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古代生態思想對新時代生態文明的啟示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新時代中國正在進行全方位的快速發展,同時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也面臨極大的挑戰。生態倫理學是講述人和生態的哲學。新時代要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環境,就要有新的生態理論體系。我國古代生態倫理主要包括儒家、道家、墨家,但各學派的側重點不同,比如儒家生態倫理思想強調以仁愛為主的人與自然關系;道家生態倫理思想突出人是自然的一員并與世間萬物有平等關系等。我國古代各學派倫理思想對當代生態建設有很大的啟示作用,是建設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的重要思想源泉。
關鍵詞:中國古代生態倫理思想;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啟示
我國古代各學派認為人與自然不是對立的關系,有內在的聯系性,是辯證統一的關系。儒家、道家、墨家有他們各自的生態倫理思想。現在我國的發展進入了新時代,關于生態建設有新的要求。通過對儒家、道家、墨家生態倫理思想的研究,對于當代生態文明建設有很大的啟示。
一、儒家生態倫理的主要思想
儒家生態倫理思想博大精深,形成了以仁愛為主要觀點的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思想體系。主要表現在和諧共生的順應生態思想、仁民愛物的保護生態思想、取物有節的尊重生態思想。
(一)和諧共生的順應生態思想人與自然是辯證統一的關系,自然為人類提供基礎的生活物質條件,人能動地改造自然,人離不開自然,自然不能缺少生物的存在。人與自然是一個生命共同體,人為了能適應自然,在改造自然的同時也在進化自己;自然在為人提供生活資料的同時也在不斷發生變化。因此,人在做出破壞環境的事時,大自然總會以各種形式表達自己的不滿。儒家認為自然為人提供生活的環境,這個環境對于人的生存是非常重要的。雖然人選擇適宜自己生存的生活環境,并對自然環境有反作用,但人與自然是一個整體,自然環境對人的發展起著決定作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的生活。儒家思想認為人與自然應該和諧共生,順應自然地發展,以便人類自身更好地發展。
(二)仁民愛物的保護生態思想儒家認為人在世間萬物中處于主體地位,但不能自私自利,而是人在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上處于主體地位。人有仁愛之心,用人類的仁愛之心去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這一思想就是指人先愛自己的親人,再將這種愛擴散到周圍的人,最終體現在對世間萬物的熱愛上。人和自然具有內在聯系性,在自然受到災害時,人也會受到傷害。所以人在與自然相處時充分發揮自己的主體地位,在對待世間萬物時用人類的仁愛之心使天下歸仁。儒家認同在以人為主體的基礎上,充分發揮人類的仁愛之心,保護自然,和自然共同發展,這體現了儒家仁民愛物的保護生態的思想。
(三)取物有節的尊重生態思想取物有節是指人在自身發展的同時,不能對生態貪婪無度,應在自然可調節的范圍內,遵循自然規律,合理利用自然。這體現了儒家取物有節的尊重生態的思想。人的發展受自然的制約,一年有四個季節的變換,更細分為二十四節氣,每種生物都是按照自己的生存規律存在,人的生活也受節氣的影響。古人很早就注意到這一點,孔子的“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體現了依時節砍伐樹木的思想,孟子的“食之以時,用之以禮,財不可勝用也”體現尊重萬物、節氣的思想。這些思想告誡統治者要尊重自然的發展規律,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資料,統治者的統治地位才會鞏固。同時,也體現出人要和自然和平相處,就要尊重自然規律,做到取物有節。
二、道家生態倫理的主要思想
道家認為道生萬物,道是世間萬物的本源,人也是由道產生,是自然的組成部分。道家的生態倫理思想以道法自然的生態觀為核心,以萬物平等的公平觀和自然無為的行為觀為次要觀點講述生態對于人類的重要性。
(一)道法自然的生態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句話中的自然是道的本質屬性,體現道家遵循自然的基本生態觀,是道家所說的道法自然生態觀的集中體現。人作為自然界的一部分,在生活中要遵循事物發展的規律,遵循自然法則。道法自然對人行為起一種約束作用,告誡人類不要對自然進行破壞,人與自然是一個整體,只有人尊重自然法則,才能和自然成為一個和諧的整體。道法自然是道家最基本的生態倫理思想,人和世間萬物都受這個法則的制約。這個思想也貫穿于道家的整個思想體系。
