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朔州農業發展問題分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截至2011年底,朔州市共有日光溫室和塑料大棚等設施面積0.4萬hm2。兩年來新增設施農業面積相當于過去20年發展設施農業總和的2倍,產量50多萬t,產值20多億元,每0.067hm2純收入2萬~3萬元,花卉、食用菌達到了10萬多元,高的達到了20多萬元。設施結構為日光溫室、移動大棚、中小拱棚并舉,并且由單棚向多棚、近郊向遠郊、平川向山地丘陵、水地向旱地、小型向大型發展;種植品種已由過去的單一種菜拓展為蔬菜、水果、食用菌、花卉、山野菜、西甜瓜、特種苗木等所有適宜設施栽培的作物;栽培模式既有提早、延晚栽培,又有反季、越夏栽培,實現了四季生產,周年供應。設施農業已成為朔州市抗災減災、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特別是為農村婦女勞動力提供了就地、就近創業增收的機會,全市有6萬多勞動力在設施農業上就業,設施農業已成為朔州市現代農業的重要標志之一。預計在“十二五”期間,朔州市將每年新增設施農業0.27萬hm2,戶均0.067hm2溫室,設施農業為農民提供的純收入要達到4000元。
二、存在問題
1.設施設計建造不規范
朔州市設施農業的設計、建造、施工不規范的問題普遍存在,設施構型五花八門,脊高、跨度等參數設計不規范、不合理,性能差,產量效益不高。一些地方盲目追求設施大型化,導致溫室抗風雪災害能力弱,生產安全隱患大。
2.資金投入不足
目前,全市建造日光溫室平均造價為4萬~6萬元/0.067hm2;建造大棚需6000~15000元/0.067hm2,而政府補貼和小額貸款額度較小,加之發展設施農業的水、電、路以及溫室大棚建造等前期投入資金數額較大,農戶的資金不足,制約了設施農業的發展。
3.技術推廣力度不夠
設施農業的科研開發、技術及設施示范推廣、技術培訓、綜合服務等財政投入甚微,與設施農業的發展需求相比差距太大,且多重視硬件設施建設補貼,忽視技術推廣服務等軟件投入,品種、技術和人才貯備不夠,導致優質品種和先進的設施生產技術得不到及時示范和推廣,許多地方的農民仍在自行傳播一些過時的設施和技術,專業技術缺乏成為制約設施農業大規模、高質量發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4.設施檔次較低
朔州市設施農業裝備檔次較低,高檔次、設施環境可控、抗御自然災害能力強的設施類型所占的比例較小,大部分談不上對設施內溫、光、水、肥、氣等環境因子的有效調控,一旦受到惡劣氣候的影響,蔬菜產量和品質即受嚴重沖擊,生產沒有保障。無論設施本身還是栽培管理技術,大多還是以傳統經驗為主,缺乏量化指標和成套技術,特別是設施農業標準化程度低,不符合農業現代化的要求,而且產前、產中和產后的技術管理總體水平較低,不能為高產穩產提供有力保證。
5.技術水平不高
設施農業是一項技術性較強的生產活動,尤其是近幾年,設施栽培不斷創新發展,許多先進科技成果卻未得到迅速轉化,育苗技術、節水灌溉、CO2氣肥、防蟲網、遮陽網、生物農藥、生物菌肥等技術仍未大面積普及。在設施栽培中,茬口安排雷同,導致階段性產品供給過多,價格上不去,效益減小。
6.專業技術人員不多
朔州市由于設施農業起步遲、發展慢,設施農業技術人員不多,專業素質偏低,知識老化,缺乏高素質、復合型、開發型人才,現有技術人員大多從外地聘請,對朔州市土壤、氣候、病蟲害發生等情況不熟悉,一旦有突發狀況不能得到及時的控制。
7.無公害產品少,品牌缺乏
