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社會參與生態農業的實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1引言
在探索農業發展的道路上,農業產業化是主導力量,大規模、專業化的生產方式大大解放和發展了生產力,提高了農業收入,但是伴隨著發展也出現了諸如資源浪費、環境污染、生態破壞、食品安全、信任危機、小農戶生存空間被壓縮等問題。面對上述問題,部分研究者(何志雄、張蘭英、溫鐵軍、楊寶熙、林志光、許寶強等)認為這是資本主義為上的發展導向帶來的弊端。為追求利潤,生產者不斷盲目擴大生產,消耗和浪費了大量資源,當產量過剩時,產品價格下跌,生產者利益受損。小農戶在這樣的市場價格波動中抗風險能力低,從事農業生產沒有可持續性的保障。為改變這樣不可持續的發展方式,有研究者(鄭依依)提出不要把農業窄化在單一的經濟范疇中,要從社會功能、文化功能、生態功能等多方面重新審視義農業的價值,尋找其他的發展出路。在這樣的尋找過程中,出現了社區支持農業(CommunitySupportedAgriculture,CSA)、自然農法、樸門永續設計、慢食運動、參與式保障體系等一系列的理論與實踐的探索。這些不同的探索路徑都遵循著生態農業的理念,并致力于理念的宣傳與推廣,不斷引入更多社會力量的關注與參與,共同致力于推動生態農業的發展。雖然,目前對生態農業的發展和組織形式已經有了多種探討,但是都還處于探索階段,各國各地都在嘗試不同的路徑與模式。本文通過對昆明市各方力量參與生態農業發展實踐的調查,嘗試總結本地化的經驗與挑戰,并對未來的發展提出建議。
2昆明市參與生態農業發展的主要力量及其實踐
目前昆明市參與生態農業發展的力量主要有企業、公益組織、社會企業、部分小農戶和消費者。各種力量的實踐都還處于摸索階段,規模較小,公益服務組織在其中發揮著主推作用。還沒有出現與生態農產品相關的農戶合作組織,也沒有消費者的自發組織。以下是目前昆明市一些有代表性的生態農業參與力量:好寶有機農業有限公司:好寶有機農業有限公司是昆明市有機農業龍頭企業。公司總部位于云南昆明,并在北京、天津、上海、深圳設立了分公司。好寶有機莊園現總種植面積萬余畝,迄今已連續十二年通過國家權威的南京國環(OFDC)有機認證,是國內有機認證持續時間最久,種植面積最大的有機蔬菜種植企業。同時,公司自建了全程冷鏈物流體系,確保有機蔬菜從田間到餐桌保持最佳的品質。一丘田休閑生態農園:一丘田休閑生態農園,同時也是“盤龍區生態科技示范園”,是一個集農業科技、生產示范、旅游觀光、科普示范和商業貿易于一體的現代農業高科技生態展示園。一丘田是公司運作,種植生態蔬菜,為消費者提供餐飲、生鮮采摘、綠色超市、奇趣蔬菜瓜果觀光等多種服務。老農根:老農根是一家社會企業,主要銷售遵循傳統老農法生產的農產品,致力于三個方面的努力:一是生態生活方式的推廣,通過各種交流活動介紹農藥化肥除草劑等現代種植方式對身體的危害,以及中國傳統的養生知識;二是與農戶的對接,尋找老品種、老農法、老工藝、老味道,鼓勵農戶承傳,并為這些美好的食物搭建銷售渠道;三是抓好農產品源頭管控,遵照“透明溯源、重拾信任”的理念,建立農人檔案,通過農戶對老農根理念的認同,保證產品質量。土生食館:土生食館是一家社會餐飲企業。土生食館的成立旨在搭建一個城鄉連接的平臺:一方面尋找合作農戶進行生態農副產品種養殖,使農戶遠離農藥化肥除草劑等對自身身體的傷害,同時保障合作農戶生態產品的價格和銷量;另一方面,為城市消費者提供綠色、健康、生態、安全的食品,食館菜品保證100%不放雞精、味精等調料,重現食物本來的美好味道,滿足了消費者對食品安全的需求,也倡導了珍惜食材、回歸本真等生活理念。采耘農夫市集:采耘農夫市集是由云南社區支持農業網絡發起創立的生態農產品展示與交換平臺,旨在建立城市與鄉村溝通、展示綠色可持續生活方式的渠道,核心在“本地生產”和“社區支持”。2011年至今已經成功舉辦了十五屆,邀請了許多生態小農戶、昆明本地生態產品機構、手工作坊、公益機構參與市集。除了生態農產品的展示與交換外,也開展其他豐富的線上、線下活動,例如農村生態游、傳統手工藝品制作、民俗表演、在地自然教育等,以豐富市集內容,宣傳城鄉互助和綠色環保生活理念,構建相互理解信任的人際關系。幫幫健康生活館:幫幫健康生活館是由云南青基會潤土互助工作組、幫幫公益基金、昆明真善美書家聯合發起,部分愛心人士共同捐資成立的社會企業。企業的盈利不分紅,所有利潤全部投入公益事業。