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生態農業沼氣經濟應用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1發展生態農業循環經濟的意義
1.1農業循環經濟的內涵
循環經濟是運用生態學規律來指導人類社會的經濟活動,是一種以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為核心,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為原則,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為基本特征的社會生產和再生產模式,其特征是低開采、高利用、低排放[3]。傳統經濟與循環經濟有著本質的不同:傳統經濟是一種由“資源→產品→污染排放”單向流動的線性經濟,其特征是高開采、低利用、高排放;循環經濟倡導的是一種與環境和諧的經濟發展模式,其特征是低開采、高利用、低排放。在循環經濟中,所有的物質和能源要能在不斷進行的經濟循環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以把經濟活動對自然環境的影響降低到盡可能小的程度,循環經濟遵循“3R”的基本原則(減量化Reduce、再使用Reuse、再循環Recycle原則)。農業循環經濟是一種較新的經濟發展理念,是將循環經濟的基本原理應用于農業系統。農業循環經濟運用可持續發展思想和循環經濟理論開展經濟活動,按照生態系統內部物種共生、物質循環、能量多層次利用的生物鏈原理,調整和優化農業生態系統內部結構及產業結構,提高生物能源的利用率和有機廢物的再利用和再循環,最大程度地減輕環境污染,使農業生產活動真正納入到農業生態系統循環中去,從而達到生態平衡與經濟協凋發展。農業循環經濟以農業資源的循環利用為特征,以農業資源消耗最小化、農業污染排放最小化與農業廢物利用最大化為目標,涉及農業清潔生產、農業產業內部物能互換、農業產業間資源循環利用、綠色消費等方面[4]。
1.2發展生態農業循環經濟的必要性隨著農業的高速增長,農業經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我國農業發展仍然走的是以粗放經營為主的發展道路,這導致我國農業生產面臨的生態環境不斷惡化。
1.2.1農業資源匱乏,浪費嚴重
我國農業人均資源量十分有限,人均耕地面積為0.083hm2,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32%,森林面積占全國面積的13%,草地面積雖然是耕地面積的3倍,但主要分布在我國西北部年降雨量小于400mm的10個邊遠省(區),自然條件差,25%的土地不易利用[5]。我國對自然資源綜合利用率低,浪費非常嚴重,如1公頃耕地用水1.2萬立方米,是發達國家節水農業的4倍以上,工業生產用水的重復利用率和循環使用率很低,只有40%,相當于發達國家二十世紀60年代的水平。農村的生活用能主要以生物質直接燃燒為主,利用率僅為10%~30%。
1.2.2農村能源短缺與生態環境不斷惡化
目前農村地區,特別是貧困山區的生活用能大多數仍以傳統的生物質(柴、秸稈等)為主,占農村生活用能的61%。雖然農村能源建設取得了很大成就,有效緩解了農村能源短缺問題,但隨著農村經濟和農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農村的能源供應仍然十分緊張。由于農村能源的短缺,一方面制約了農村經濟的發展和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導致對自然資源的過度開發利用,加劇了生態環境的惡化。由于森林大量被砍伐,草場過度放牧,造成植被破壞,水土流失加劇,大量河流淤積,嚴重破壞了生態環境。生態的破壞又進一步加劇了能源的短缺,最終進入一種“能源短缺—過度砍伐—生態破壞—經濟貧困”的惡性循環。目前我國水土流失、荒漠化已成為世界上最嚴重的國家之一。
1.2.3農業環境污染嚴重
我國農村正在遭受來自工業的“三廢”、城市生活垃圾和化肥農藥的污染。為了使農作物增產而在農業上投入了大量的化肥和農藥。但是大量化肥投入換來的增產十分微小,施用大量化肥后,土壤板結加劇,有機質含量逐步下降。為了防治病蟲害而大量噴施農藥,也造成了土壤、地表水、地下水的污染,還導致了大量害蟲的抗藥性,使農作物減產,農作物的品質下降。面對上述嚴峻的形勢,農村經濟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實現經濟和生態兩個良性循環,經濟、社會、和生態三效益的統一。只有大力發展農業循環經濟,才能有利于解決目前我國農業發展中諸多問題,是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因此,推行循環經濟對于實現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2.1生態農業循環經濟模式的構建