(二)萬物平等的公平觀道家認為人和萬物一樣都是道的產物,人和萬物的地位是平等的。“以道觀之,物無貴賤”就是指人與萬物沒有高低貴賤之分,人不是萬物的主宰者,也沒有主宰萬物的權力。道家從開始就提出人與萬物是一個統一的整體,人與萬物都有著共同的本質,雖然人和萬物在事物的發展中有不同的分工,但都遵循統一的生存法則。因此人與萬物是相互依存、相互貫通的有機統一體。道家提出“道通為一”的思想,認為人是自然的組成部分,與世間萬物處于相互平等的地位,人與自然相處時應遵循萬物平等的公平觀;人要改變自己以自我為中心的觀點,形成人與萬物和諧共生的局面。
(三)自然無為的行為觀道家在人與萬物的相處之道中提出,人與自然要和諧共生,不僅要有對待自然正確的態度,還要有正確的行為觀。道家的無為觀是指不做與自然相違背的事、不以追求自己的利益而破壞自然、人與自然相處時要愛護自然,這三個觀點是道家生態倫理思想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形成的。老子曾說過:“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這一生態思想,從側面證明道的無為性。自然無為的生態倫理思想對于人與自然的相處之道表達得很清楚,在人與自然相處時,要遵循自然法則,不違背自然的生存之道,不做破壞自然的事情,愛護我們的自然,人類要掌控好自己的行為,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三、墨家生態倫理的主要思想
墨家在長期的發展中形成“兼相愛,交相利”“天志”“愛無差等”的生態倫理思想,其思想對當代我們共同努力探尋的環境危機解決方案具有實用的現代價值。
(一)“兼相愛,交相利”的思想戰國初期,墨子提出“兼相愛,交相利”的生態倫理思想,即兼愛、非攻、節用、節葬等墨學核心思想,兼引申為生態環境總、全、兼顧之意,即同時涉及或具有幾種事物,將大自然的萬物所有部分合成為整體。“兼相愛,交相利”強調愛的廣泛性,人與人之間要以人格平等為前提,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互相理解、寬容、平等,愛和利都不能有內外之分。兼相愛是道德理念,交相利則是實踐體現。這正是在全世界倡導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依據。其對我們提高生態文明和環境保護意識、構建社會主義節約型社會、和諧社會,樹立共同體意識,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著長遠意義及深刻價值。
(二)“天志”生態經濟思想墨家生態思想經過長期的發展,闡述了“天志”生態經濟思想。墨子把大自然環境和一切自然現象歸結于“天”,認為“天降疾災戾疫,飄風苦雨”“四時不和,五谷不熟”等自然生態現象,生態的意志和力量是無處不在的,因而我們要尊重大自然的規律,順應大自然的規律,合理利用其規律,提出資源儲備、節約資源、避免因生態搶奪而發生戰爭等理念。提出以保護生態完整性為己任,即可持續發展理念,否則就會受到大自然的懲罰。
(三)“愛無差等”實踐意識墨家“愛無差等”倫理思想,指愛人(物)不應區別親疏遠近、尊卑上下;人無完人,物以為然,交往,擇物,人類和大自然融為一體,要和諧共處,遵循自然規律。一是從古至今,人與萬物共同存在于自然界中,兩者不可分割,人與世間萬物有機聯系在一起,共同構成自然界這個整體。“此有則彼有,此生則彼生,此無則彼無,此滅則彼滅”,是指人與世間萬物相互依存,是一個相互影響的整體,人類不能在自身的發展過程中肆意破壞自然。二是世間萬物與人息息相關,不能因為人類具有獨立的思考能力就將自己作為世界的主宰,也不能將物分尊卑,對自然界為所欲為,倡導人類與自然和諧相處,讓人類意識到,世間萬物和人類形成一個統一體———自然界。三是提高思想覺悟,在生活中,人能用思想支配行為,做到思和行相一致。墨家“愛無差等”思想為當今生態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具體的實踐路徑。
四、對當代生態建設的啟示
儒家、道家、墨家的生態倫理思想是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對于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有著獨特的見解。當代中國正處在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當然也要適應新的時展要求。中國古代生態倫理思想對當代建設生態文明有很大的啟示。
(一)儒家生態倫理思想的啟示儒家的主要生態倫理思想是和諧共生、仁民愛物、取物有節,在當代生態文明建設中,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是人與自然共同發展的一致需求。而儒家的生態倫理思想也是要追求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古代和當代生態文明建設有許多異曲同工之處,對于儒家的生態倫理思想要繼承和發展,更要推陳出新。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思想,把人的發展和自然的發展聯系在一起,凸顯了人和自然和諧相處的重要性。中國共產黨在不斷的發展中能身體力行地愛護自然、尊重自然,人民自然會自覺地將保護自然作為己任。黨員干部尤其是基層干部,要做好榜樣,加大對生態文明建設的宣傳,使生態文明建設深入人心,不僅要繼承發揚儒家傳統的生態文明建設思想精華,也要在不斷的發展中探求新辦法。
