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生態文明下的漠化山區的耕保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廣西是我國喀斯特地貌發育十分典型的地區之一,石漠化面積分布具有典型的區域分異特征。據統計,廣西巖溶土地面積達833.4萬公頃,占廣西土地總面積的35.1%;石漠化土地193萬公頃,占廣西土地總面積的8.14%,石漠化面積僅次于貴州和云南,居全國第三位。探索生態文明背景下喀斯特石漠化山區的耕地保護工作,研究加強和改進同類型地區的耕地占補平衡政策措施,很有必要。
喀斯特石漠化山區耕地保護實踐及評價
全國巖溶地區第三次石漠化監測結果數據顯示,廣西巖溶地區石漠化土地總面積已達153.29萬公頃,占全區國土面積的6.5%;坡耕地面積為282.83萬公頃,占全區耕地面積的64%,占全區土地總面積的11.9%,而這些地區又是著名的貧困地區、革命老區和少數民族聚居區。廣西的喀斯特地貌主要分布于桂中、桂西北、桂西南和桂東北,桂東南分布面積最少。其中,廣西著名旅游景點桂林山水旅游區就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喀斯特作用的影響結果主要有:地表坎坷,土地瘠薄;地下河系發達,地表水滲漏大,徑流少;植被大部破壞,造成旱澇災害頻繁,農業生產不穩定。“十二五”以來,廣西共實施土地整治項目1704個,實施面積101萬公頃,預算總投資268億元。為綜合治理喀斯特巖溶地區石漠化,廣西先后實施了大石山區土地整理、西部生態地區農田整治、桂西五縣土地整理、小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土地整理和整村推進、“興邊富民”和桂中土地整治重大工程等,加快推進山、水、田、林、湖、草綜合整治,項目區的水土流失問題、巖溶地區生態環境顯著改善。遏制耕地過快減少勢頭,守住耕地數量底線。根據土地利用變更調查,2014—2018年,廣西耕地減少面積及減少速度呈逐年下降態勢,已連續19年實現耕地總量動態平衡。2018年變更調查現狀成果中,廣西耕地總面積439.39萬公頃,比國家確定的廣西2020年耕地保有量目標436.40萬公頃多2.99萬公頃,較好地守住了耕地保護底線。質量穩中有升,有效保護了優質耕地資源。2011—2018年,廣西耕地質量穩中有升,優等地、高等地面積共49.78萬公頃,耕地質量平均等別為國家利用等8.46,總體較好,總體以中高等地為主。石漠化綜合治理成效顯著,喀斯特巖溶地區生態環境有效改善。根據2018年12月全國巖溶地區第三次石漠化監測結果,與2011年第二次石漠化監測結果相比,廣西石漠化土地凈減39.3萬公頃,減少率20.4%,凈減面積超過1/5,治理成效繼續穩居全國第一。對于水土流失、石漠化等生態破壞比較嚴重的地區,廣西采取以流域為單元進行綜合治理,以治理水土流失、防治石漠化為重點,使被破壞的生態環境得到恢復。典型代表有:廣西左右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共308個子項目,總投資125.56億元。桂林漓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和修復工程,由147個子項目組成,預算總投資918.8億元。
喀斯特石漠化山區耕地保護的生態環境影響分析
石漠化治理程度亟待提升。廣西桂西北巖溶山地山高坡陡,巖溶分布廣、面積大、土層薄,其間又廣泛分布巖溶地貌,地面崎嶇,地表水缺乏,交通不便,土少石多,易旱易澇。地下水埋藏深,土地適宜性較差,土地綜合利用率不到70%。坡耕地質量不高。廣西坡耕地主要地形為丘陵、臺地和山地。坡耕地面積為282.83萬公頃,占全區耕地面積的64%,主要集中于桂東南、桂西南、桂西、桂北、桂中等地。現有坡耕地中,高等級占9.43%,中、低等級占90.57%。據統計,廣西以山地為主的縣達38個,占廣西總縣數的一半左右,石山地區石多土少,土壤及植被難以恢復,治理難度大。生態環境脆弱。廣西山地丘陵占全區陸域土地面積的68.3%,山區、丘陵地區地形復雜、坡陡谷深,土層淺薄且易被侵蝕,土壤肥力較差,中、低產耕地占77%。外來有害生物的入侵及危害日趨明顯,生物多樣性面臨嚴重威脅。干旱、洪澇、風暴潮、農林病蟲害和地質災害等自然災害頻繁。“占優補優、占水田補水田”壓力大。目前,建設占用的耕地大部分為城鎮周圍地勢平坦、交通便利、水利條件較好、土質較肥沃的優質耕地,而補充的新增耕地主要途徑是未利用地的開發利用、農村居民點整理以及廢棄地復墾利用等,但這些土地多處于低洼易澇、地形條件相對較差的地區,開發出的耕地質量偏低,“占優補優、占水田補水田”壓力大。補充耕地項目與三調成果銜接不暢。廣西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初步成果顯示,耕地流向園地減少耕地總面積占29.01%;廣西較多耕地已調查為園地。據統計,現狀為水田的耕地,有25%被當地農民改種為旱作物和經濟作物,出現了地類認定的沖突與矛盾,對廣西已入庫補充耕地指標有影響。
