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賞識教育的充要條件解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在世界著名的六種教育法中,唯一一種由中國人提出的方法就是賞識教育法。筆者認為賞識教育絕不是父母口中的夸獎、教師筆下的贊揚,抑或是來自周圍人的吹捧;賞識教育更多體現的是人與人之間的愛與尊重,夸獎的內容比夸獎的語言更激勵人心,贊揚的眼神比贊揚的文字更鼓舞斗志,理性的提醒比華麗的吹捧更受益匪淺。因此,賞識教育應是一個愛與尊重他人的過程,可以提高教學者與受教者的情商。
關鍵詞:賞識教育;愛;尊重
賞識教育由周弘老師所提出,他曾用賞識教育的方法將雙耳失聰的女兒周婷婷培養成了留美的博士,并用這種理念培養了一大批“周婷婷”,被新聞媒體稱為“周婷婷現象”。然而,負面影響接踵而至。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對于父母而言,教育的失敗會影響學生性格的形成;對于教師而言,教育的失敗會導致學生知識的缺失;而對于學生來說,教育的失敗直接降低了其情商,造成其安全感和幸福感的缺失,甚至后果不堪想象。
一、賞識教育的深層含義
1.“賞識”的創造性
創造性在于通過對學生消失行為舉止的觀察,推斷其興趣愛好,為其創造一個更容易發展特長或全面進步的環境氛圍,以指明學生的發展方向。比如,學生小的時候,無法明確表達出自己的興趣愛好,家長可以通過觀察他聽到音樂后或看到色彩時的反應來決定其是學習鋼琴還是學習繪畫。在賞識教育的過程中,既不能過分強調結果,也不能刻意強調過程,至于在學生的成長過程中興趣愛好能否持之以恒,那就是建設性要發揮的作用了。
2.“賞識”的建設性
建設性在賞識教育中包括適當的提醒。正所謂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教師可以通過傳道、提醒的方式事先告知學生出現的問題,并給予幾種備選的解決方案,不能只提出問題而沒有答案,也不能解決方案單一,命令其服從;應適當地提醒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可能會遇到的問題,這樣會縮短學生的學習時間,使其理性地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應讓學生在面對困難時,提前做好心理建設,并擁有一定的自主權,使其在接下來的人生中再遇到困難時不會手足無措。
3.“賞識”的潛在性
潛在性在賞識教育中是一個能很好地激發學生悟性的實踐過程。即在事件未發生前讓學生對幾種可能發生的結果做一個預判,對結果進行邏輯范圍內的合理分析,并考慮下一步的解決方案。這時“賞識”就體現在教師設身處地地為學生設計種種可能遇到的危險場景,讓學生在頭腦中和心理上先嘗試自己解決困難,制訂適合自己的預防措施和緊急預案。這些能力都是可以通過后天訓練而獲得的。
二、賞識教育的充要條件
對于高等教育,賞識教育更為重要。在高等教育階段,基礎的義務教育已經結束,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基本形成,更渴望被尊重、被認可;更渴望在高等教育中獲得養分,最大限度地證明自己的社會價值。這一階段是鞏固自信、建立人生目標的關鍵時刻,因此,教師的引導(傳道、授業、解惑)尤為重要。古人云: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所以為師者應及時為他人解惑,提升自我專業能力和道德修養。高等教育中的師生是合作關系,合作解決專業上和人生中的種種困惑。培養學生的自信要講求方法。賞識教育是樹立自尊自信的有效途徑,而自信絕不是自負。自信是相信自己能行,而自負是相信除了自己以外誰都不行。賞識中的表揚不包括對別人的比較和批評,賞識中的鼓勵包括向別人學習優秀的處事經驗,因此,對別人的借鑒是對自己最大的提升。賞識是將優點放大,但并不排除批評和懲罰,賞識和批評并不矛盾,教師也應講究批評的藝術。
三、結語
沒有尊重的愛不是賞識,是浮夸,是虛偽;沒有愛的尊重也不是賞識,是距離,是陌生。如果教育中沒有了愛和尊重,那么教育事業不再有心靈上的溝通,教師也不再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所以師者謹記,要懂得帶有愛和尊重的賞識。賞識可以拉近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增強與人交流的能力,培養團隊合作精神,增強集體榮譽感和社會責任感。所以人與人之間多一些賞識也是社會和諧進步的標志。
參考文獻:
[1]張珍.賞識—教育的法寶,成功的階梯[J].社科縱橫,2012(1):230.
[2]張秀芝.賞識:高校情商教育的切入點[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03,7(4):72-75.
作者:李偉 馬春慧 黃占華 劉守新 單位:東北林業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