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生態農業在農業經濟中發展優勢探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農業經濟發展必須要摒棄以犧牲資源與環境的代價換取經濟效益的做法。只有堅持生態優先的理念,探索和嘗試兼顧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的新型發展模式,才能夯實鄉村振興的基礎。本文介紹了生態農業的一些典型特征,并從優化農業產業結構、保證農村生態穩定等方面概述了生態農業的多重發展優勢,最后結合當下農業經濟現狀,提出了培育新型生態農業產業模式、開展農產品國際貿易等促進農業經濟發展的可行性建議。
關鍵詞:生態農業;環境友好型;農村旅游;國際貿易
生態優先,兼顧效益,是生態農業的基本原則。在產業結構調整的背景下,我國農業逐漸朝集約化、現代化和生態化方向發展。近年來,許多地區嘗試推廣生態農業,并探索出了多種新型產業模式,如鄉村旅游、農產品深加工等,在不破壞環境的前提下勞動農民收入增加,促進農業經濟發展。在客觀認識生態農業積極作用的前提下,還應立足各地農村的實際情況,將本地資源利用起來,走出一條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態農業經濟發展道路。
1生態農業的特點
生態農業之所以能夠得到重視和推廣,取決于其自身具有的特點。
1.1實現資源集約化利用
傳統農業容易造成資源浪費和成本上漲,降低農業生產的利潤空間。相比之下,生態農業通過整合各類資源,壓縮了生產成本,減少了資源消耗,對農業經濟發展的推動效果明顯。
1.2杜絕農村環境污染
生態農業強調盡量不用或少用化學農藥。同時積極推進產業模式的多元化,如依托農村地區的自然景色發展鄉村旅游,實現保護與發展的動態平衡。在挖掘農業經濟發展潛力的同時,還起到了保護農村生態的效果。
1.3重視利用現代科學技術
生態農業的出現與發展,是建立在先進技術基礎之上的,如無土栽培技術、測土配方施肥技術、膜下滴灌技術等[1]。因此,重視先進技術的研究與應用,為技術推廣打好基礎。
2生態農業發展優勢
2.1優化農業產業結構
傳統農村產業以種植、養殖為主,具有生產周期長、經濟附加值低且容易對環境造成污染等特點。而倡導生態農業則有助于產業結構的升級和優化,如建立農產品冷藏與深加工企業。將初級農產品加工成各種商品,然后利用電商遠銷省內甚至全國各地。構建“生產-儲藏-加工-銷售”一體化模式,既可以吸引農民就業,幫助農民拓展增收渠道,又能夠豐富產業結構,促進農業經濟向好發展。另外,發展生態農業還可以變廢為寶。農作物收獲之后,可將秸稈收集起來用于漚肥、制作沼氣、加工成牲畜飼料等,既可以解決就地焚燒導致的污染問題,又創造了新的經濟價值。
2.2保障農村生態穩定
傳統的農業發展模式或是以資源換發展,或是以環境換發展,無論哪一種模式都會使農村生態失衡,導致農村經濟失去活力和潛力,甚至會加速農民的逃離。生態農業的核心任務之一,就是維護農村地區生態環境的穩定性,以環保求發展,在“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之間尋找平衡點。如休閑觀光農業就是生態農業的一種典型模式,利用農村地區環境優美、生態良好的優勢,吸引更多的城市人群前來觀光、游玩。隨著生態農業規模的不斷擴大,農村地區的生態也會變得更加穩定。
2.3吸引更多資金投入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社會資本投入到互聯網等新興行業,而對于農業方面的資金投入相對較少,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農業的創新發展動力。生態農業的蓬勃發展,一方面增加了農業經濟發展空間,另一方面也吸引了更多資本。有了資金保障以后,農業技術、裝備的創新研發速度將會加快,農業人才的規模將會擴大,農產品附加值將會得到提升,農業經濟實現健康與持續發展。目前國家對于生態農業提供了政策扶持,在“三農”領域的投入資金呈現出持續上漲趨勢,為生態農業發展奠定了經濟基礎。
3生態農業視域下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策略
3.1始終堅持環境友好型的農業經濟發展思路
生態農業的發展需要政策、資金、技術等多方面的支持,并且從產業初期發展到成熟需要較長的過程,期間不可避免會遇到一些阻力。這就需要地方政府發揮主導作用,連同農技部門、農業企業和廣大農民群眾,始終堅持走環境友好型的發展道路[2]。地方政府應出臺鼓勵措施或優惠政策,支持涉農企業加快技術創新,淘汰落后的發展方式,支持生態農業發展;地方農技部門也要做好宣傳和推廣,讓廣大農民養成生態種植、養殖的習慣,減少化學農藥的用量,利用沼氣池將禽畜糞污變廢為寶,以實際行動支持生態農業真正落地和穩步發展。
3.2著力培養新型農業產業項目
發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新興產業項目,也是生態農業的應有之義。有些農村雖然地理位置偏遠,但是開發程度低、資源保護好,適合發展鄉村旅游產業;還有的農村位于城郊,適合發展溫室大棚等設施農業,依托自動化管理既可以減輕人工壓力,又能夠減少資源浪費和防治環境污染。除此之外,采摘農業、觀光旅游等也都是近年來比較常見且適合推廣使用的生態農業新模式。3.3嘗試開辟農產品的國際貿易路徑當生態農業達到一定規模后,借助“一帶一路”的便利性可以為我國的農產品打開國際市場,對解決農產品的銷路問題以及進一步提高農產品銷售利潤也有積極的幫助。近年來,一方面是生態農業市場秩序逐步規范,配套的檢查標準和管理制度逐步完善,綠色農產品的檢測結果能夠符合國際標準。另一方面是農業機械化、現代化水平的提升以及生態農業科技含量的增加,使得我國農產品在國際市場上也有較強的競爭力,這就為開辟國際貿易路徑奠定了基礎。
4總結
發展生態農業是解決傳統農業模式下污染嚴重、資源浪費等問題的有效舉措,同時也是支持農村經濟發展與生態環保統籌兼顧的必要途徑。生態農業對整個農業結構的優化、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民幸福感的提升都產生了積極影響,下一步要重點挖掘特色產業模式、拓展海外貿易路徑、重視生態技術創新等,不斷壯大生態農業規模。
參考文獻
[1]蔣麗敏.可持續發展視角下的生態農業經濟發展路徑分析[J].農民致富之友,2020(07):245.
[2]王晶,胡一,白清俊.治溝造地背景下延安市農業生態經濟系統耦合發展分析[J].應用生態學報,2020(05):123-124.
作者:吳海英 單位:莘縣農業農村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