主要經營不用農藥、化肥、飼料添加劑的原生態農產品及有機、健康食品,致力于探索原生態農產品合作開發的社會企業新模式。努力構建“倡生態理念,促城鄉互助,興本土鄉鄰、盛一方水土”的公益平臺。云南青基會潤土互助組:云南青基會潤土互助組是一個公益組織,成立于2009年,使命是:致力于用行動探索一個以農民為主體、以合作為基礎、以改善生計為重點、以生態農業為核心的農村綜合發展模式,為破解“三農”問題動員和培育更多人才與資源。重點關注領域是:農民生計及村莊綜合發展;土特農產品城鄉互助合作;大學生支農支教(調查)活動。云南思力生態替代技術中心:云南思力生態替代技術中心是一家非盈利的民間環境保護社會組織,成立于2002年,致力于收集、傳播和發展化學農藥的生態替代技術,消除化學農藥污染,推動生態農業與有機農業的發展,保護人類健康和生態環境,實現社會與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此外還有漢達康福協會、悅己廚房、在地自然教育中心等組織,在此不再一一敘述。
3昆明市社會參與生態農業的特點
通過對以上昆明市本地發展生態農業實踐活動的觀察,可以總結出一些特點。
3.1多方力量參與助推生態農業發展
現在已有的有機食品生產龍頭企業、休閑生態農莊、社會企業、民間組織、公益機構、開展生態種植的小農戶以及部分消費者等各方力量出現在助推生態農業發展的隊伍中,說明生態農業的理念已經被越來越多的昆明人認識和了解,受全國各地興起的生態農業模式的影響,積極展開了本地化實踐的探索。
3.2在探索生態農業發展的過程中遵循的核心理念
3.2.1健康。農產品的生產要健康,避免化學有毒物質對農戶身體的傷害,產出的農產品要健康,滿足消費者的食品安全需求。
3.2.2生態。采用生態的方法進行農產品生產,保持生物多樣性,保持土壤肥力,走可持續農業的道路,生活中也注重物品的循環利用,倡導綠色生態生活理念。
3.2.3環保。探索生態替代技術,減少對化學性農藥肥料的依賴,從而減少農業生產對環境的污染,使農業重新回到其本應有的環境友好的位置上。
3.2.4自然。親近自然,接觸自然,尊重土地、尊重自然、尊重生命,重塑人與土地、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
3.2.5信任。通過共同參與,增進相互了解,打破隔閡,拉近相互之間的距離,重建人與人之間的信任關系。
3.2.6互助。搭建城鄉連接的平臺,打造城鄉互助的機制。
3.2.7老品種、老農法、老工藝、老味道。反對轉基因食物,希望從傳統中尋找力量,鼓勵老農法、老工藝傳承,找回記憶中的味道,重視文化的熏陶與信仰的力量。以上的核心理念歸結起來主要是三個方面:一是生態環境保護,二是食品安全保障,三是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關系構建。
3.3各利益相關方有各自不同的需求和側重點
各參與方雖然都是在踐行生態農業,但是各自不同的利益需求決定了他們有各自不同的側重點。企業追求的是經濟利益,他們更關注的是市場和利潤,參與到生態農業中基本上也是因為看到了市場對生態農產品的需求;社會企業和公益機構則是關注社會的公平、正義,參與到生態農業中主要是致力于解決環境污染、食品安全、信任滑坡、小農戶生計等社會問題;小農戶關注的首先是生計問題,生態農產品的銷路和價格有保障了之后,才愿意從事生態農業生產;消費者最關注的則是食品安全問題,吃的食物是從哪里來的,是怎樣生產的,食品是否安全健康是消費者最關心的問題。
3.4不同的路徑選擇
3.4.1新技術和老農法。在生態農產品的生產過程中,如何提高農產品的產量和質量,企業和有技術支撐的社會力量傾向于進行新技術的研發,而其他的社會力量和小農戶則適合于從傳統的農法中挖掘經驗。
3.4.2認證和人證。對于產出的農產品的認證,大企業可按國家規定進行有機產品的認證,但是對于小企業小農戶來說,有機認證的成本太高,也缺乏認證的條件,那么他們更多的是通過與消費者的接觸和合作,獲得消費者認可,即人證。
3.4.3長鏈和短鏈。生態農產品的銷售,企業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會擴大產品的銷售渠道,定位于高端消費人群,將產品銷往大城市甚至國外,而小企業小農戶則更多依賴本地市場,選擇短鏈銷售。
3.5社會企業和公益組織開始嘗試搭建互助共享平臺
