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山體生態修復工程實踐探索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當前我國面臨著破損山體生態環境惡化、資源枯竭等一系列環境問題,山體生態修復正是解決這些問題的有效途徑。以長山為例,通過分析其破損主要原因,結合生態修復的理論與工程措施,將山體分為經人為開發造成的邊坡裸露、碎石滑坡等顯性破損及石灰巖山體土質貧瘠導致的生態功能喪失、表土散落等隱性破損兩大類,并針對分類總結了多種修復措施,最后對山體生態修復理論在徐州破損山體建設中的應用進行了總結和展望,以期能為城市破損山體建設工程提供有益的思考。
關鍵詞:長山;破損山體;生態修復;宕口;山體修復
1困境解讀
徐州位于江蘇省西北部,這座城市因煤而興也因煤而困。新中國成立以來,徐州累計產煤10億t,擴張型、粗放型的發展模式對城市山體造成了嚴重的破壞。由于長期開山采石,七成山體遭破壞,僅市區就有裸露山體宕口100余處,成為徐州不容忽視的“生態瘡疤”。
1.1項目背景
20世紀50~60年代,徐州市開展了大規模的荒山綠化活動,成功營造了大面積的側柏林[1]。但由于缺乏科學統籌的規劃,造林的密度、林分結構及土壤的差異,逐漸暴露出生長差別較大、病蟲害嚴重、生態效益低等弊端。為還青山于民,徐州市委、市政府從2005年起,開始對城區部分采煤塌陷區及破損山體進行治理。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會議中,指出“大力開展生態修復,讓城市再現綠水青山”“讓城市融入自然,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生態理念,將城市山體生態修復提升到了新的高度。
1.2現狀概況
長山地處徐州市主城區邊緣,毗鄰東區新興板塊和高鐵輻射區,是徐州市山體受破壞的一個典型代表。該項目毗鄰彭城監獄,總面積約3.5hm2,整體山勢沿東北-西南走向,南高北低,最高峰海拔98m,山體坡度在6°~22°。長山山體生態脆弱、受損嚴重,主要有2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因受地質構造和人為工程活動造成的顯性破損,山體東、西南兩側形成大面積挖方坡面,且部分坡面巖體極其破碎,危崖裸露,植被蕩然無存,區域面積多達4.68hm2。另一方面,山體巖石裸露率高、土層薄、土質貧瘠,導致植被生長發育不良、表土與植物隨意散落等隱性破損,生態系統的結構與功能相繼退化。
2山體生態修復方式探析
針對上述2項已破損山體生態環境的現象,提出以總體規劃為指導,以保證山體邊坡的穩定性為前提,以恢復山體生態結構為目標,堅持分類設計、分步實施的原則。首要解決其地質災害問題,即對2處破損邊坡進行修復,確保全面排除地質災害;再后是景觀效果的有效表現,即通過山林覆綠,促使山體植被恢復,消除山體白化現象,逐步修復長山山體的自然景觀和生態功能。
2.1宕口修復,防控地質災害
針對長山宕口的修復,應遵循技術可行性和經濟合理性原則,根據2處破損坡面的地質資料和現場勘察的實際情況,采取排險、固坡、加筑擋墻等技術措施,徹底消除地質災害隱患。山體東南側宕口長約996m,該區域受損嚴重。由于人為開發導致山體內部結構遭受破壞,形成多處危坡區域,危坡表層寸草不生、表土裸露。針對該區域主要采取削坡覆土的處理方式,即“削上角、填坡腳”在山體上部進行爆破作業,將邊坡的傾斜角度修整為45°以內,形成4m寬的平臺,山腳處自然放坡,坡面以30°進行夯實覆土,局部采用自然塊石擋墻的形式處理,與山體的自然形態保持統一。山體西南側宕口長約421m,相較于東南側宕口,該區域受損情況相對較輕。由于自然風化嚴重,導致局部巖石裸露、破碎等現象。針對該區域,主要采用清坡的處理方式,即對該區域現有破碎、松散的危巖石或浮石進行清除,并“順坡就勢”地將坡面及巖石進行錨桿加固,以達到破損面的穩定性和安全性的目的。經清坡處理后顯露的陡峭坡面,利用原山體采集的塊石進行壘砌護坡,以達到協調自然、融入原有景觀、減少人工痕跡的效果,為還原山體生態環境體系營造了較大空間。并選用經濟、生態、易操作的加固材料,以達到控制總體造價的目的。
