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結直腸癌術后中循證護理的應用效果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結直腸癌是普外科常見惡性腫瘤,好發群體為中老年人,醫學應對方式主要為外科手術。為了給結直腸癌患者術后護理提供有效、安全、適用性良好的護理方案,本研究探討了循證護理(EBN)在結直腸癌術后護理的應用效果,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
選取2017年1月~2019年6月我院收治的100例經手術治療的結直腸癌患者為研究對象,均符合結直腸癌診斷標準,經影像學檢查及術后病理檢查確診,能夠耐受手術并行手術治療,排除合并其他臟器惡性腫瘤者。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50例。對照組:男28例、女22例,年齡35~76歲、平均(48.5±5.2)歲;觀察組:男27例、女23例,年齡36~75歲、平均(48.8±5.4)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術后護理,主要為密切監測患者生命體征,對患者與家屬提供術后健康宣教,指導注意事項等。觀察組給予EBN模式,內容為:(1)提出問題:組織護理人員集中針對結直腸癌術后常見問題進行討論,結合手術方式、患者心理、病情、家庭社會環境等資料及信息進行全面分析與系統評估,選擇對患者健康影響較大的臨床問題作為研究重點。經由討論,本研究提出的問題包括術后并發癥、負性情緒、切口疼痛、重新融入社會等。(2)循證支持:針對提出的問題尋找實證,本研究利用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維普數據庫、萬方數據庫等多個數據庫進行文獻檢索、篩選、整理、總結。依據患者實際情況和需求作出分析并制定循證護理計劃,并邀請相關科室轉接進行評估,收集專家意見使得護理計劃更加科學、實用。(3)EBN計劃:①積極預防并發癥:常規護理是在患者出現并發癥相關癥狀時進行對癥處理,而對預防并發癥的護理干預措施不足;故而本研究整合了并發癥護理的時效性與實用性,結合護理經驗、護理知識、患者需求,在術前為患者介紹可能出現的并發癥及防治策略。以肺部感染為例,術前向患者與家屬介紹呼吸鍛煉的重要性,并于術前1周開始肺活量鍛煉,采用深呼吸憋氣4~6s后緩慢呼氣的方法,持續至術后72h;即使術后陣痛期間也要敦促患者每2h深呼吸,并有效咳嗽6~10次,術后密切關注患者呼吸狀態,定時定人進行肺部聽診;對于懼怕切口疼痛不敢咳嗽的患者應鼓勵其咳嗽排痰;②營養支持:具體量化營養支持方案,精確計算患者出入量,平衡全天出入量的基礎上爭取做到每小時平衡。術后第1d查看電解質濃度以便及時調整補液總量和順序;術后肛門恢復排氣或造瘺口排便后方可進食,予以流質食物,持續1周,無異常后改為軟食,邀請營養科為患者制定膳食方案確保營養均衡;③疼痛管理:采取減少病房噪音、輕柔操作避免二次損傷等疼痛管理措施,應向患者強調過度使用藥物陣痛不利于身體恢復;④心理護理與情感支持:術后多數患者精神高度敏感,心理狀態容易受到影響。故而應重視術后心理護理的開展,針對每位患者的病情、性格特征、文化程度等制定個體化心理護理方案;通過與患者溝通了解患者心理癥結并進行適當心理疏導,與患者家屬溝通讓其多關心、體貼患者,通過情感支持的途徑提升患者戰勝病痛的信心。
1.3觀察指標
(1)術后3d評估兩組的疼痛程度。采用疼痛數字評分法(NRS評分),量表以0~10分表示疼痛程度,0分為無痛;1~3分為不影響睡眠的輕度疼痛;4~6分為中度疼痛;7~9分為不能入睡;10分為劇痛。(2)術后7d評估兩組的生活質量。采用歐洲癌癥研究與治療中心(EORTC)研發的癌癥患者生活質量評價量表(QLO-C30)評價[1],量表共30個條目,包括軀體功能、情緒功能、社會功能等維度,每個維度總分各為100分,分值越高表示該項功能越好。(3)觀察兩組術后并發癥情況,包括出血、發熱、腸梗阻、褥瘡、肺部感染等。
1.4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NRS評分比較
觀察組NRS評分為(2.8±0.2)分;對照組NRS評分為(5.2±1.0)分;觀察組NRS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16.641,P<0.05)。
2.2兩組QLO-C30評分比較
觀察組:軀體功能為(72.5±11.2)分、情緒功能為(80.6±12.8)分、社會功能為(69.4±11.8)分、生活質量為(70.3±11.9)分;對照組:軀體功能為(54.3±10.0)分、情緒功能為(65.2±11.5)分、社會功能為(58.3±10.2)分、生活質量為(58.6±10.5)分;觀察組QLO-C30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t=8.571、6.328、5.032、5.213,均P<0.05)。
2.3兩組并發癥比較
觀察組:出血2例、發熱2例、無腸梗阻、褥瘡、肺部感染病例,并發癥發生率為8%;對照組:出血4例、發熱4例、腸梗阻2例、褥瘡1例、肺部感染2例,并發癥發生率為26%;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χ2=4.536,均P<0.05)。
3討論
實施EBN模式能夠在規范護理工作的同時,提升護理對策的實用性、時效性、科學性[2]。本研究在結直腸癌術后患者護理工作中應用EBN模式,通過臨床護理實踐發現結直腸癌術后患者護理問題主要為并發癥、負性情緒、切口疼痛、重新融入社會等。本文結果顯示,觀察組QLO-C30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EBN模式有利于緩解患者術后負面情緒,提升患者生活質量。另外,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NRS評分低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說明,EBN有利于降低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緩解術后疼痛。綜上所述,在結直腸癌術后護理中應用循證護理有利于改善患者心理狀態,緩解術后疼痛,降低并發癥發生率,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孫向宏,王華.護理干預對結直腸癌患者術后生活質量及睡眠的影響[J].中國醫藥指南,2017,15(16):230-231.
[2]穆英,宋巖,那迪.直腸癌患者腸道微生態與術后腹瀉的護理[J].中國微生態學雜志,2017,29(4):431-433.
作者:孫徽 單位:撫順市第四醫院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