設施蔬菜的生產仍是以大路品種為主,蔬菜品種結構趨同。農戶在設施蔬菜生產中普大量使用化肥、農藥的情況十分突出,設施蔬菜中藥物殘留令人擔憂,無公害蔬菜少,品牌產品缺乏,直接影響了農產品的品質和效益。
8.設施裝備水平不高
設施遮陽降溫、防寒保溫、灌溉施肥等裝備缺乏,機械化程度低,日常管理如揭蓋草苫、放風閉風、澆水、施肥、打藥等,基本上靠手工操作,勞動強度大。這些問題嚴重制約了設施農業可持續發展。
三、建議及對策
1.加大科技推廣投入,提高技術水平
設施農業是科技密集型產業,政府應建立綜合型的設施農業試驗研究基地,加大設施農業技術推廣投入力度。建立設施農業創新示范基地,重點研究高效節能日光溫室結構、適合不同特點的設施設備、制定設施農業建造標準,水、肥、光、熱、濕度等科學利用和監測控制技術、病蟲害環保型綜合防治技術、不同作物品種的栽培技術和生產不同產品的技術規范和操作規程等;在試驗基地引進、試驗示范、推廣設施專有優良品種,集約化育苗、綜合高效棚室結構、多功能防霧滴棚膜、膜下暗灌(滴灌)、水肥一體化、防蟲網阻隔和黃(藍)板誘殺防蟲、連作障礙防治等新品種、新技術,定期召集設施農業科技示范戶、技術員和種植大戶,召開設施農業現場觀摩會和技術培訓會,及時解決發展設施農業中存在的關鍵性技術問題,廣泛組織開展多種形式的設施農業科技培訓、技術咨詢和技術服務,提高農民的技術素質和應用能力,為優勢產業的快速發展提供多方面的科技支撐和技術引領。
2.加強技術培訓,實行技能鑒定
設施農業技術內容包括建筑工程技術、設備應用技術、設施栽培技術和管理營銷技術等。為實現每年0.27萬hm2設施農業跨越式發展,朔州市財政每年要拿出專項經費,用于對設施農業種植戶、科技示范戶、技術員進行大規模的集中培訓、現場指導和外出考察學習。還要對符合條件的設施蔬菜園藝工進行技能培訓和技能鑒定,并頒發國家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的技能鑒定證,保證每新發展2.01hm2設施蔬菜配備一名園藝工,每個6.67hm2以上園區至少配備3~5名園藝工,市縣兩級財政要對持證的園藝工給予一定的補貼,增加專業技術人員持證上崗率,為設施農業健康、快速發展提供技術保障。
3.開展標準園創建活動
實行設施農業的標準化生產是保證產品質量安全和農民快速增收的有效途徑。每年政府要拿出一定資金,創建5~10個市級設施蔬菜標準園,4個平川縣區,每縣選擇13.4hm2以上的設施農業園區2個;2個山區縣,每縣選擇6.67hm2以上的設施農業園區1個,進行標準化建設,主要為日光溫室標準園和大中小棚標準園,重點承擔區域內日光溫室、移動大棚、拱棚和網棚等設施模式的示范建設,通過集成技術、集約項目、整合資金、集中力量,推進蔬菜標準園實現種植規模化、生產標準化、銷售品牌化和經營產業化,進一步提高蔬菜產品質量安全水平,提升蔬菜產業競爭力。
4.加快蔬菜集約化育苗中心建設
要發展設施蔬菜產業,首先要解決蔬菜育苗的專業化和現代化問題。育苗是設施生產的關鍵環節,集約化育苗技術,是在人工控制的環境條件下,充分利用自然資源,采用科學化、標準化的技術措施,使幼苗集中生產,達到快速、優質、高效、成批量而又穩定成苗的一種現代育苗方式。據測算,通過穴盤育苗的移栽的蔬菜不需緩苗,且生長健壯、病蟲害少、產量高,與普通育苗相比,每0.067hm2增收節支800多元,經濟效益顯著。每縣區按照本地設施規模建設集約化育苗中心,并配套農業機械、運輸車和檢測設備及附屬設施。對集約化種苗生產企業,市財政每株種苗給予一定補助,積極推動集約化育苗中心建設,以適應設施農業跨越式發展發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