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我國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問題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生態文明是人類社會進步的必然要求,是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的題中之義。農村生態文明建設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環節,沒有農村的生態文明也就沒有整體上的國家的生態文明。為此,厘清農村生態文明的概念,剖析農村生態文明建設面臨的問題,提出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可行性建議,以切實推進農村生態文明建設。
關鍵詞:生態文明;農村;建設;對策
為追求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人和社會全面進步的和諧中國社會,黨的十八大將生態文明建設提高到“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高度,提出要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位置,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確定了建設生態文明的目標就是建設美麗中國。而建設“美麗中國”自然不能缺少“美麗鄉村”。如何針對農村生態文明現狀,將生態文明建設真正融入到農村社會的各個方面,建設美麗鄉村,這是當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向前推進需要解決的重要之點。
1農村生態文明的概念
生態文明有兩方面的內容:生態文明的物質成果與精神成果。物質成果是人們通過生態化的方式改善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促進生態系統的自我完善,為人類的生存與發展提供一個和諧、可持續的資源環境;精神成果是人類思維方式的轉變,綠色意識、生態意識的覺醒,生態化學科的崛起,以及生態文化的繁榮與發展。農村生態文明建設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必不可少的部分,只有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取得成功,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才會有實質性的突破。只有界定好農村生態文明的內涵,進行農村生態文明建設才會著實有效,才會有目標可尋。農村生態文明指的是農民在進行實踐活動時,有意識地改善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促進農村內部和農村自身發展取得的一系列物質成果和精神成果的總和。農村生態文明的物質成果主要是指改善與優化農業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消費方式所取得的物質成果;農村生態文明的精神成果主要指的是農村生態思想觀念的增強、農村生態文化的發展、農村精神面貌的提高等方面的內容,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就是要達到農村生態物質成果與精神成果的雙豐收。
2農村生態文明建設面臨的問題
2.1生態意識的欠缺
人們的生態意識直接指導和制約著其對周圍生態環境的行為活動,是操控人們對待生態環境行為的內在動因。農民生態意識的良好程度,決定了他們的行為和實踐活動,并直接作用于農村的生態環境,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民的生態意識有了較大提高,但是整體水平依然較低。在經濟飛速發展的大趨勢下,農民往往只看到了眼前經濟利益的增長,忽視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從而阻礙了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發展。農村長期以來粗放的生產生活方式以及教育水平有限,致使農民只看到眼前的發展,而忽視長遠的發展。這也從另一方面反映了農村教育的不完善,生態文明思想宣傳的力度不夠,而農民了解生態文明相關知識的途徑又少,沒有形成對農民進行全面生態文明教育的思想體系。
2.2基礎設施的薄弱
在我國的農村,由于地域和經濟發展的局限,資金流動相對緩慢,政府部門對生態文明建設的資金投入不夠,相關的基礎設施無法順利實施,后勤保障工作無法順利開展。而現代農村社會的生產、生活方式發生了巨大改變,傳統的生態環境可承受的廢棄物逐漸被塑料、電子產品、農藥化肥等取代。這些新的廢棄物需要相應的基礎設施來處理。但是,我國農村地區并沒有解決好農村生產、生活方式改變后帶來的生態問題,大多數農村地區并沒有建立污水處理廠、垃圾處理廠等相應的生態文明基礎設施,農村地區環境保護、基礎設施建設不能夠適應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需要。
2.3環保體制的缺失
農村生態文明建設離不開相應的制度保障,現階段農村生態文明制度依然不夠完善,其中一個重要表現是農村環保方面的法律法規不健全。要使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穩步推進,法律方面的保障措施必不可少。而農村的生態文明建設工作起步較晚,基礎相對薄弱,符合農村生態現狀的生態法律法規體系還不夠健全,基層政府為追求經濟增長,同時又受政績利益的誘惑,促使政府官員滋生了超越法律效力之外的官本位思想,導致現行的環境法律法規的正當性和有效性大打折扣。政府與農村居民之間權責不明確,對行政主體的問責持輕視的態度,而重視追究企業和個人的生態環境責任,這種雙重標準,導致在解決農村文明建設問題上政府威信衰減,相應的生態文明建設措施得不到貫徹落實。法律規范不具體,法律責任不明確成為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一個障礙。
3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現實對策
3.1加強農村生態文明的宣傳教育
農民生態意識水平的高低,直接關系著我國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成敗。生態道德意識是建設生態文明的精神依托和道德基礎,要在農民的日常生活中增強農民對于自然的道德責任感,樹立正確的生態文明觀。利用廣播、電視、網絡、報紙等現代化傳播媒介宣傳普及生態知識,向農民進行多形式、多方位、多層面宣傳生態文明知識,從經濟社會生活各個方面來幫助農民群眾樹立正確、全面的生態道德意識,合理有序地促進生態文明在農村的發展。要重視農村教育資源的作用,利用學校影響力,培養高素質的新時代農民。加強農村社區的宣傳力度,開展多種多樣的活動,用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將生態文明的思想傳播到各個農村。學校教育和社區宣傳教育相互影響,讓生態文明知識普及到每個農民家庭,使農民清楚認識到自己在農村生態文明建設中的責任和義務,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培養自覺的生態意識,為農村生態文明的發展提供助力。
3.2推進農村生態文明基礎設施建設
基礎設施建設需要經濟基礎作為支撐,國家需要適度增加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在財政撥款中的比重,對農村財政撥款實行優先政策,確保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資金投入。對于生態問題比較嚴重的農村以及較偏遠易忽視的農村多給與其經濟上的扶持幫助。當地的政府應該重視起來,每個地方的基礎設施建設都是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一部分,是不可割裂的存在。在相應的基礎設施建設過程中,應該優先解決當地生態文明建設中人民最關心、最迫切的問題。在一些有獨特資源的城市,可以大力開發當地的生態旅游產業,政府投入資金建設基礎設施和風景區,拉動當地生態經濟的發展,實現生態資源和經濟兩者的雙贏。
3.3加快農村生態文明制度建設
農村生態文明制度的建設是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環節,完善農村生態文明制度首先要制定以我國現階段農村具體生態環境狀況為基礎的相關保護體系,正確處理好農村生態環境保護中整體與局部的關系。要完善農村生態文明的政策法律法規,明確農村生態文明建設中的責任和義務,正確處理好農村生態文明建設中激勵和約束關系,要解決好農村群眾當下最關心、最現實、最迫切的生態環境問題,正確處理好農村生態文明建設中當前與長遠的關系。通過建立健全相關的資金投入機制、獎勵懲罰機制、公共管理機制和社會參與機制,為我國農村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永久的動力支持。
作者:張宏興 單位:寧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