以順應新農科發展要求具有積極作用。
1園林生態學開展課程思政的必要性與優勢
《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要求農學類專業課程思政要加強生態文明教育[5],園林生態學是河北科技師范學院園林專業的必修課,是園林專業的主干課程。本課程作為應用生態學的分支學科,是以生態學為基礎,以人為主體,研究城市居民、生物與環境之間相互作用關系的科學,其最終目標是建設健康人居環境,實現城市的可持續發展[6]。課程內容涵蓋園林植物與生態因子、生態學基礎知識、城市生態系統和景觀生態、園林植物的生態配置。通過“園林生態學”課程的學習,可讓學生認識到人與自然的平等、依存關系,具備生態文明思想,形成可持續發展觀[7],在課堂和實踐學習中,自然而然地提升思想政治素養。因此,無論是園林生態學的研究目標還是研究內容,都與我國綠色發展執政理念高度吻合,這也是園林生態學課程開展思政教育的獨特優勢所在。
2課程思政融入園林生態學的實現路徑
在園林生態學的課程思政融入建設中,思想政治教育資源挖掘是先決條件,教師的育人意識和育人能力是關鍵,而課程思政考核評價體系是根本保障。
2.1挖掘園林生態學課程教學內容中的思政資源
新農科背景下,貫徹落實《綱要》對課程思政建設內容要求,深度挖掘園林生態學課程內容中所蘊含的思政教育資源,將多視角下的思政元素有機融合到專業知識教學中,實現全方位育人。2.1.1樹立生態意識,增強生態文明建設責任感。園林生態學的課程思政教學,是實現增強學生生態文明建設的責任感與使命感的必要手段。如在講述城市生態環境問題時,以工業革命以來全球氣候變暖、大氣污染、水環境污染和生物多樣性銳減等環境問題為切入點,運用多媒體組織學生觀看《難以忽視的真相》,讓學生直觀感受全球環境變化給人類帶來的危害;帶領學生閱讀《寂靜的春天》,引導學生意識到因人類過度使用農藥和肥料而導致的環境污染、生態破壞。通過課堂授課,讓同學們深刻體會工業化推動城市化進程的同時,也導致嚴重生態環境破壞,提高學生對環境問題的關注度,激發學生的生態環保意識,增強生態文明建設責任感,使園林專業大學生成為生態文明建設的中堅力量。2.1.2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樹立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我們必須深刻認識和把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厚底蘊,實現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認同”。生態學是一門比較年輕的學科,到現在大約100年的時間。但在萌芽時期,在中國古代詩歌和著作中就能見到一些樸素生態思想,這是我國傳統文化蘊涵的寶貴財富,為生態學的奠基與發展作出了很大的貢獻。如《詩經》曾記載“維鵲有巢,維鳩居之”,較早地描述了寄生現象。《爾雅》《管子·地員篇》等著作中詳細記載了植物的形態與生態環境的關系。在秦漢時期確立的二十四節氣,蘊含著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內涵,反映了作物、昆蟲與氣候之間相互作用的規律[9]。在講述“生態因子與園林植物關系”的章節中,可以穿插一些相關的詩詞。例如漢樂府的“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晞。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引出光對植物的生態作用;蘇軾的“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描寫的是溫度與生物的影響;劉向的“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異也。”描寫的是水分和土壤對植物的影響。將蘊含園林生態學知識的古詩詞和著作相關語句融入該課程的課堂教學中,不僅能夠激發學生學習園林生態學的興趣,而且還能利用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提升大學生的人文素養,讓學生自覺傳承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增強文化自信。2.1.3弘揚愛國精神,樹立大國自信。生態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共同資源。當前,氣候變化已成為全球面臨的重大挑戰,各國需要積極參與世界生態環境治理行動中。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在新時代中國要和世界各國人民共謀全球生態文明建設,共建清潔美麗世界,積極承擔國際責任和義務,在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指引下,為世界生態環境保護事業貢獻中國智慧與力量,充分彰顯了中國負責任大國形象。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成就得到了國際社會的認可,比如中國政府為改善生態環境,在中國西北、華北、東北地區建設“三北”防護林工程,構筑“綠色萬里長城”,使水土流失得到基本控制,被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確立為全球沙漠“生態經濟示范區”。中國互聯網環保項目“螞蟻森林”也被授予了“地球衛士獎”中的“激勵與行動獎”,經過多年的綠色發展,僅中國一個國家的植被增加量就占全球植被總增量的25%以上,我國已經從全球環境保護參與者的角色變換到了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推動者、引領者[10]。將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成就融入到園林生態學課堂教學中,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樹立大國自信。2.1.4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培養學生的擔當意識。