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濱城區高效生態農業發展情況淺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本文從實施農產品安全戰略、實施農業科技創新、推行綠色生產、發展休閑農業等方面闡述了濱州市濱城區發展高效生態農業、推動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的做法,總結了取得的成效,分析了存在的問題,并結合新形勢下推進農業農村工作的新要求,提出了切實可行的發展建議,以期促進當地高效生態農業的持續發展。
關鍵詞高效生態農業;做法;成效;問題;建議;山東濱州;濱城區
隨著生態農業的高速發展,濱州市濱城區緊隨中央以及各級機關關于農業農村工作決策部署,以農業供給側的結構性改革作為主線,著重把農業新舊動能轉換作為重點工作,針對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提供積極的培育、扶持,推進了高效生態農業高質量發展,構建了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已經基本形成,最終農民收入持續增加[1]。
1主要做法
1.1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與追溯
濱城區著重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水平,重點實施各類農產品的安全戰略。強化食品安全責任制,全面推進農產品質量安全區建設,把保障食品安全和農產品質量作為衡量黨政府領導班子工作政績的重要指標。重點建立并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追溯平臺,加強各個鄉鎮(街道)監管站及各追溯點建設,嚴格落實產地準出制度,進而與市場準入機制有效銜接,努力使濱城區內主要農作物產品的質量安全達到可追溯管理全覆蓋的目標。深化農產品區域品牌化運作,整合沿黃河現代化農業示范區的土地資源,積極開拓北京、天津、河北及濟南市場,促使京、津、冀生產基地“米袋子”“菜籃子”“果盤子”更好完善,努力放大唱響“濱州黃河邊,綠色農產品”整體品牌的作用和功能,擴大市場效應[2]。積極培育農業農民合作社、龍頭企業、家庭農場等農產品品牌建設主體,進而提高濱城區優質農產品市場占有率。全區“三品一標”總數穩步上升。區農產品質量檢驗檢測中心通過省級“雙認證”。深入實施新《農藥管理條例》,全面推動農資連鎖經營,構建農藥監管、監測和誠信三大體系建設,嚴格落實生產記錄、農藥生產經營許可、銷售記錄三大制度,實行對限制使用農藥產、銷、用的無縫隙監管機制。建成可互聯共享的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信息平臺,實現對全區園區生產環節、重點蔬菜生產基地全程監管和質量可追溯。
1.2實施農業科技創新與人才隊伍建設
大力實施農業科技創新,推動農業新舊動能轉換。積極整合各項涉農資金,做好棉花目標價格補貼、耕地地力保護補貼、政策性農業保險等惠農政策穩定落實。促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大力推進,做到統一上圖入庫、統一監督考核、統一建設標準,把濱城區田地建成林帶成行、路溝成網、田塊成方、排灌自如、設施完備、土地平整、旱澇保收的高標準農田,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3]。創新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模式,推行“信息化”“模塊化”教學、“菜單式”培訓管理等方式,推行新型職業農民認定制度。加強農村實用技術人才管理,開展家庭農場、專業大戶、合作社等新型農業技術人員和農業經營主體帶頭人培訓行動,培養一支愛農村、懂農業、愛農民的實用人才隊伍,為現代農業的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智力支撐。建設592個村級信息益農站點,加快推進農技推廣信息化,實現農技推廣服務進村入戶,推進農技推廣智能云平臺規范化管理。
1.3推行綠色生產方式
實施農藥殘留治理、土壤改良修復、重金屬污染修復、秸稈綜合利用、畜禽糞無害化處理、地膜污染防治六大耕地質量提升計劃。大力發展節約型農業、生態農業和循環農業,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清潔農業、水肥一體化生產新技術,使全區糧、棉、菜區的配方施肥技術覆蓋率達到100%。大力推廣綠色防控和統防統治融合技術,化肥、農藥使用量實現零增長。大力推進農業廢棄物的資源化利用,實施濱城區的大中型沼氣工程建設,繼續推廣生物反應堆、秸稈養殖食用菌、秸稈還田等技術,提高秸稈的綜合利用率。加大畜禽養殖糞污的處理利用力度,積極推行生態農牧等高效循環模式。
1.4大力發展休閑農業與農村旅游
實施鄉村旅游提質工程和休閑農業,加快兩河流域的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建設,積極探索有關森林旅游的新途徑,培植休閑農業發展新業態。依托徒駭河、黃河流域濕地和森林資源,建設林果農家樂和森林人家。采取財政貼息、先建后補、以獎代補、財政資金入股等方式扶持鄉村旅游業發展,著力改善停車場、寬帶、休閑旅游重點村道路、垃圾污水處理、廁所等基礎服務設施,大力提升農家樂、漁家樂的經營水準。將鄉村旅游項目用地和休閑農業指標納入年度計劃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并合理安排[4]。
2取得的成效
2.1全區農業綠色生態化和高效高標準發展
通過實施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減少了化肥和農藥的使用量,建成果樹、蔬菜、糧食為主的水肥一體化的示范區共2133.3hm2,平均節水51%、節約化肥44%、作物增產10%。2016年以來,濱城區的糧食總產穩定增長,累計生產糧食155.15萬t。2020年克服小麥條銹病和新冠肺炎疫情等災害影響,糧食總產、單產雙創達到歷史新高,總產達到了39.77萬t。在抗擊全國新冠肺炎疫情的最緊要關頭,優化品種結構、強化技術服務,每日蔬菜可保障生產98t以上,為周邊縣(區)及全區的供應做出了突出貢獻。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創建成功。濱城區先后榮獲全省農業新六產示范縣、生態循環農業示范縣、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園、省農產品加工業示范縣、省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全國農作物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百縣”等榮譽稱號。
