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路徑探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玉林市自2014年7月被納入全國首批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以來,以重大項目建設為抓手,以九洲江流域環境綜合治理為載體和突破點,以三產融合抓好“五彩田園”建設,以主體功能區建設為基礎全面推生態文明建設,積極探索跨行政區域流域治理合作機制和生態補償機制,創建生態文明新模式,生態空間格局進一步優化,生態產業加快發展,生態環境明顯改善,發展質量效益明顯提升。存在資金缺口大,用地指標供需矛盾突出,政策支持和后續定位還需明確,生態文明制度建設任重道遠和生態文化氛圍意識相對淡薄的問題和困難。建議強化管理力度,建立和完善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運行和保障機制,協調經濟與環境的和諧并進,加大生態文明建設宣傳力度。
【關鍵詞】生態文明;成效及經驗;問題和困難
建議開展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建設是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生態文明理念的重大舉措。玉林市自2014年7月被納入全國首批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以來,認真按照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建設要求,全面貫徹市委、市政府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決策部署,積極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堅持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建設同步推進,實現了經濟、生態效益的相互促進,生態文明建設取得顯著成效。
1、生態文明建設取得的主要成效及經驗
1.1以重大項目建設為抓手,生態經濟扎實推進。為了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建設順利進行,根據示范區的發展目標、主要任務,我市謀劃了一批建設項目,共四大類62個項目,計劃總投資約269.9億元。涉及生態農業、新材料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生態旅游服務業、綠色新能源、循環利用、生態保護及水環境綜合治理、農村養殖綜合整治、城鎮污水及垃圾處理設施、城市品位提升及園林綠化、大氣環境治理及能力建設等11個方面。這些項目經過多渠道籌措資金,精心組織實施,積極協調解決項目實施中的各種困難和問題,多數項目實施進展順利,有序推進。如:生態農業類中的陸川九洲江流域橘紅基地項目,計劃總投資9000萬建設6萬畝橘紅基地,打造“中國橘紅之鄉”,現已經完成種植2.3萬畝;循環利用類中的廣西玉林龍潭進口再生資源加工利用園區項目,擬投資30億元,總規劃占地800公頃,現階段園區的各項基礎設施已經基本建成;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類中玉林市南流江、清灣江、玉東湖環境綜合治理工程,南流江城區段步道建設和清淤工程已完成,玉東湖工程已經開工建設;玉林市郁江引水工程已經完成全部73.2公里引水管線路建設,沿途各泵站也在正常建設中;玉林市公園及道路綠化建設工程、玉林城區小綠地建設工程、玉東新區公園及道路路滑改造建設工程均已經按照計劃穩步開工建設;涉及大氣環境治理及能力建設中的玉林市icp-ms,icp重金屬檢測實驗室、玉林市空氣質量pm2.5自動監測站均已建成。全市納入2016年生態經濟發展建設計劃的重大項目共34個,總投資227.4億元。截止到10月份,新建4個項目中2個已經開工,余下的玉林市餐廚有機物綜合利用項目和再生節能建筑材料項目變革項目正在辦理PPP前期審批手續。在續建的13個項目中,部分項目子項目已經竣工并投產試運營,如:九洲江流域環境綜合整治項目中的陸川縣九洲江流域已建成8個鎮污水處理廠,目前已交由第三方運營;“五彩田園”現代特色農業示范區建設項目一期中的農業嘉年華項目和櫻花種植示范基地一期工程已經竣工。