各個社會企業和公益組織各自擁有不同的優勢資源,搭建資源共享互助平臺,有助于整合資源、節約成本、擴大規模和影響力。采耘農夫市集就集合了昆明本地多家社會企業和公益組織,豐富了市集產品種類以及線下活動。老農根的負責人劉老師也提到籌建生態食品超市的想法,她建議有條件的機構免費提供場地,其他機構的產品可以在此進行展示和體驗。此外現有的部分實體門店除了售賣自家合作農戶的產品外,也會售賣其他機構和組織的生態產品。
3.6網絡銷售和宣傳渠道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和電商的興起,各企業和機構也開始關注線上銷售和宣傳。建立公司主頁網站、開設微博微信互動交流平臺都是成本低且效果好的宣傳方式。好寶、幫幫生活館等都有了在線銷售渠道。
4昆明市社會參與生態農業目前面臨的挑戰
4.1生態農產品價格偏高,消費群體有限
生態農產品的生產成本高,價格比普通農產品高出2-4倍,普通消費家庭每月1000元左右的收入用于食品開支,若購買生態產品,開支就增長到3000-4000元,普通家庭確實難以承擔。所以現在生態產品的目標客戶大多是中產階級和高收入者,他們擁有購買實力,注重自身生活品質,也易于接受新的觀念。但是如何讓更多的人能夠接受和認可生態產品,如何打破“中產階級的理想國”這一禁錮,還需進一步探討。
4.2生態產品的消費市場主要在昆明,各州縣的消費市場缺乏
本文中提到的各家企業、組織、機構的生態產品主要都是在昆明銷售,或者銷往北京、上海、深圳等省外大城市,云南本地各州縣的生態產品消費市場還沒有形成。昆明作為省會城市,中產階級和高收入群體的力量相對地州要集中,所以消費市場要大一些,這是實際情況。但各州縣是否真的沒有生態產品消費市場,這值得考量。
4.3消費者和小農戶的組織化程度低,缺乏內在動力
目前昆明市生態農業的參與力量可以劃分為兩個大塊,即有組織的參與者和無組織的參與者。有組織的參與者,包含了各類企業和機構,它們以組織化的形態呈現,擁有較多的資源優勢,有明確地規劃和發展方向,在生態農業發展中是主導力量。無組織的參與者主要是分散的小農戶和消費者,他們在發展生態農業的過程中,還處于了解與被動接受理念,嘗試進行實踐的階段,這部分力量具有分散性、被動性和不穩定性。生態農業的發展猶如一根扁擔,小農戶和消費者分別是扁擔兩端掛的重物,誰來挑扁擔,如何挑起扁擔,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5對于推動昆明市社會參與生態農業發展的建議
5.1加強生態農業理念的宣傳和推廣目前昆明市生態農業的發展還處于起步階段,理念的宣傳和推廣范圍較小,實踐和探索的形式還比較少,大多是一些公益組織和機構在推動。生態產品龍頭企業較少,小農戶和消費者的積極性不高。因此下一步還要通過各種渠道,加大生態農業理念的宣傳和推廣力度。另外,結合云南省打造高原特色農業的契機,將生態農業的理念納入其中,打造高原特色生態農業。
5.2加強消費者教育
生態農業的各種實踐道路是否能持續走下去,關鍵還是在于消費者。只有得到消費者的認可認同,生態農業才能有發展。如何得到消費者的認同,除了好的產品外,開展各種形式的消費者教育活動也是重要的方面。使消費者了解和體驗農產品的生產,親近自然,認識農民,形成消費者與生產者之間的良好溝通,使消費者能夠自覺支持農民從事生態農業生產,同時也建立起綠色環保的生活方式。
5.3鼓勵各方力量參與,構建生態農業的社會化服務體系
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決議中指出,“要加快構建以公共服務機構為依托、合作經濟組織為力量、龍頭企業為骨干、其他社會力量為補充,公益性服務和經營性服務相結合、專項服務和綜合服務相協調的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生態農業的發展需要各種力量參與進來,生態農業不是一個封閉的系統,也不僅僅只關系某幾方的利益,它關系著全人類的未來。因此生態農業的發展需要全社會的關注,政府部門也應積極搭建起公共服務平臺。
5.4挖掘本地生態農業的特色
云南生態氣候多樣,物產種類豐富,少數民族眾多,各民族有自己的農作傳統。挖掘和整理這些老傳統、老工藝、老品種,鼓勵其傳承和發展,將其精髓保留,不符合時展的內容加以改良創新,打造出具有本地特色的生態農業。
作者:馮彥敏 楊益成 路遙 單位:云南農業大學新農村發展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