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水生態文化水生態文明論文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辯證唯物主義者認為物質決定意識,同時承認意識對物質的能動作用。水生態文化是引領水生態文明的靈魂,是精神層面的東西。水生態文化的熏陶,將營造良好的水生態文化氛圍,培育全社會的水生態文化自覺。對于擁有決策權的各級黨政領導,具有水生態文化自覺意識就會量水而行,在產業和城鎮布局、結構和規模等方面從源頭進行科學決策,避免水資源浪費和水生態破壞。企業主提高水生態文化自覺意識,就會主動承擔水生態保護責任,注重節水減排和污染風險防范,而不是將水資源環境代價進行外部轉嫁。公眾不斷提高水生態文化自覺意識,就會積極維護自身水權益,主動行使參與權和監督權,廣泛養成持久的節水護水習慣,形成全社會保護水生態的道德自律體系。“內化于心、外化于行”,這完全不同于行政管制的外部推動,水生態文化自覺將為水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持久強大的內生推動力。
2努力將水生態文化培育成當前水文化體系的主流文化
70多年前,發表《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指出文藝創作要為廣大的人民群眾服務。我們今天的文化建設,要為什么服務呢?生態文明時代的水文化建設,要為什么服務呢?這看似很簡單的問題,卻是有著重要意義的問題。今天的文化建設和我們水利行業重點關注的水文化建設,服務的對象毫無疑問應該是廣大的人民群眾。那我們的人民群眾需要什么樣的文化指路,我們的時代需要什么樣的文化來引領?在解決溫飽和逐步富裕起來之后,我們需要的是物質主義、消費主義、享樂主義和拜金主義文化嗎?顯然不是,這些墮落腐化的文化是我們需要堅決反對的。那與這些文化對立的文化是什么?生態文化,這是我們需要大力弘揚和發展的文化。我們需要生態文化來指導我們的生產生活實踐,需要生態文化來引領這個時代的發展。今天的文化建設,要為生態文明建設服務,水文化建設則要為水生態文明建設服務。能夠擔當起指引和服務好生態文明建設這個重任的文化,主流就是生態文化。水利行業重點關注的,就是能夠指引和服務好水生態文明建設的水生態文化。在水生態文明建設實踐的進程中,水生態學的原理和理念必將不斷融入水文化之中,水生態文化內涵不斷得到豐富,水生態文化體系不斷得到完善,水生態文化將成長為水文化體系的主流文化。水生態文化反饋回來引領水生態文明建設實踐,就會發揮其能動作用,顯示出持久、強大、高效的內生推動力效應。這正是我們期待的結果。為加強水生態文化建設增強資源管理軟實力,筆者認為可在下述幾個方面進行努力。
2.1充分挖掘中華傳統文化中的水生態智慧
人類文明進步的歷史充分證明,文化是引領國家和民族發展進步的靈魂。延續五千年的中華文明發展歷程孕育了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其中包含了豐富的水生態文化和深刻的水生態智慧。比如,儒家主張“天人合一”,表達了追求與自然環境相融互動的主張。道家提倡“道法自然”,表達了要順應和遵循自然生態規律的觀念。佛教強調眾生平等、慈悲為懷,表達了尊重所有生命及其生態環境的意念。中國傳統文化的三大支柱流派,其主要思想都蘊含著深刻的生態智慧,對今天的水生態文明建設仍具有重要借鑒意義。都江堰、靈渠等潤澤后世千百年的著名水利工程也都體現了契合自然的生態智慧。我們要充分挖掘傳統文化中蘊含的水生態文化內涵和水生態智慧,并不斷發展和創新,努力把中國的傳統文化與當代人類的生態倫理價值有機結合起來,引領和推動我國乃至全世界范圍內水生態文明建設的深入實踐,在實踐過程中不斷強化和彰顯中華文化軟實力。
2.2加緊水文化建設的生態化改造