1.2以九洲江流域環境綜合治理為載體和突破點,積極探索跨行政區域流域治理合作機制和生態補償機制。2015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將九洲江流域列入國家三個跨地區生態補償試點之一,九洲江治理已上升到國家生態改革層面來推進。根據廣東、廣西兩省(區)的要求,我市堅持標本兼治、綜合施策,舉全市之力打好九洲江流域環境綜合治理攻堅戰,取得了階段性成效。九洲江水質從Ⅴ類、劣Ⅴ類改善到基本維持在Ⅲ類水質,九洲江水質總體呈逐步改善趨勢。主要做法:(1)構建齊抓共管格局,形成治理合作機制。成立了以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為組長的領導小組,設立專門辦公室,統一組織和協調治理工作。啟動了《玉林市九洲江流域生態環境保護條例(草案)》的立法工作,從法律入手,進一步理順了各級有關部門的工作職責,強化責任。2016年10月與湛江市簽訂了《玉林湛江共建九洲江流域粵桂合作示范區框架協議》,通過加強與廣東省湛江、茂名兩市的合作,定期舉辦九洲江水污染突發環境事件應急演練,構建了“環境聯保、污染聯治、治安聯防、文明聯建、經濟聯榮”的“五聯”區域合作機制。(2)積極籌集資金,探索建立生態補償機制。在九州江治理上,我市強化資金保障,目前已籌集到資金8.41億元(含廣東省3億元),撥出4.57億元。在兩省區共同努力下,九洲江流域環境綜合整治已列入國家國土江河整治試點和跨省流域合作治理試點,兩省政府共同簽訂了《九洲江流域水環境補償協議》,我市制定的《九洲江流域水環境補償實施方案》已上報自治區,資金待批復后按項目進度劃撥到位。1.3以三產融合抓好“五彩田園”建設,全面貫徹五大發展理念,創建生態文明新模式。玉林市“五彩田園”現代特色農業示范區建設項目一期項目位于玉東新區茂林鎮,規劃總面積52平方公里,以“兩區同建、全域5A、國際慢城”為理念,以“百里生態畫廊,中國希望田野”為主題形象,致力于打造“現代特色農業出彩、新型城鎮化出彩、農村綜合改革出彩、農村生態環境出彩、農民幸福生活出彩”等五個出彩,建設1個小鎮、5個核心園、30個特色園,旨在打造成為集休閑度假、觀光旅游、康樂美食、科普教育為一體的高品位鄉村生態旅游景區。一期項目總投資6.4億元,建設項目主要有:1.農業嘉年華項目:建設智能溫室大棚、育苗溫室大棚及配套設施,總建筑面積3.57萬平方米;2.櫻花種植示范基地一期:種植觀光基地及配套設施,總建筑面積1100平方米;3.隆平高科培訓基地:建設教學設施等,總建筑面積2.1萬平方米;4.路網工程:建設園區道路,按三級公路標準建設,總里程31公里。按照彭清華書記指示:“‘五彩田園’項目是我區‘美麗廣西’鄉村建設和現代特色農業示范區建設的成功實踐。要按照‘高起點定位、高水平規劃、高效率推進、高質量改革、高品位打造、高效益發展’的要求,全面貫徹五大發展理念,做好三產融合文章,加大機制改革步伐,充分發揮群眾主體作用,打造園區‘升級版’,更好發揮在我區現代特色農業發展中的標桿作用。”的要求,市委、市政府出臺了《廣西玉林“五彩田園”現代特色農業示范區管理辦法》,著力把五大發展理念貫穿始終,把三產融合貫穿始終,把發揮群眾主體作用貫穿始終,一手抓產業發展,一手抓文化創意,推進農業與上下游產業、前后環節聯接,做強做大農業產業、旅游產業、文化產業,逐步構建立體式復合型的現代農業新型經營體系和多元發展多極支撐的現代農業新型產業體系,進一步豐富“五彩田園”的歷史文化底蘊,探索出破解“三農”難題的新方法、新路徑,努力實現“五彩田園”經濟發展、社會發展、村民致富的多贏局面。園區先后榮獲自治區“廣西現代特色農業(核心)示范區”和“中國農業公園”、“國家農業產業化示范基地”、“全國首批國家級專家服務基地”、“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點”、“國家4A級旅游景區”、“中國電商旅游第一村”等“國字號”榮譽。集休閑娛樂、現代農業觀光、農業科普知識體驗為一體的“五彩田園”自2015年1月1日開園初步試運營以來,經濟效益、社會效益日益凸顯,影響廣泛,僅2016年春節黃金周期間,就接待游客113萬人次,景區門票收入350萬元,實現旅游總收入4500萬元,初步形成了“政府引導、市場主導、多元投入、一區多能”的運行機制。1.4以主體功能區建設為基礎,生態空間格局進一步優化。深入開展“美麗玉林.