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經濟機制生態文明論文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一、經濟體制建構思維的生態化:生態經濟觀的確立
經濟發展思維決定著經濟體制的建構,決定著經濟發展目標、戰略、步驟等的制定,決定著經濟發展方式的選擇等。因此,經濟建設生態化的實現,必須首先創新經濟發展思維,實現經濟體制建構思維的生態化。經濟體制建構思維的生態化,就是要“走出人類中心主義”的經濟發展思維,確立生態經濟思維,在經濟建設中強調“尊重自然、保護生態”的重要性,將生態保護理念貫穿于經濟建設全過程之中。
縱觀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歷程,以往經濟建設雖然都主張保護生態,但這并不是真正的生態經濟發展思維,而只是一種慣性的理念主張。“生態化”只是一個口號,只停留在書面化階段,具體的經濟發展理念都不是生態化的,都只關注經濟效益,而不關注生態保護。這種“生態化”勢必對生態系統造成破壞,必須堅決反對。當前,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必須結合現實的生態環境危機,“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關系”,及時調整經濟發展思維,切實確立生態經濟發展思維,為經濟建設中生態保護的實現提供依據,而不是將“生態化”束之高閣。
生態經濟觀的確立,需要執政黨和政府工作人員的共同努力。具體來講,就是要實現執政黨和政府工作人員經濟發展思維的轉變,貫徹和落實科學發展觀。
中國共產黨是我國的執政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生態經濟發展思維的確立,需要執政黨執政理念生態化的實現。執政理念是指導執政黨活動的根本原則,即黨的執政宗旨和執政方式。就執政宗旨而言,要將生態文明理念融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之中。主要有兩層含義:一是要關注公民日益高漲的生態利益訴求,將維護公民的生態權益納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范疇之中。當前,霧霾、沙塵暴、飲用水污染等問題嚴重威脅著公民的生命安全,公民逐漸意識到生態保護的重要性,生態利益訴求高漲,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已不能再僅僅關注公民政治、經濟、文化等權利的維護,必須關注和維護公民的生態權利。二是要將生態思維納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實踐之中,杜絕實踐中的生態污染和破壞。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實踐中,要統籌安排和規劃,處理好生態與公民利益維護之間的關系,處理好公民與公民之間以及公民與國家之間的關系,實現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和諧,將生態觀念貫徹于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始終。就執政方式而言,要實現執政方式的生態化。當前,中國共產黨堅持“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首先,要實現科學執政、民主執政和依法執政之間的協調統一,避免因執政方式不當造成的資源浪費和生態破壞。其次,要將生態文明理念納入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的實踐之中,在實踐中尊重自然、保護生態,追求最大化的生態效益。