沉迷于涉水的神仙鬼怪故事,專注于以水為題材的詩詞歌賦,流連于描寫山水的書畫樂章,不過浪費心思于細枝末節的東西。水文化建設的精力大部分應該投入到水生態文化建設上來,要加強理論研究,完善水生態文化體系構建,形成系統的水生態哲學、水生態倫理、水生態政治、水生態經濟、水生態美學等理論。水文化建設需要遵循生態學原理進行全過程全方位的生態化改造,只有在水文化領域形成水生態文化理念、培育水生態文化人、產生水生態文化成果,才能造就真正的水生態文化。只有當水生態文化真正繁榮的時候,才會產生巨大的內生推動力,引領和推動水生態文明社會的成長成熟。要加強新時期可持續發展治水思路和生態水利思想的學習宣貫,通過水生態文化的各種表現形式集中反映黨中央國務院和水利行業新時期治水思路的轉變。通過水生態文化引導人們深化對人水和諧理念的認識,正確處理開源與節流、開發與保護的關系。要在水利決策源頭確實貫徹治水新理念和新思想,充分聽取生態環保專家、社會經濟學家和公眾的意見和建議,而不再僅僅依賴幾個水利工程師的智慧。推進工程水利向生態水利、精英決策水利向公眾參與水利、行業水利向綜合水利轉變。加強水生態文化現代傳媒平臺建設,號召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開展多層次多形式的水生態文化宣傳。將水生態文明教育納入國民基本教育、繼續教育和終身教育的基本內容。在群眾中廣泛開展豐富多樣的水生態文化活動,積極引導社會公眾參與水生態文明建設進程,不斷提高全民水生態文化素養,引導全社會建立人水和諧的生產生活方式。通過弘揚和發展先進水生態文化,突破工程第一、技術萬能思想的束縛,推動全社會踏上水生態文明建設征程。
2.3大力提升水利工程的生態文化內涵
雖然對于水生態文化來說,聚焦于水利工程這個點視野稍顯狹窄,但這是水利行業管理的“一畝三分地”,比較容易實施和取得實效。近些年來,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事業提供支撐基礎的水利工程建設,卻常常為生態環保專家所詬病,是一種莫大諷刺。不得不承認,在水利工程的規劃建設過程中我們過分關注于水量和水能,過分注重水資源所蘊含GDP產量的開發,忽視了水資源的環境價值和生態服務功能,忘記了水利工程作為基礎性的生態環境工程應該發揮的基本作用。進入生態文明建設時代,水利行業理念需要改革創新,大力推動水利工程建設過程的生態文化改造,大步提升水利工程建設內容的生態文化內涵,這也是推進治水新思想與傳統水利密切結合的一個很好切入點,是水生態文化建設的一個有力抓手。一方面,水利工程建設要遵循生態學原理。規劃設計要體現生態理念、建筑施工要實施生態監理、竣工驗收要通過生態評估,運行管理要實行生態調度,實施水利工程建設全過程的生態化改造。水利工程師要拋棄行業偏見,加強生態科學知識和生態文化素養。很重要的一點是要加強河湖水生態監測,完善水利工程規劃和布局決策的生態科學基礎。在沒有摸清某條河流水生生物種群類型、分布、生態習性及沿岸生態系統情況之前,在其上規劃建設水利工程是一種生態野蠻行徑,與水生態文明要求背道而馳。在2010年的全國水文工作會議上,部水文局作了《關于水資源監測、水生態監測及城市水文工作的專題報告》,報告題目中專門有“水生態監測”一項,報告在講到水生態監測時從《歐盟水框架指令》談起講了很多,卻沒有什么開展水生態監測工作的實質性內容和成果,最終不得不坦言“對于水生態監測工作而言還僅僅是起步,要全面開展還有很多工作要做”。這可是負責水利系統水生態環境監測職責的主要機構的工作報告,我們的水生態監測薄弱到什么地步可想而知。隨便問問各地水利系統的上了一定年紀有豐富工作經驗的基層水政水資源工作干部,對轄區江河湖庫的水量信息大都是一清二楚,對水質狀況也基本了解,但對于水生種群、分布、豐度、洄游習性、沿岸生態系統類型等,那基本是一問三不知。水生態科學知識缺乏、水生態文化素養低下、水生態監測基礎薄弱,嚴重制約了水利工程的生態化改造進程。另一方面,要努力提升水利工程的文化內涵和文化品位。要把當地人文風情、河湖歷史、傳統文化等元素融合到水利工程設計中,提升水利工程的文化內涵。要在水利工程建設中注重展現建筑美學,在保障工程安全的基礎上,努力使每一處水利工程都成為獨具風格的水利建筑精品,成為展現先進施工工藝和現代管理水平的典范。要用景觀水利的理念去建設每一個水利工程,實現水利與園林、防洪與生態、親水與安全的有機結合,使一條條奔流不息的河道成為人們陶冶性情的好去處,一座座匠心獨具的水利工程成為人們賞心悅目的好風景,一處處清新靚麗的水利風景區成為人們休閑娛樂的好場所。
2.4完善水生態文明制度體系