生態鄉村"活動,實施"六個一”工程,投資22.3億,完成了4個自治區級生態鎮、82個生態村創建,完成8361個村屯綠化,植樹造林26萬畝、49公里通道綠化,優化了城鎮功能區布局。以五彩田園為核心區,建設玉林-北流-容縣生態景觀帶、南流江百里景觀長廊、北流河旅游觀光帶、九洲江生態文明示范帶,全面提升“五彩玉林.田園都市”品牌,實施玉(林)北(流)同城化戰略,中心城市功能區生態空間布局進一步優化。全面啟動生態紅線劃定工作,編制出臺《玉林市生態紅線區域保護規劃》,初步劃定了生態保護紅線,包括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國家、自治區級風景名勝區、旅游度假主要景區以及地質公園核心區、各級自然保護區、各級森林公園、各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以及歷史遺跡保護區、中國歷史文化名村、生態敏感和脆弱區等,全市受保護的紅線面積占全市國土面積的20%以上。初步構建了科學合理的城鎮、農業、生態發展格局,空間格局逐步優化,為進一步構建結構完整、功能穩定的生態安全格局奠定了基礎。1.5生態產業加快發展。一是水泥、陶瓷等傳統產業循環化改造成效顯著。以北流海螺、興業海螺、陸川華潤為代表的水泥企業以發展新型干法水泥為主線,重點實施水泥窯純低溫廢氣余熱發電技術和節能粉磨技術改造。以北流三環集團公司為龍頭的陶瓷企業重點實施窯爐煤改氣、煤改電和窯爐結構優化、余熱利用、廢水和廢泥回收利用改造。二是“城市礦產”和再生資源循環利用初具規模。積極推進龍潭進口再生資源園區“城市礦產”示范基地建設,大力發展生態產業和循環經濟,龍潭產業園圍繞園區三大主導產業,按照龍頭企業帶動、產業互為依托、循環綠色發展的思路,初步形成了以中金公司為引領的不銹鋼全產業生態鏈,以銀億公司為龍頭的新能源產業鏈,以桂瑾軒、漢龍為主體的循環經濟產業鏈。中金公司的不銹鋼產業全產業鏈(原礦—不銹鋼坯—熱軋、冷軋板—制品———廢鋼鐵、廢銅再生冶煉不銹鋼),將成為全國為數不多的不銹鋼全產業生態鏈,將帶動30多家上下游關聯企業入園建設;銀億公司電池級結晶硫酸鎳項目,2016年底將擴能至5萬噸,產量將居全國前列,屆時,產業園將成為廣西重要的新能源產業基地,勢必有力帶動相關的新能源材料產業發展。三是休閑農業、生態旅游、健康養老等生態服務業加快發展。目前全市有各類休閑農業園51個、農家樂旅游點350個、農業生態經營戶10951戶,其中鄉村旅游區、星級農家樂232家、全國農業旅游示范點17家。1.6生態環境明顯改善。2016年,玉林市城區環境空氣質量指數(AQI)優良天數共349天,優良率為95.4%,排名全區第5。其中,PM10累計濃度均值為53μg/m?,同比下降7%,排名全區第4;PM2.5累計濃度均值為34μg/m?,同比下降15%,排名全區第3。水環境質量穩中趨好,重點流域跨界斷面水質達標交接,南流江、北流河跨界考核斷面水質均達地表水Ⅲ類,九洲江石角橋考核斷面水質有11個月達地表水Ⅲ類標準,超額完成了廣東廣西兩省區簽訂的《九洲江流域上下游橫向生態補償協議》規定的2016年10個月達標的任務。玉林市城區集中式飲用水源水質達標率為100%,城市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率、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分別達到99.14%和100%。退耕還林還草、天然林保護、水土保持等工程扎實推進,森林覆蓋率、建成區綠化覆蓋率分別達到61%和38.1%,生態涵養和保護功能不斷增強。全市土壤環境總體安全,聲環境、輻射環境質量保持穩定,未發生重特大環境污染事件,環境安全得到保障。這些資源環境類的重點指標穩定實現,為全市建設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奠定了堅實的基礎。1.7發展質量效益明顯提升。(1)工業創新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投資逐年增長,推動了先進裝備制造業、電子信息產業、節能環保產業、新能源產業、生物醫藥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穩步發展。2016年新增自治區以上高新技術企業5家,總數達20家。全市八大重點產業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同比增長6.9%,占全部規上工業總產值的65%,對規上工業增長的貢獻率達85%。