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生態農產業問題及優化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一、生態農業產業化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1.技術轉化推廣體系尚未建立。在農業技術推廣方面,缺乏有效的服務體系,無法向農民提供優質品種、技術、信貸、信息等全方位的服務,實用的農業技術引入速度慢,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低。有關資料顯示,我國農業新技術的轉化率還不足20%。用現代科技裝備、支撐農業的格局仍未形成。農戶使用較多的仍是傳統農業技術和一些簡單的生態農業技術(如間作套種技術、沼氣技術等),很少應用先進的現代科學技術,如生物技術、自動化技術、設施農業技術、精確農業技術和信息技術等。
2.農民綜合素質較低。長久以來,貧困一直困擾著我國農民。因此,他們最關心的問題一直是如何解決溫飽,如何改善生活。他們的生產經營活動也往往是從短期經濟效益出發看看能否即時為他們增加收入。但是,單一追求短期的經濟效益,片面追求農業產量,往往會導致農戶采用單一的糧食生產結構去代替多層次和復雜結構的農業系統,盲目提高復種指數,積極推廣高產品種及栽培技術,濫用農藥和化肥。短期內,經濟收入可能會增長。但這種對農業的掠奪性的經營,極容易導致土壤、特別是表土的養分快速消失、肥力退化、土質變壞,嚴重破壞了生態平衡。忽略環境,當環境和生態條件惡化后,經濟效益亦不可避免地大大倒退。不可否認,經濟效益是一切社會建設的原動力。但是,如果廣大的經營者們能夠多注重環境保護和生態維護,雖然短期內經濟效益可能較低;從長期來看,隨著環境和生態條件的改善,總體經濟效益不僅會大大提高,也能長久維持下去,并獲得持續發展。這一點,我們農民是無法自覺意識到的。
3.主導產業不明顯。主導農產品的區域化布局和專業化生產不突出,形不成產業優勢。在農業產業化發展過程中,有的地區對市場、自然條件、生產、加工能力等方面重視不夠,競相仿效的問題比較突出,盲目培植主導產業,盲目建立肉牛基地、生豬飼養基地、屠宰加工生產線,地區問生產結構雷同,從而造成低水平的過度競爭,而同步調整又造成農產品市場劇烈波動。
4.資金短缺。生態農業的發展往往具有一個特點,在建設的初期,需要一定規模的投入。但這個時候,項目的經濟效益不能體現或不能完全體現,項目無法獨立運作。資金短缺正是當前我國生態農業產業化建設的一大困難。許多生態農業的建設只有依賴國家財政、特別是地方財政補貼來支持。但是,我國現時狀況是,在農業稅費改革以后,地方財政非常緊張,財力有限。生態農業建設項目缺乏資金,無法完成,無法實現獨立運作,經濟效益就無法實現,生態農業建設因此陷入惡性循環,農民發展生態農業的積極性也嚴重受挫。
二、完善生態農業產業化
1.加強基礎理論研究,促進農業技術創新。農業的根本出路在科技進步,現代農業的建設與發展離不開先進的技術作為支撐。科技創新可以推動農業產業化深化發展,促進生態技術的應用于推廣,從而推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跨越。為此,我們應加大在農業科技創新領域的投入,借助于高校和農業研究機構的力量,建立健全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產學研技術創新聯盟等現代農業科技創新平臺,組建融科研、試制、生產為一體的研發機構,積極引進國內外農產品加工的新技術、新設備、新工藝,實現技術的創新突破。2.以市場為導向,推進生態農業產業化進程。生態農業發展一定要走市場化的道路,離開了市場,生態農業的經濟高效性就體現不出來,生態農業也就沒有生命力,這也是我國20多年生態農業實踐過程中的經驗總結。而農業產業化本身就強調“以市場為導向”,市場是農業產業化的起點和歸宿。因此,一定要以市場為導向,確立主導產業,大力扶持生態農業龍頭企業,組建生態農業產業鏈,發展科農工貿一體化、種產銷一條龍的生態農業產業化模式,實現生態農業的規模化生產和產業化經營。建立一套有效機制,使市場信息能夠及時、準確地傳遞給農民,促進農民與市場的聯系,使農民樹立起現代市場經營觀,形成市場為農民服務、農民依賴市場的密切關系,推進生態農業產業化進程。
2.科學選擇主導產業,優化生態農業模式。當前,我國農業產業化發展過程中,各地盲目“跟風”仿效,產業結構趨同,區域優勢體現不出來。事實上,許多地方特色農產品還是比較突出的,但是由于精加工、深加工技術落后,產品基本上以初級產品形態進入市場,又缺乏像樣的龍頭企業,農業加工企業,農業專業合作組織,農業科技機構的帶動和推動,農產品的規模、質量、檔次、品種上不去,其特色和優勢也無法顯現。農業經營只能維持一種粗放式的經營。因此,我們一定要結合根據市場供求關系,結合區域優勢和生產、氣候條件,科學選擇主導產業,并做好相關產業的精深加工,讓我們的產品與市場上同類產品相比差異明顯、特色鮮明、競爭優勢明顯,產品附加值較高。國外很多國家在這方面有著成功的經驗。在美國,在工業聚集的五大湖沿岸和東北部沿海地區,考慮到這些地方人口較多,對乳品和肉類需求量比較大,重點發展乳畜業;在西南部,由于是地中海氣候,則發展與地中海氣候相適應的農作物;在東南部根據氣候特點種植亞熱帶氣候所對應的農作物;春小麥和冬小麥的分布是根據緯度決定的。作為一世界三大農業強國之一的荷蘭,發展農業的天然條件并不是很好。因為土地資源少,光照不足,荷蘭在制定農業發展戰略時,避開需要大量光照的禾谷類作物。荷蘭的地理、資源優勢在于地勢平坦、牧草資源豐富,于是他們大力發展畜牧業、奶業和附加值高的園藝作物。由于我國廣大地區自然環境和資源差別很大,地形復雜,氣候多樣,各地區的生活習慣、社會發展、經濟條件等等方面也是千差萬別,因而對生態模式與技術的需求也必然是多種多樣。結合地方自然條件,資源優勢,認真研究生態農業模式具體結構,堅持科學理論作指導,在生態農業產業化發展的產業鏈建設中就顯得非常重要。
3.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完善相關政策法規。從某種意義上講,農業屬于一種社會公益性產業,具有較強的外部經濟性。它不僅為我們提供了最基本的生存條件,也為國民經濟其他各部門發展提供了物質基礎,并且對社會安定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生態農業建設項目涉及環境凈化、生態建設,外部經濟性更是明顯。然而大多數項目短期內直接利潤不高,無法通過市場實現有效調控。因此,我們國家、各級政府應加大對生態農業建設的支持和鼓勵。從世界各國生態農業發展的歷史和現狀來看,也都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政府的資金支持是主要方式。隨著我國經濟實力增強,政府應該繼續加大投入力度,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加快發展農業機械化,大力提高農業科技創新和農業推廣能力,積極發展農業、農村各種社會化服務組織,為農民提供便捷高效、質優價廉的專業服務,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撥出專項資金以發展生態農業,對實施生態發展的企業、農戶予以生產補貼、價格補貼、收入補貼、災害補貼等等資金支持;通過減稅、免稅、延期納稅、出口退稅等稅收優惠為生態農業產業化發展提供支持,刺激農民發展生態農業的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