2.2物質裝備水平加強
近年來,濱城區加大了高標準農田的建設力度,高標準農田面積達到2.76萬hm2;完成“兩區”劃定面積2.616萬hm2,其中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面積3726.67hm2、糧食生產功能區面積為2.244萬hm2。農作物耕種收等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97%。每年組織開展新型農民培訓會議300人次以上,為現代高效農業發展提供有力支撐。穩步推進美麗鄉村建設,覆蓋率達到93.82%。推廣測土水肥一體化、配方施肥、秸稈綜合利用、統防統治等節本增效技術,農業綠色得以發展。水肥一體化總面積達1933.33hm2,秸稈綜合利用率達94%。建立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示范區666.67hm2,成功阻擊草地貪夜蛾危害蔓延,實現了棉花、玉米、小麥的統治統防。
2.3質量效益顯著提升
通過實施農產品安全戰略,建立并完善了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追溯平臺,提升了全區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水平,實現了主要農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管理。通過農產品區域品牌化運作,整合沿黃現代農業示范區土地資源,積極開拓了“京津冀”及濟南市場,創建了京津冀的“米袋子”“菜籃子”“果盤子”生產基地。通過培育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龍頭企業等農產品品牌建設主體,提高了濱城區優質農產品在市場中的占有率。農產品質量檢驗檢測中心通過了省級“雙認證”。新的《農藥管理條例》全面實行,推動了農資的連鎖經營,構建了農藥監測、監管和誠信三大體系,落實了生產記錄、農藥生產經營許可、銷售記錄三大制度,實現了對限制使用農藥產、銷、用的無縫隙監管。建成互聯共享的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信息平臺,對全區重點蔬菜生產基地、園區生產環節進行全程監管,確保了質量可追溯。全區“三品”認證總數達到了123個,濱城區全區農產品的質量監測合格率穩定保持在98%以上。
2.4農民收入穩步上升
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5年13372元增加到2020年的19758元,較2015年增長48%,超出了山東省平均增幅的10.5%。農莊、基地、合作社、休閑農業和龍頭企業的發展,在優化了濱城區產業結構優化調整的同時,解決了一部分就業問題,提高了農民收入,使農民在獲得了土地流轉收入的同時,增加了一份到基地、到企業務工的收入;中裕訂單農業中的加價收購增加了農民收入;特色產業、“一村一品”的發展有力帶動了現代農業產業的發展,進而增加和保障了農民的收入。
3存在的問題
濱城區農業與二、三產業融合程度不夠緊密,省級、國家級的高層次龍頭型農業企業數量不足,全區的企業除中裕公司之外,尚無其他真正實現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的企業;農村的集體產權制度改革進展不平衡,部分農村村居尚未完成合作社成員確認和成立股份經濟合作社;鄉村振興的齊魯樣板示范片區建設推進不夠高效。
4建議
4.1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和美麗鄉村建設
發揮人才、生態、產業、文化、組織五大振興的專班牽頭作用,統籌整合涉農類資金,推進五大振興能夠齊頭并進發展。推進鄉村振興戰略規劃任務目標的責任化、數字化,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濱城模式”,高標準打造沿黃省級鄉村振興示范片區,加快推進區、市級示范片區的創建工作,全面完成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五年行動,建設美麗鄉村,綠色宜居新農村實現全覆蓋。
4.2以產業項目帶動現代農業發展
推進國家現代農業科技園、農業產業園、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三園共建”,以產業項目建設推動鄉村基礎設施建設和現代農業發展[5]。整合鄉村振興發展資金,發揮省級、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重點項目的引領作用,推進高效生態農業、高標準農田建設等重點項目、重點工作建設。
4.3嚴格落實耕地地力保護補貼等各項惠農政策
繼續推廣秸稈綜合利用、病蟲害綠色防控,鞏固濱城區化肥減量增效成果,繼續保持化肥零增長的態勢;繼續增加水肥一體化面積。做好農民培訓工作,培養更多的高素質農民。規范農技推廣智能云平臺管理,推進益農信息服務社建設,實施農業科技創新,引導更多農業經營主體開展“現代農業+互聯網”行動。科學做好農業防災減災工作,全力提升農產品保障能力。
4.4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
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以種子、肥料、農藥等農業投入品專項整治為重點,推廣農藥(種子)包裝廢棄物進行無害化處置的典型模式,全面穩定落實食用農產品合格證制度。開展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質量提升整區推進省級試點,健全農業生產社會化、專業化服務體系,引領小農戶與現代農業有機無縫銜接。
5參考文獻
[1]樊祥成,徐曉梅.關于我國農業新舊動能轉換的思考[J].農村金融研究,2018(5):50-54.
[2]龔文權,陳慕遠,周慶章.談談怎樣抓好“菜籃子”[J].商業經濟研究,1995(8):9-11.
[3]費建波,凌靜,吳璽,等.基于土地整治監測監管系統的高標準農田建設狀況分析[J].農業工程學報,2016,32(3):267-274.
[4]呂逸新,黃細嘉.旅游生態化與生態旅游建設[J].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36(2):57-62.
[5]趙德奎.“三園共建”促柏佛村駛向致富快車道[J].四川農業與農機,2018(1):11-12.
作者:宋守強 單位:濱州市濱城區農產品質量檢驗檢測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