政府工作人員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力量,是國家政治職能、經濟職能、文化職能和社會公共服務職能的履行者。他們思維理念的生態化對于生態經濟發展思維的確立至關重要。政府工作人員可以分為中央政府工作人員和地方政府工作人員兩部分。中央政府工作人員主要是在執政黨領導下,制定經濟發展規劃,統領全國事務。因此,要引導中央政府工作人員樹立起生態價值觀,從思想上轉變觀念,將可持續發展作為經濟發展規劃制定的重要依據,逐步確立起生態經濟思維。地方政府工作人員主要是在執政黨和中央政府領導下經濟發展規劃的具體承擔者,是生態經濟思維能否確立的關鍵環節,必須予以重視。首先,地方政府工作人員要“破除GDP崇拜”,“樹立生態價值理念”,逐步樹立起“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生態意識。其次,地方政府工作人員在具體實踐中,要以經濟發展規劃為指導,密切關注自然和生態,引導市場經濟沿著生態化的道路前進。最后,要以生態和諧觀為指導,引導市場經濟運行,凈化市場經濟環境,避免惡性競爭帶來的資源浪費和生態破壞。
二、經濟制度的生態化:經濟政策、評價與生態價值的融合
經濟制度為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進行提供制度性框架和指導,是經濟建設依據的核心。將生態思維納入經濟體制,必須“積極改進現有經濟制度,把生態資源服務進行價值化,并納入經濟體制和制度之中,建立符合生態文明發展的新型經濟模式——生態服務型經濟”。
我國原有的經濟體制中雖有一定的生態指標作為經濟建設的目標之一,但在實際的經濟建設之中,生態目標往往被忽略,直接讓道于經濟目標,甚至出現以生態換取經濟效益的現象。一方面,在實際的政策體系設計過程中,政績主導下的經濟發展觀占據主導,GDP的增長成為地方經濟發展規劃的唯一考量,單純追求GDP的增長勢必對生態造成難以短期修復的破壞。政績主導觀下的經濟發展都是短期的,帶來的生態修復卻是長期而艱巨的。與生態修復的長期性成本相比,經濟發展的實際成就就變得微不足道。另一方面,經濟發展的各項子類政策,如目標、價值、原則、評價等等也存在沖突,這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經濟體制的效用,制約甚至阻礙了經濟建設的正常進行。而在這個存在沖突和矛盾的體系中,生態化目標不具任何現實意義,其重要性被虛化。也就是說,經濟體制中的生態化目標被相互沖突的經濟制度或政策排擠掉。經濟體制中存在的這些弊端,限制了我國社會主義經濟的長期建設,嚴重影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的質量。在這一背景下,必須構建生態化的經濟制度及其評價體系,實現虛化生態目標的具體貫徹落實。
經濟制度或政策體系的生態化。經濟制度或政策體系的生態化,就是要協調制度與制度之間、政策體系之間、產業之間、區域之間等的關系,解決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的沖突,切實確立同質化、一體化、功能互補的經濟制度及其政策體系。第一,要協調好中央經濟政策體系與地方經濟政策體系之間的關系。改革開放以來,地方政府權力擴大,就像德國學者海貝勒與格魯諾從比較視角所說的,中國“地方政府不再僅僅是中央政府的,而是經濟主體和地方利益倡導者”。因此,在堅持中央統一領導的前提下,中央要適度放權,給予地方一定的自主權,以保證地方能根據地域特殊性對中央經濟政策進行適當調整;地方要以中央經濟政策體系為指導,始終與中央保持一致,實現整個經濟政策體系的協調。第二,經濟政策制定的生態化。政策的制定要始終堅持生態化,不僅要將生態保護納入政策制定的全過程,而且要切實融入經濟政策的每個細節,要實現經濟發展目標、經濟發展原則等的生態化。第三,處理好政策與政策之間的關系。不同產業、不同地域的經濟政策由于其特殊性,難免出現沖突,這就需要協調好不同產業之間、不同地域之間的經濟政策,堅持目標的一致、原則的統一、關系的協調。
評價體系的生態化。沒有評價就沒有監督和反饋,評價體系的生態化是經濟制度或政策體系生態化的必要環節,起著鞏固和完善的作用。評價體系的生態化,就是要將生態保護落實到經濟發展評價體系建構之中,就是要將生態效益作為考核經濟發展成果的重要參考。第一,要以生態作為評價體系的核心。要改變過去單純追求經濟效益的做法,強調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的并重;要樹立可持續發展觀,改變注重眼前利益的短視行為,強調經濟發展的長期效益。第二,要將經濟發展評價的生態目標具體化。要改變過去強調“生態”而不注重生態的做法,將經濟發展的生態評價目標細化,盡可能提供可以量化的標準,從而使生態效益評價有據可依。第三,要協調好具體的評價指標、評價原則等的關系。評價體系的生態化,不僅僅指對于經濟發展生態效益的關注,還包括評價體系自身的協調有序。要考慮各項指標、原則之間的內在關系,減少不必要的摩擦和沖突,避免人財物等資源的浪費。第四,評價不能止于經濟行為的終止。經濟發展對于生態的影響是長期的,因此,經濟發展評價不能只關注經濟行為終止前,而要有發展眼光,關注長遠,將經濟行為對生態的后期影響也納入評價之中。