(2)農業提質增效。現代特色農業示范區建設全面加快,休閑農業、“互聯網+農業”等新業態發展迅速,至2016年底,全市新增市級示范區3個,被自治區評為縣級、鄉級示范區11個,新增農業龍頭企業24家,農民專業合作社671戶,家庭農場225家,建成各類休閑農業園區51個。發展農業電商206家,“五彩田園”榮獲“中國電商旅游第一村”稱號。(3)服務業聚集發展。開工建設了玉林汽車新城、本草特色小鎮、弘潤綜合農貿市場等重大商貿項目。銀豐中藥港、毅德商貿城、宏進農批市場三大市場電子結算平臺建成使用。2016年,全市限額以上批發和網上零售額同比增長50%,快遞業務量和收入分別增長133.8%和84.5%。旅游消費持續升溫,總消費達214.4億,增長41%。(4)能源消費結構進一步優化。全市煤炭消費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下降至38.3%,非化石能源消費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提高至8%左右。“十二五”期間,全市單位GDP能耗累計下降20.9%,完成“十二五”目標的117.97%,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累計下降28.08%,完成“十二五”目標的156%。
2、生態文明建設面臨的突出問題和困難
2.1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資金缺口大。生態文明建設資金投入大,短期內回報率較低,其回報更多的是長遠的或是不能具體量化的,生態文明建設相當一部分項目屬于政府公共項目,社會效益大于經濟效益,雖然上級相關部門在資金、項目等方面給予了大力支持,各地本級財政也是傾力保障,但與建設任務相比,還有很大缺口。如:根據規劃,九洲江污染防治主要工程近200項,需投入資金33.92億元,目前缺口25億元。南流江綜合治理估算總資金達74.9億元,目前自治區的支持資金還沒有下達。陸川、博白兩縣屬于欠發達地區,由于九洲江綜合治理,兩縣關閉了部分養殖場和工業企業,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地方財政收入,地方政府財政萎縮導致很多項目缺乏資金,項目推進緩慢,生態建設規劃落實不到位。由于缺乏資金來源,有些示范區擴大計劃也不得不擱置。2.2新增建設用地指標需求量大,供需矛盾突出。2016年雖然采取多種措施解決了大部分項目用地,但隨著生態經濟建設加快推進,我市的許多重大項目急需落地,用地指標需求量大,供需矛盾突出。2.3政策支持和后續定位還需明確。相應的生態文明政策還不完善,尚未形成完整的政策體系,相關部門相應配套傾斜政策出臺不夠及時。尤其是在2016年8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和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設立統一規范的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的意見》,提出要嚴格規范該意見規定的其他各類試點示范,未經黨中央、國務院批準,各部門不再自行設立、批復冠以“生態文明”字樣的各類試點、示范、工程、基地等,已自行開展的各類生態文明試點示范到期一律結束,不再延期,最遲不晚于2020年結束。按照中央和國務院新的要求,由國家發改委聯合財政部、國土資源部、水利部、農業部、國家林業局批準的“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今后的定位和做法如何,目前有關部門尚未明確,各級在執行層面比較迷茫。政策銜接不夠,后續政策不健全,上下對接存在時滯等客觀問題,給創建工作帶來一定的困難。2.4生態文明制度建設任重道遠。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尚需進一步深化,生態文明法治體系、制度體系、執法監管體系和治理能力體系還需進一步健全,全民參與生態文明建設激勵機制、環保督察巡視、責任追究、生態補償等制度尚需進一步完善。2.5生態文化氛圍意識相對淡薄,企業的生態意識有待加強。從調查情況看,生態文明建設社會參與度不高,還沒有把生態文明建設上升到區域發展的戰略高度,沒有較好地統籌全社會的力量,沒有形成人人參與、共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良好氛圍。部分企業對環保主體責任認識不到位,處于被動應付狀態,沒有轉化為自覺行動。