制度文化是文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既是精神文化的產物,又是物質文化的工具。制度文化在協調個人與群體、群體與社會的關系,以及保證社會的凝聚力方面起著不可或缺的顯著作用,深刻地影響著人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3]。構建完善的水生態文化體系,引領水生態文明建設進程,自然不能缺少制度層次的水生態文化。完善水生態文明制度,是水生態文化和水生態文明建設的應有之義。鄧小平指出:“制度好可以使壞人無法任意橫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無法充分做好事,甚至會走向反面。”引申到水生態文明領域,我們需要建設完善一個好的水生態文明制度體系,限制水生態野蠻行徑,懲罰水生態破壞行為,鼓勵水生態文明建設,獎勵水生態保護活動。水生態文明制度要覆蓋經濟社會發展的全部過程。在發展決策源頭,推進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和水生態文明理念參與發展綜合決策,在產業和城鎮布局、結構和規模等方面從源頭出發控制水資源浪費和水生態破壞的局面。在發展推進過程,嚴格法治監管、完善市場刺激和鼓勵公眾參與,調動最廣泛的積極因素,為深入推進水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持久有效的推動力。在發展成果評價時,建立科學考評和獎懲制度,把水生態效益損害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加大獎懲力度,健全責任追究機制,可以從根本上扭轉不正確的發展觀念,閘斷缺少水生態正義的GDP沖動。水生態文明責任義務約束機制要覆蓋全社會的涉水利益相關群體和個體。對于具有決策權的各級領導干部,要建立和完善水資源公共產品、水生態公共服務提供和水生態文明建設責任主體制度、水資源和水生態服務功能資產離任審計制度加以約束。對于企業主,要強化其水污染防治和水生態保護責任履行過程的監管制度,健全污染外部轉嫁和水生態破壞的責任終身追究機制、損害賠償機制。對于公眾,要建立完善公眾參與激勵機制,推進形成全社會水生態保護道德自律體系。
2.5加強水生態文化建設保障力度
弘揚和發展先進水生態文化是推進水生態文明建設的靈魂工程,純公益性質,需要發揮政府主導作用。當前存在水生態文化建設投入嚴重不足、水生態文化基礎設施薄弱、水生態文化建設人才隊伍欠缺、水生態文化活動難開展、群眾水生態文化需求難滿足等問題。政府應加大資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支持和培養水生態文化建設人才,支持優質水生態文化產品和特色水生態文化服務的開發,向群眾提供更多更好的水生態文化產品和服務,滿足群眾日益提高的精神層面的水生態文化需求。依托各地區水生態文化和景觀資源優勢,因地制宜加強各類水生態文化場所和水生態景觀建設,為濕地文化、河湖文化、少數民族特色水生態文化、水陸交錯帶、江河源頭、珍貴水生物種和水生態科普等搭建展示和教育平臺,完善水生態文化基礎設施建設。
3結語
生態文明建設是支撐發展的基礎,文化建設是引領發展的靈魂,根基不穩自然難有建樹,靈魂缺失就會方向迷茫。生態學的原理融進于文化之中,引導人類與自然和諧發展,從而造就生態文化,這將成為生態文明時代的主流文化。水生態文明理念和原理與文化的結合造就水生態文化,水生態文明建設是生態文明建設的核心內容,水生態文化亦是生態文化的中心內容。水生態文化對人水關系和諧發展具有重要引領作用,要努力將水生態文明的理念融入到經濟社會建設發展的全過程和全社會利益相關體的涉水活動中去,全方位提高全民水生態文化素養,將水生態文化培育成生態文明建設時代水文化體系的主流文化。對于水利行業來講,自然責無旁貸應該一馬當先弘揚和發展水生態文化。大壩修建的硬實力已經在世界彰顯,而水文化軟實力尤其是水生態文化實力,是決定未來水利發展和水生態文明建設成就的關鍵因素和現實短板。水生態文明理念還沒有廣入人心,水生態文化體系還沒有完善構建,水生態文化實力的增強還任重道遠。如何大力弘揚和發展水生態文化,推進水生態文明建設進程,順應生態文明時代的發展大趨勢,需要大家共同去努力探索。
作者:鄧建明 周萍 單位:廣西沿海水文水資源局 廣西欽州市環境科學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