2.2因地制宜,有序實現山體生態恢復
2.2.1宕口植被修復。裸露的宕口邊坡具有獨特的地理地質環境,對植被生長影響最大的就是土壤貧瘠和缺乏水分。因此,用于宕口邊坡生態修復的植被需具備以下特點:①耐干旱瘠薄,適應能力強;②根系發達,能防風固土;③生長迅速,生命力強;④管理簡單,落葉易于分解。針對山體宕口上部巖體裸露率高、受損嚴重的特點,山體上部采用專項客土噴播技術進行修復。即用外來土壤噴濺在邊坡上,以便淺根類植被成活,為整個山坡披上綠裝的同時為山體固土起到較好的輔助作用,有效地防止因風化引起的巖石邊坡剝落等現象。結合徐州的氣候條件和當地山林的生態環境,對噴播的草籽配比進行改良,適當增加品種豐富的野生花卉。噴播品種選擇具有固氮、固菌能力的豆科品種,如香花槐、刺槐、錦雞兒、金雀花、苜蓿、豌豆花等;具有催肥能力、加速有機質分解的植物,如茜草、果嶺草等。山體宕口下部山腳處經自然放坡,進行渣土分層壓實后再回填種植土,形成良好的植物生長基礎。該區域栽植植物時采取增大樹種栽植密度,擴大鄉土樹種種類多樣性,爭取物種間互利共生關系等措施,以達到強化生物多樣性特征的目的,使林間整體的生態結構層級增加,有助于抵抗各類災害發生。栽植的喬木品種包括廣玉蘭、女貞、黑松、火炬松、栓皮櫟、側柏、龍柏、黃連木、懸鈴木、馬褂木、五角楓、三角楓、黃櫨、紅櫨、合歡、欒樹、國槐、刺槐、黃金槐、火炬樹、烏桕等;灌木品種包括山茱萸、山麻桿、雞爪槭、紅楓、果石榴、石楠、桂花、錦雞兒、海棠、紅葉李、馬棘、蔓長春花、黃荊等。
2.2.2其他區域植被修復。長山現狀植被多以人工側柏林為先鋒樹種,梧桐、構樹、黃連木為伴生樹種形成的針闊混交林。林分結構簡單,林下灌木和草本種類和數量都較稀少,物種豐富度和多樣性較低。針對山體巖石裸露率高、表土裸露等問題,采用人為干擾措施,適當增加適生闊葉樹種等方式,進行林分改造,增加物種多樣性,促進林分演替和地帶性植被的恢復[3]。前期的植被恢復主要以選取易于成活、生命力頑強的草灌結合方式種植,并種植豆科類植物,其后在其基礎上選取抗旱性強、生長迅速、根深、樹冠濃密、落葉豐富、易于分解的鄉土喬木,以達到合理的喬灌草相結合的空間植被生長環境。選取的品種多達數十種,前期草灌植物包括果嶺草、白花三葉草、錦雞兒、黃荊、紅瑞木、蔓長春花、山茱萸、小葉扶芳藤、馬棘、雞爪槭、紅葉李等,后期栽植的喬木品種有黃櫨、紅櫨、火炬樹、女貞、龍柏、柿樹、刺槐、烏桕、楝樹、棗樹、五角楓等。這樣的植被生態修復方式能夠較快穩固和覆蓋表土裸露的山體,并形成穩健的生態系統,為山地生物繁衍提供良好基礎[4]。
3總結與展望
受損山體類型多樣,應根據實際情況采取修復措施。以城市總體規劃為指導,以保證破損山體的安全和穩定為前提,以山體修復的方法和技術作為支撐,遵循生態和自然規律,從經濟角度出發,把修復破損山體和水土保持、經濟發展、生態環境建設結合起來。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處理好遠期和近期、整體與局部的關系,促進生態、社會和經濟效益的協調統一[5]。相關工程學、生態學、植物學等多學科交叉協作,通過科學合理的人為干預,協助受損山體生態系統的恢復,加快植被的自然修復過程,實現城市雙修的要求,并且能平衡生態退化帶來的土地資源不足,緩解人地矛盾,遏制環境進一步惡化,從而爭取更大的社會經濟發展空間。
參考文獻:
[1]趙警衛,胡彬.徐州市山體林相改造和林中裸地綠化研究[J].林業實用技術,2011,07.
[2]于麗華.廢棄采石場的生態恢復與可持續利用———以徐州珠山宕口遺址景觀公園建設為例[J].中國建設信息,2012,07.
[3]陳平.石灰巖山地退化植被特征及恢復重建研究[D].南京林業大學,2010.
[4]丁鈺振.生態修復功能下的山地景觀優化設計研究———以三門峽市盧氏縣山地景觀提升方案為例[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7.
[5]趙入臻.城市破損山體景觀修復研究———以濟南奧體中心為例[D].山東建筑大學,2012.
作者:胡碩 邵瑜 單位:徐州市風景園林設計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