以沼氣為紐帶的生態農業循環經濟模式是模仿自然生態系統的食物鏈結構,依據系統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物質分解、轉化、富集、循環再生等合理地結合在一起的循環經濟模式。隨著我國沼氣技術的不斷提高,以沼氣為紐帶,因地制宜地根據各地區特點建立物質多層次利用、能量合理流動的生態農業生產模式在全國各地不斷涌現,如以大棚、蔬菜種植、養豬和沼氣池相結合的“四位一體”的北方沼氣生態模式,以“豬—沼—果”為特色的南方農村生態經濟模式。經過多年的實踐證明,沼氣綜合利用技術在農業上的應用可獲得顯著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
2.2以沼氣為紐帶的生態農業循環經濟模式的特點
對資源的節約和環境的保護是農業循環經濟的主要特征。作為一種發展模式,以沼氣為紐帶的生態農業循環經濟模式強調的是一種“資源一農產品一廢棄物一再生資源”循環經濟模式。該模式具有以下特點:
2.2.1綜合性
農業循環經濟強調發揮農業經濟系統的整體功能,以大農業為出發點。在該模式系統內部,以沼氣發酵為紐帶,實現物質良性循環和能量的梯級利用,按“整體、協調、循環、再生”的原則,全面規劃,調整和優化農業結構,使農、林、牧、副、漁各業有機地結合,實現農村一、二、三產業綜合發展,提高綜合生產能力。
2.2.2多樣性
該模式可以針對我國地域遼闊,各地自然條件、資源基礎、經濟與社會發展水平差異較大的情況,以沼氣發酵為紐帶,因地制宜地根據各地區特點建立物質多層次利用、能量合理流動的生態農業生產模式,如北方的“四位一體”沼氣生態模式,南方的“豬—沼—果”農村生態經濟模式。
2.2.3高效性
此模式通過物質循環、能量多層次綜合利用和系列化深加工,使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和循環利用,從而實現經濟增值,降低農業成本。同時推動環保產業和其他新型產業的發展,增加就業機會,為農村大量剩余勞動力創造農業內部就業機會,保護農民從事農業的積極性。
2.2.4持續性
該模式促進了經濟、社會、環境的協調發展,實現農村的可持續發展和社會的文明進步,是最能有效利用資源和保護環境為基礎的循環經濟之路,成為農村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
2.3以沼氣為紐帶的生態農業循環經濟模式效益分析
發展以沼氣為紐帶的生態農業循環經濟模式,給農民帶來了增收效果,促進了生態農業的發展,改善了農村環境和農民生活質量,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
2.3.1經濟效益
沼氣發酵以后的沼液既可以喂豬、養魚,也可以浸種,減少種植業和養殖業的成本;沼氣發酵殘留物作為優質的有機肥,將大大減少農業生產化肥使用量,同時還對發展綠色無公害農產品起到積極推動作用;沼氣可用沼氣作燃料和生活照明,將減少農民的生活成本。建一座8m3“一池三改”戶用沼氣池,年產沼氣300m3,基本滿足3~5口之家全年生活用能,年提供沼肥30t左右,相當尿素300kg、磷肥500kg、鉀肥200kg。農戶每年可節省燃料費和電費250元~300元,減少化肥和農藥使用量25%左右,節支150元~200元,利用沼液喂豬可節約飼料15%,施用沼肥后糧食產量可提高25%左右,種養業可增效300元左右。沼氣池給農戶帶來的直接經濟收益在1000元左右,兩年就可收回成本,使用年限按20年計算,每年分攤的成本不到100元,可使每戶人均增收200元~300元。
2.3.2環境效益
以沼氣為紐帶的生態農業循環經濟模式一方面通過化肥、農藥使用量的減少,降低農田徑流污染和空氣污染;另一方面將大大改善農民的生產生活環境,減少疾病的發生率;同時有利于綠色農業的發展,從而形成良性互動的新格局。
2.3.3社會效益
該模式一方面改善了農村環境條件,農戶使用沼氣灶,結束了煙熏火燎的歷史,糞便入池發酵,其中的寄生蟲、病原菌也在池內得到殺滅,減少疾病傳染,提高衛生水平;另一方面進一步解放農村婦女生產力,從繁重的砍柴割草中解放出來,通過對農戶進行沼氣及其綜合利用的技術培訓、學習和實踐,提高了農民科技素質,既系統經營、規模經營,又增強了可持續發展的意識。
3緒論
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是整個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根本保證和優先領域。在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過程中,提高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從根本上轉變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大力發展以沼氣為紐帶的生態農業循環經濟模式,建立以資源高效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為基礎的可持續農業生產體系,是優化農業經濟結構和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手段,它不僅可以保護農業生態環境,而且能夠促進農業經濟的持續高效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