(二)道家生態倫理思想的啟示道家的生態倫理思想主要是道法自然、萬物平等、自然無為。道法自然告誡人們要有正確的生態觀;萬物平等告誡人們要有正確的平等觀;自然無為告誡人們要有正確的行為觀。統一看,就是提倡人們要認識到自然和人是一個統一的有機體,在與自然相處中,不要以自己為中心,做破壞自然的事,要遵循自然的發展規律。21世紀的世界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世界的發展正在朝向更好的方向發展。但在發展過程中,有許多國家為了追求更大的利益,以破壞生態環境為代價來謀求自己的發展,這樣是不對的。在無限透支自然的同時,自然也給予了人類報復:洪澇災害的不斷發生,是因為樹木不斷在減少;2019年美國天氣的極端變化,是自然給出的警示。還有很多環境的變化,都是自然在和人類說“不”。道家的生態倫理思想啟示我們要做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認識到人與自然是一個整體,不能以破壞自然來尋求自身的發展;人在發展過程中,要意識到人與萬物是平等的,要與萬物平等相處;尊重自然的發展規律,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將愛護自然的思想體現在平時的一點一滴中,才能和自然共同發展,人類才能更好地創造未來。
(三)墨家生態倫理思想的啟示墨家生態倫理思想是墨家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以“順天應人”“愛無差等”“天下之利”為核心思想。首先,探討“順天”和“應人”之間的邏輯聯系是墨家生態倫理的現代可持續發展理念運思路徑;以“愛無差等”為前提,以“節用”“節葬”為措施,以“非攻”“反戰”為保證是墨家生態倫理的實現途徑。其次,“天下大利”的追求是墨家生態倫理追求的價值目標,和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緊密呼應。新時代的我們:一是利用“順天應人”為根本,向世界展現中國生態建設理念。二是樹立“愛無差等”實踐意識,即人和萬物和諧發展意識。三是應該樹立“天下之利”的環境思想。環境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不能以破壞環境為人類前進的代價,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牢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理念。四是做到思行合一,更好地保護環境。在中國經濟由高速發展向中高速高質量發展的新時代,汲取和借鑒墨家生態倫理思想,實現生態可持續發展,更好地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和生態文明社會,最終實現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五、總結
儒家、道家、墨家的生態倫理思想是我國古代形成并保存完整的思想體系,對于其中好的觀點,要繼承和發展。建設生態文明只有個別人努力是不夠的,還要全體人民共同行動起來,為建設一個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國家努力奮斗!
參考文獻:
[1]周易譯注[M].韓立平,譯注.北京:北京聯合出版社,2015:235.
[2]金岳霖.自然與人[M].南寧: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3]王曉強.《墨子》環境倫理思想研究[D].重慶:重慶師范大學,2011:224.
[4]劉麗.中國古代生態倫理思想及其現實意義[J].沈陽農業大學學報,2006(3).
[5]尚書譯注[M].馬將偉,譯注.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3-4.
[6]彭陳,李寶艷.儒家生態倫理思想的當代再闡釋[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8,29(3):58-60.
[7]任俊華.中國古代的生態倫理思想[N].學習時報,2018-10-05(7).
[8]孟子•梁惠王上[M].王立民,譯評.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7.
[9].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50-51.
[10]周香玲.儒家生態倫理思想及其現代社會價值[J].南都學壇,2012,32(3):113-116.
作者:谷保軍 郝鈺葉 單位:喀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