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稅收政策調整及經濟發展的緊密關系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提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我國經濟社會領域的一場深刻變革”,這一經濟國策將貫穿于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各領域和全過程。稅收作為國家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是國家實施宏觀調控的重要經濟手段,在促進“加快轉變發展方式”這一進程中責任重大,大有可為。2017年3月24日國家公布了《關于全面推開營業稅改征增值稅試點的通知》,同年5月營改增稅收政策試運行,10月30日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營改增”的正式決定,11月19日總理簽署國務院令,標志著實施60多年的營業稅正式退出歷史舞臺。2017年11月起,我國不再有營業稅,國家廢止營業稅暫行條例并修改增值稅暫行條例。這是一項真金白銀的改革,也實在來之不易。2012年以來,我國經濟下行壓力較大,財政收入下滑。在這種局面下,我國政府沒有加大征稅力度來提高財政收入,而是著力推進營改增稅收制度,將原所有征收營業稅的稅種改為就增值部分征收增值稅,并且將“營改增”范圍擴大到建筑業、房地產業、金融業、生活服務業等行業,并降低稅負。 2012年,我國在上海部分行業率先開始“營改增”試點。國家這么做,的確是在走一步險棋,然而這項政策卻堅強地挺過了5年。至2017年,累計減少的企業稅負高達1.7萬億之多。這步棋雖險,也是一招妙棋,它是經濟結構轉型的助推器,是盤活全局的關鍵一招,給商業、服務業等第三產業發了一個大大的紅包。這項決策是偉大而睿智的,通俗地講,就是放水養魚,給企業減負,避免重復征稅,從而解放生產力,推動國民經濟發展。縱觀建國以來的稅收制度,業界認為大致經歷三個歷史階段。第一階段是建國初期到五十年代末的稅制建立與鞏固階段,其主要任務是為了快速恢復國民經濟,建立以計劃經濟為主的經濟運行模式。1950年,政務院頒布了《全國稅政實施要則》、《全國稅務機關暫行組織規程》等文件,形成以流轉額或產品征收的貨物稅、以工商業營業稅按所得額征收的所得稅等主稅種為主,其它小稅種為輔的多稅種、多渠道征收的稅收體系。第二階段是七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的各類稅收調整階段,目的是為了適應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這一轉變。伴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發展,形成了以流轉稅和所得稅為主、其它稅種并存的稅制體系,逐步打破計劃經濟下的分配模式,運用稅收杠桿調節國家和企業的分配關系,完成復合納稅、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歷史使命。第三階段是九十年代中期至今的全面稅收改革階段,目的是為了適應市場經濟,期間共設置并實施的有十八個稅種,主要包括增值稅、個人所得稅、消費稅,外商投資企業和外國企業所得稅、營業稅,以及固定資產投資方向調節稅、土地增值稅、印花稅等。本人認為我國稅制變化應加上第四個階段,繼以上三個階段,第四階段為2017年以來、特別是之后的國家讓利于民階段,國家為發展國民經濟、扶持企業而不惜減少政府財政收入,將國家利益讓利于企業和民眾。如前面所提到的營改增的全面實施。基于目前我國經濟形勢及稅收環境,本人對未來稅收發展改革提出以下幾點意見和建議。第一,對所得稅和個人所得稅而言,應平衡稅收負擔、轉換稅制結構。隨著經濟的發展,私有經濟比重不斷上升,個人及私有制企業收入增加,應擴大直接征稅比重,并通過增量調整,加大網絡交易的監管,促進稅制結構由間接稅為主向間接稅與直接稅并重轉化,以體現社會分配的更加公平。第二, 增強稅收調節資產占有的功能,保護國家資源,厘清稅、費。提倡環境保護,首先應改革資源稅,積極清理相關收費項目,推進煤炭等重要礦產品資源稅從價計征改革,解決節能減排和環境保護問題,在綜合考慮現行排污費收取標準、環境損害成本等因素的基礎上設計稅收及稅率,加大高耗能、高污染產品稅負。第三,規范稅收優惠政策。各項稅收政策由短期優惠向制度完善轉變,以往著眼于短期經濟性的、應對性的政策調整、政策優惠等應從長期穩健的法律制度角度來考慮,逐步建立一個制度完善的體系,以不變應萬變,而不是以變應變。第四,加強稅收法治建設。稅收是經濟形勢的“晴雨表”,稅收的法治基礎如果相對薄弱,將阻礙經濟轉型、使稅制結構失衡。稅收法治化的核心是對征稅權的限制,在經濟發展中擔負維護人民財產權的任務,起到調節經濟的桿桿作用。倡導稅收法治化,強化依法治稅,一方面,應將增值稅、消費稅等諸多稅種的“暫行條例”,在重新定位、整合的基礎上,上升為稅收實體法;另一方面,大力清理財政稅務部門、地方政府涉稅行政規章,統一稅收法律制度。第五,加強稅務信息系統建設。已實現的金稅三期2018年將逐步實施表表比對、票表比對、表稅比對,很好的規避了虛開發票、逃稅漏稅等不法行為。未來如能實現稅務系統與納稅人的財務系統全面對接,集成早報處理,將給企業人員減少更多的工作量,對稅務緝查也會帶來更多的便利。我們期待稅務、財務集成大數據時代的到來。目前,我國經濟飛速發展,信息科技發達,網絡支付、共享經濟已經大面積普及。稅收作為經濟發展的杠桿,稅收制度也應該和經濟共同發展,并且不斷完善和改革,著力將稅收的調節功能轉化為稅收助力經濟發展的功能,逐步實現高增長向中低增長、持續增長的轉變。
作者:高靜亞 單位:西安京西雙鶴藥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