三、經濟行為的生態化:多元主體的行動優化
經濟體制運行是經濟發展思維的落實,是經濟制度或政策體系的踐行,對于經濟建設至關重要。因此,必須融入生態文明,以保障生態經濟發展思維得以落實,生態化的經濟制度或政策得以貫徹,從而保障生態文明融入經濟建設的實現,提高經濟建設質量,維護生態系統平衡,實現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永續發展。
由于地方利益觀或政績觀的錯誤引導,我國的經濟體制運行存在諸多問題,對生態系統造成嚴重破壞。這些問題可以概括為兩部分。一是地方利益觀主導下的非生態化。經濟人假設理論認為,人的一切行為都是為了“實現個人利益的最大化”。地方政府為了最大限度地發展本地經濟,提高政績,不顧生態效益,執行非生態化的制度。非生態化制度的執行,必然造成經濟發展的非生態化,執行越徹底,生態破壞越嚴重,生態修復周期越長,甚至造成對生態的毀滅性破壞。二是生態化制度執行的縮水。經濟制度或政策運行過程中,生態目標被虛化,成為我國經濟體制運行存在的另一重大問題。再好的制度,沒有貫徹執行,就不具有任何價值。關于生態保護似乎存在一種錯誤認識,即關注自然和生態,勢必需要長期增加經濟建設成本,降低經濟效益,影響經濟發展的速度。在這一錯誤認識影響下,勢必造成生態化經濟制度的執行不力。高昂的生態成本與生態保護成果出現的滯后性使得政府在執行生態化制度過程中,忽略生態效益目標,無限度地從生態系統索取,以提高經濟效益。這種單向度的索取模式,造成生態危機不斷升級。在這一背景下,合理優化多元主體的經濟行為,實現經濟體制運行的生態化刻不容緩。
政府在生態文明建設中擔負著義不容辭的責任,理應起到主導作用。在推進經濟建設生態化過程中,要充分發揮政府的主導功能。首先,政府要建立健全生態效益評估機制,對經濟發展的短期和長期生態效益進行評估,從而發現制度或政策體系存在的問題,及時進行適當調整。其次,政府要建立生態補償機制,以實現經濟發展與生態發展和諧共贏。生態也是一種資本,生態使用是有償的,破壞生態要賠償。政府要堅持受益者付費和破壞者付費的原則,以利益為制約,保護生態。最后,政府相關部門要做好生態化制度或政策體系的貫徹執行。要有生態保護意識,樹立正確的生態效益觀和經濟效益觀;要有保障生態化制度或政策得以落實的執行能力;要采取科學、生態、可持續的執行方式,避免因方式選擇不當造成的生態破壞;要有主體行為生態化的覺悟,減少制度或政策執行中的環境影響。
要引導公民發揮主人翁精神,“建立公眾參與機制,鼓勵公眾參與生態經濟建設和環境保護”,了解并監督經濟制度或政策的執行情況,對忽略生態追求經濟效益的經濟行為進行檢舉,對生態化制度或政策的錯誤執行提出批評或建議,以保障生態化經濟制度或政策得以貫徹執行。
隨著社會的發展,科學技術知識日益專業化、精細化,生態文明融入經濟建設離不開專家的專業意見,要充分發揮專家在經濟體制運行生態化的重要作用。生態技術或政策專家利用他們已有的專業知識和經驗,綜合相關信息,對技術性、專業性較強的重大問題進行研究分析,提出具有針對性的專業意見,從而為經濟體制運行的生態化提供正確引導。
新聞媒體由于其自身的實時性、曝光性等特點,具有重要的輿論導向性。在合理優化經濟行為的過程中,要充分發揮新聞媒體的輿論導向作用,對經濟體制運行中存在的生態破壞行為予以及時曝光,引起政府相關部門的注意,并追蹤報道事件處理過程,以確保問題得以更好解決。
經濟建設與生態保護應該齊頭并舉,不可偏廢其一。應從經濟思維、經濟制度、經濟行為三個維度入手,將生態文明融入經濟建設,實現經濟體制建構思維的生態化、經濟制度體系的生態化、經濟體制運行的生態化,從而構建起生態文明融入經濟建設的系統化機制,為經濟建設,乃至整個社會主義事業建設生態化的實現提供有益借鑒和指導。這當然是一項系統而艱巨的任務,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
作者:曲翠潔 單位:曲阜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