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生態農業建設的農業可持續發展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我國生態文明型農業發展面臨著農產品數量與質量雙提升、農業資源壓力越來越大以及自然環境惡化等問題。本文依據于綠色、低碳的理念,簡述了現代農業主要表現形式,即:集約農業、循環農業、生態農業、綠色農業,主要考察了如何改變農業發展形式,提供生態文明型農業的路徑選擇,指出現代農業的重點在于提高資源保護、加強資源節約利用、推進可持續發展,以及加強生態補償等生態環境保護措施。
關鍵詞:生態文明;可持續發展;現代農業;循環農業
目前,我國農產品的產量實現巨大的突破,基本上保障了我國主要農產品的自給自足。但依舊面臨農業生產基礎薄弱,生產技術落后,資源短缺,防災害能力低下以及農產品和農業對環境產生不良污染等問題,我國農業的發展仍然面臨著相當大的不穩定性。加快發展生態友好型農業是至關重要的一個環節,然而發展至今,依然面臨著重數量輕質量、農民收入不均、耕地減少與生態環境破壞等多重問題,因此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是農業現代化建設的重中之重。
近年來,農業資源壓力漸增,我國糧食實現長達11年的增產,農產品供給矛盾漸趨緩和,然而這是以資源與其他要素的大量投入為基礎的。
1.1耕地資源減少與質量漸差
根據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結果,2009年底全國人均耕地僅占世界人均水平的一半都不到,不僅每年還以很快的速度在減少,接近1/3的土地受到風沙的侵蝕。耕地更是以每年數十萬公頃的速度在消失,被用作其他用途,尤其大量優質耕地的被占用,使壓力漸趨增大。而耕地的質量也遠遠不如從前,耕地總面積中只有很小的一部分是優質土地,即使這樣,部分耕地環境和局部地區耕地質量惡化的壓力也漸趨增加。
1.2水資源匱乏
我國農業對水資源使用效率低下,而農業人口較多,農業人口的水資源平均水平更是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3,而每公頃耕地所占據的水資源也只達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并且西北方的水資源占有量不均,有限的水資源很難被高效利用,導致部分地方農業發展變得以過度抽取地下水為主,例如,華北平原的年農業平均使用量占據地下水總開采量的七成左右,而這些地區缺水的現狀也將進一步的加重,預計未來十年西部地區缺水量將達到200億立方米。同時因為農業灌溉水平低下,運水方式普遍為土渠,農業設施建設不到位,導致水資源的利用率較為低下,遠遠低于發達國家的農業水平。
1.3畜牧業高度集約化,環境污染嚴重
高度集約化展露了凈化設備的滯后,使糞污難以進行及時處理,提高環境污染風險。而且畜牧耗氧量總占比也很大,對于環境污染的主要排放量也同樣如此。而由于農業使用后的污水過度排放,環境問題逐漸突出。據調查,在相當多的農村地區,生活垃圾以及生活污水一直沒有相應的處理,大量污水垃圾沒有經過任何處理就直接進行排放,導致水資源與環境的嚴重污染。
2生態文明型的現代農業建設重點與制度安排
2.1加強農業資源保護
加強執行耕地保護制度,提高耕地建設水平,確保有效耕地保有量保持平穩,農田占有量不再漸趨減少;對于水資源,進行科學的保護和利用,同時提高利用率;對水土流失問題進行合理的治理和防治,對流域治理保持關注;同時堅持對草原的保護,推行休牧輪牧,嚴格實行草原保護制度;加大資源保護的力度,擴大資源保護范圍,增強生態恢復與建設;加強生物資源和野生植物資源的保護,嚴格執行環境保護政策[1]。
2.2增強農業資源節約利用
進行依土配方施肥和保護性耕作等資源的有效利用技術,也保證耕地不能過度進行開發,考慮使用周期,使土壤環境得到優化,鼓勵農作物垃圾合理利用與處理、有機肥合理施加、采取合理耕作等保護性耕作措施,同時也調整耕作制度;對草食類畜牧業進行相應發展,加強品種優化,減少飼料與能源的投入;加強對大規模糞污處理再利用設施的建設,及時合理的對糞污污染進行處理。
2.3建設部分農業可持續發展工程
在政府政策的導向下,將重點放在對資源有效利用和作物高產的技術投資之上,嚴格整頓部分農業部門片面的要求農作物高產量的政策與思想風氣。同時對現在的技術部門與農業機構的技術方向進行改變,不再以產量為首要目標與技術方向,而應將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等內容同時作為一個共同的奮斗目標。在國家幫助下,建設一批可以合理高效的利用農業資源的工程,包括水資源的保護與建設、土地資源的恢復與開發、耕地優化制度的建設、灌溉技術與設施的建設。
3結語
依據現代生態文明型農業的發展導向,通過相應的設施建設、技術建設和政策建設,足以推動傳統農業向可持續發展的現代農業轉變,具體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由生產功能型向兼顧生態社會協調發展轉變;二是由單向式資源利用型向循環型轉變;三是要由粗放高耗型向節約高效型技術體系轉變,增強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
參考文獻
[1]高云,詹慧龍,陳偉忠,矯健.自然災害對我國農業的影響研究.災害學.2013,28(03):79-85.
作者:朱珊珊 單位:錦州市農產品加工和出口貿易促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