3、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建議
3.1加強統籌協調,強化管理力度。基于中共中央辦公廳和國務院辦公廳出臺的《關于設立統一規范的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的意見》的精神,應盡快重申或進一步明晰“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的定位和今后發展方向,以統一思想,明確目標,促進成效。生態文明建設工作涉及面廣、相關聯部門多,加之各方基礎尚不牢固,統籌協調的壓力大、任務重。從當前情況看,要確保相關各方的目標、步調一致,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建設目標和各類其他規劃目標的銜接,必須進一步加強統籌協調,從更高層面對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的建設進行部署和協調,以最大程度聚集資源,形成工作合力,并形成長效機制,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制度與管理保障。3.2不斷創新舉措,建立和完善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運行和保障機制。一是完善考核評價制度。按照不同區域的主體功能定位,實行各有側重的績效評價和考核辦法,加大生態文明的考核權重,以促使不同主體功能區錯位發展和良性互動。二是積極探索生態補償機制。以九洲江綜合治理為載體和突破點,探索建立粵桂兩省區九洲江流域上下游區際生態效益補償機制、建立環境績效考核指標體系、合作建立粵桂產業園,形成基于利益共享、責任共擔的跨省流域水環境生態補償新模式和新機制,進而推動在全市建立生態補償財政轉移支付制度,最終在生態補償機制上形成可推廣的有效機制。三是積極探索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和用途管制及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圍繞生態保護紅線區域面臨的突出生態問題,布局重大生態建設工程,促進退化生態系統恢復,增強生態保護紅線區的生態服務功能,構筑生態安全格局。3.3改變發展觀念,協調經濟與環境的和諧并進。樹立起生態文明觀念與環保理念互相尊重,環保事業優先考慮的新發展思路,把生態環境保護的要求納入到決策、規劃、建設、管理的各個環節中來,加快重點生態環境功能區建設,同時規劃工作要提到戰略高度,實現產業布局和城鄉發展的和諧共存,嚴把環保準入關,積極推進重污染企業減排和產業置換升級。堅持綜合整治和專項治理并重、常態治理和集中整治結合、轄區治污和區域共治聯動,形成綜合施策、標本兼治之勢。3.4加大生態文明建設宣傳力度,提高群眾參與意識。制訂相應的宣傳教育方案,充分利用報紙、電視、網絡、電臺、鎮區廣播站等宣傳渠道,通過出版物、公益性廣告、展覽會、現場會、專題講座等多種形式,組織開展創建全國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教育和知識普及活動,加強對全市各級領導干部培訓和社會各界的宣傳教育。向社會公眾宣傳正確全面的生態文明建設理念,引導社會公眾自覺抵制不良行為,樹立正確的行為觀念,使創建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活動變成全社會共同參與、群策群力的自覺行為,形成全民參與循環經濟的良好局面,營造社會輿論氛圍和扎實的群眾基礎。
【參考文獻】
[1]黃莉新.加快推進全國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建設[J].群眾,2016(5)
[2]周阿利,薛江波.生態文明背景下的生態經濟發展路徑探析[J].綠色科技,2013(9)
[3]陳和民.發展生態經濟構建生態文明[J].理論導報,2011(1)
作者:龐明 單位:玉林市普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