政策建議
建立健全生態文明建設背景下的耕地保護制度。新時代,耕地占補平衡不僅僅要求數量和質量上的占補平衡,更需要充分考慮生態因素。建議完善耕地生態保護經濟補償機制,鼓勵各地統籌安排財政資金,對承擔耕地保護任務且不使用化肥、農藥的實施輪作休耕,或對其他耕地生態保護效果顯著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戶給予獎補。落實耕地生態保護公眾參與機制和保護性耕作制度,加大輪作休耕耕地保護和改造力度,實現用地與養地結合,多措并舉保護提升耕地產能。大力開展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實施農村生態保護修復。按照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要求,把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與生態修復引向深入,探索一條盤存量、保耕地、護生態、促發展的新路子。建議結合喀斯特地區石漠化綜合治理需要,因地制宜,全域規劃、全域設計、全域整治,統籌推進農用地整理、建設用地整理、歷史遺留礦山綜合治理、地質災害防治、水土流失治理、小流域治理、石漠化治理、海岸帶整治和濕地修復等生態型土地整治項目建設,構建農田集中連片、建設用地集中集聚、空間形態集約高效的美麗國土新格局。加快石漠化治理,逐步推進水土流失治理。對于典型喀斯特山區水土流失、石漠化等生態破壞比較嚴重的區域,建議采取以流域為單元進行綜合治理,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結合,以治理水土流失、防治石漠化為重點,使被破壞的生態環境得到恢復。實施坡改梯綜合治理。通過對石漠化區域的山、水、林、田、路進行全面的綜合治理等措施,實施坡耕地水土綜合整治,通過平整梯田或梯地、修筑田埂或田坎、新建截流溝等田間保水工程措施,有效控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態環境、提高土地生產力。實施多種生態建設工程。探索不同治理模式,以人地矛盾系統協調為線索,以流域為單元、行政村為基礎,優化林草配置、退耕還林、改良土壤、開發巖溶水、種植適生經濟作物等。一是土地綜合整治應厚植綠色發展理念。二是大力推進綠色基礎設施建設。三是注重維護生物多樣性,加強保護動植物生存空間研究。四是注重自然景觀的設計與建設,推動景觀生態型土地綜合整治。加大草地植被的有效利用。對于喀斯特石漠化治理而言,強化草地植被運用是有效解決問題的一大關鍵。因此,在喀斯特石漠化治理中,應加強對自然草地的保護和人工草地的有效利用,大量種植三葉草、黑麥草、皇竹草等,一方面可以起到促進生態保護的作用,另一方面還可為當地草地畜牧業發展提供充足資源。構建數量、質量、生態“三位一體”的耕地評價機制。積極推進表土剝離利用試點工作,進一步提高補充耕地質量。構建數量、質量、生態“三位一體”的耕地評價機制,建立健全以耕地數量為基礎,集耕地自然質量、經濟質量和生態質量于一體的耕地評價制度。結合指標交易指導價、最新調整的重大項目耕地開墾費征收標準,引導重大項目不占或少占優質耕地。從生態保護、耕地保護、扶貧開發等全面入手,統籌土地利用,提高耕地質量和數量。正確對待廣西耕地的多功能發展問題。在不破壞耕作層、保證口糧絕對安全的條件下,允許耕地多功能發展,允許將種植灌木類植物(茶葉、果樹苗木等)、藤本類植物(葡萄、火龍果、獼猴桃、百香果等)、草本類植物(花卉、中草藥、牧草等)等對耕作層影響有限的園地納入耕地保有量,并根據第三次國土調查成果,實事求是確定地方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農田面積。按補充耕地平整度和灌溉用水等工程條件判定是否達到水田標準,允許旱地種植藤本、草本和灌木等對耕作層影響有限的果樹和桑樹。對在永久基本農田上種植楊樹、桉樹、構樹的,提出強制性退出要求。
作者:賀斐 劉燦 肖自強 單位: 廣西自然資源生態修復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