教師要在園林生態學教學中充分挖掘德育素材,將專業教學與育人相結合,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保持積極的人生態度,強化擔當意識。如在“種群的生態對策”章節中,通過剖析植物的生活史引申出對人類生活史的思考。雷鋒說過:“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為人民服務是無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之中去”。新時代的青年要意識到生命不在于長短,而在于是否活得有意義,要繼續傳承“五四”青年精神,敢于擔當,敢于做有為青年,讓有限的生命煥發光彩,不斷延伸生命的價值。當講到“種間互助與共生關系”的時候,播放《植物的秘密生活》,讓同學了解自然界形成的互惠共生的案例,圍繞這些內容,對學生展開團隊精神的教育,樹立團隊意識,使班級學生處理好合作與競爭、個體與團隊的關系,創建和諧、積極向上的班級風貌。“植物群落結構”章節中的“中度干擾假說”提出中等程度的干擾水平能增加群落中物種多樣性。植物群落遇到了“干擾”,如同人生道路充滿了荊棘,青年要正確對待人生道路上遇到的困難和壓力,面對挫折,自強者會把阻礙前進的絆腳石變成跨向成功路上的墊腳石。“生態位”是生態學的核心概念,意指物種在生態系統中所占據資源的空間或范圍,以及在其群落中的地位和角色,生態位相互重疊較多的兩個物種,就會產生競爭排斥現象。作為求職者,大學生要在客觀評價自我的基礎上,確定最適合自己的就業生態位,發揮優勢,增強自身競爭力,在求職擇業過程中處于有利地位。借鑒生態位理論進行職業心理教育,不僅能幫助大學生順利就業,還可有效緩解社會就業壓力。2.1.5深化職業素養教育,培養良好的職業道德情操。專業課程與就職崗位密切相關,因此在課程教學中要深化職業素養教育,培養良好的職業道德情操。在園林生態學實驗課環節,可加強培養和鍛煉學生動手的能力,愛護實驗室的儀器設備,遵守實驗室規則、專業操作的規范等內容,讓學生養成良好的職業素養。在實習環節,帶領學生到秦皇島奧林匹克公園進行人工園林植物群落組成與結構的調查,通過植物群落配置圖的繪制,讓學生初步認識生態學基本原理在園林植物群落配置中的應用價值,并培養學生進行群落實地調查與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在進行專業實踐教學時,也可以組織學生參觀、游覽現代園林,培養大學生良好的職業道德情操。如北京世園會以“生態優先,師法自然”為規劃理念,基于景觀生態學的“斑塊-廊道-基質”理論,構建園區景觀生態格局,彰顯世界園藝新境界;在提倡綠色發展、生態文明背景下,北京園博園以“綠色交響·盛世園林”的辦園主題;秦皇島園博園以“山海港城·綠色夢想”為主題,秉承生態環保、文化傳承、創新引領、永續利用的原則,依托秦皇島厚重的歷史文化積淀和棲云山優美的自然環境資源,建成一個集生態美、生活美、生產美于一身的秦皇島最大公園。在參觀這些園林的過程中,提高了學生對園林藝術的鑒賞力,讓學生體會新時代園林設計師所應具備的職業素養與設計思想。
2.2提升教師課程思政建設的意識和育人能力
教師是課程思政建設過程中的主力軍,應積極樹立思政建設的主體意識,貫徹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結合專業課程內容,深入挖掘思政教育元素,并結合現代信息技術提升教育教學能力,在課堂上充分形成師生之間的良好互動,增強課程思政教學效果。因此,作為園林生態學的專任教師,在課程思政建設過程中,一方面在加強專業知識學習的同時,還要努力提高專業教師的思想政治素養,教師要充分認識園林生態學的內在價值,增強自身的專業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另一方面,加強教師課程思政能力建設,建立健全優質資源共享機制,如現場教學觀摩、教師教學培訓、建立課程思政集體教研制度,從而提升專業教師的課程思政能力,將挖掘的思政元素融合到課程教學過程中,做到潤物細無聲的育人效果,推動思政課程與專業課程同向同行。
2.3建全園林生態學課程思政考核評價體系
在考核方式上,首先運用全方位評價體系,采取教師評學、學生評教、用人單位和家長反饋等多元化評價方式,保證客觀全面評價課程思政的育人效果。另外,園林生態學思政教育采用形成性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先進行形成性評價,在教學開展過程中,教師隨時使用課堂提問、雨課堂線上布置與課程思政內容相關的自我反思題,分組進行課程思政專題研討等方式,獲得持續性思政教學反饋。然后進行終結性評價,園林生態學為考試課,在課程結束后,通過期末考試,教師對課程內容和思政教育效果進行一次綜合性檢驗,以確定課程目標達成情況。因此,在課程成績考核中將包含課堂表現、線上答題、專題研討的平時成績調整到30%、實驗成績占10%、期末理論考試成績占總評成績的60%。通過對學生在平時、實驗和期末的考核,對課程思政教實施過程和實施效果進行客觀的評價,積極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工作,提高育人成效。
3結語
園林生態學課程為園林專業的核心主干課程,在新農科背景下對園林生態學課程思政建設融合路徑進行了探索,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培養生態意識,增強生態文明建設責任感;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樹立社會主義文化自信;弘揚愛國精神,樹立大國自信;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培養學生的擔當意識;深化職業素養教育,培養良好的職業道德情操,將課程中豐富的思政元素與園林專業知識有機融合,達到潤物無聲的育人效果。加快提升教師的育人意識和育人能力,并采用多元評價體系對園林生態學的課程思政教學實施過程和實施效果進行客觀評價,確保課程思政建設落地落實、見功見效。
作者:徐興興 張銳 王建梅 韓宏偉 單位:河北科技師范學院園藝科技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