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社區管理下的城市文化養老模式建構創新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在滿足基本物質需求情況下,城市社區老人對精神層面的文化養老需求日漸成為一種趨勢。本文以公共管理理論為基礎,以社會支持理論和需求層次理論為理論依據,從宿遷市宿城區社區文化養老現狀及模式入手,調查分析老年人在現行文化養老活動中的獲得感、滿意度以及期望模式,構建出文化養老新模式及途徑。
關鍵詞:社區管理;文化養老;模式創新
作為宿遷市行政、經濟、文化功能中心區的宿城區占地677平方千米,2019年城區常住人口達40萬人,主要分布于項里、幸福、古城等六個街道辦下轄的35個社區中。從年齡結構上看,少兒(0-14歲)8.32萬人,占比21.0%;勞動力人口(15-64歲)26.8萬人,占比67.0%;老年人口(65歲及以上)4.88萬人,占比12.0%。2019年城區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084元,恩格爾系數為32.9%,已進入富裕社會[1]。城市社區老人在滿足物質需求情況下,對精神層面的文化養老需求日漸成為一種趨勢。近年來,文化養老已被提升到作為文化自信的重要支撐的戰略高度。
一、城市社區文化養老基本情況
(一)樣本調查。在社區文化養老的組織形式、活動方式及內容等調研基礎上,設計出調查問卷。發放問卷190份,其中:自填寫103份,問答式代填87份;收回有效問卷182份,有效率為95.8%。在調查的有效樣本人群中,男性占47.8%,女性占52.2%。分年齡組來看,59歲以下占3.3%,60-64 歲占31.9%,65-69歲占28.0%,70-74歲占22.0%,75-79歲占12.1%,80歲以上占2.7%。在初期的調研工作中,根據居民參加文化養老的實際情況,按組織形式分:自娛自樂(無組織)、民間自發組織、社區組織、老年大學組織、專業養老機構組織等模式。具體調查數據統計見表1。其中選擇社區養老老年人占比達28.5%,機構養老占比5.3%,老年大學養老占比14.7%,自娛自樂養老占比31.6%,民間自發養老15.2%。在我們得出的數據中,老年人參加的文化形式有廣場舞、瑜伽、太極、戲曲、書法、繪畫等,主要以廣場舞和太極影響為主[2],其中廣場舞占比47.62%、太極和影視占42.86%,其中健身占比52.38%,娛樂占66.67%。人們對社區養老服務項目中最渴望增加聊天項目,其占比近72%。
(二)調查結果分析1.老年人的收入。從調查結果中所顯示的老人收入狀況表2來看,參與此次調查的社區老人都普遍享有養老保障的經濟能力。并且,有一大部分社區的老人的退休收入處于穩定并良好狀態。充裕的退休收入能夠減輕家庭成員對老年人養老的經濟負擔,也消除了老年人對物質生活水平得不到滿足的擔心,為老人參加社區“文化養老”給予了一定的條件。但是,其中同樣不能忽視的問題是,我們可以看出老年人的收入大多在2000~6000元之間,其中2000~3000元也有5%左右的占比,經濟決定老年人的生活水平,如果老年人沒有充足的經濟,那么他就無法享受文化養老給他帶來的滿足感。2.老年人收入來源。依據表3老年人的收入來源調查結果可知,雖然社區大部分老年人每個月的退休收入達2000元以上,總體看來收入情況較好,但存在明顯的收入差距。導致退休收入差距的具體原因主要有:一是與老年人退休之前自己所從事的職業有關。政府機關、事業機關、企業單位的老年人的退休收入普遍高于農民、自由職業等其他收入的老年人;二是與老年人自身的文化程度有關。具有高教育層次水平的老年人比文化層次較低的老年人普遍收入高;三是看老年人子女的經濟情況,前者都不滿足高水平收入的老人,那么他的退休生活收入是直接來源于其子女的收入。3.性別分布。在我們調查的老年人中,女性所占比例遠遠高于男性,本次調查的190人中,男性91位,占47.8%,女性99人,占52.2%。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在于,一方面與老年人的興趣有關,歌舞、戲劇等更受女性的喜歡;另一方面,男性老年人更熱衷于在老年人活動室里打打牌、下下棋,一些經常出現在社區老年人活動室的男性老年人表示,年級大了,更想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情,想懶散一點,空閑一點。心理學上說,男性具有封閉、內向的性格特點,而女性則不同,女性具有開放、熱情的性格,她們更喜歡社交,所以他們的興趣圈子比男性更廣。而社區交往平臺如老年大學等都是以社交為基礎展開的養老模式。4.老年人對養老模式的理解。在我們的調查中,有85%以上的老年人都選擇家庭養老,老年人對家庭養老、社區養老、機構養老的理解各不相同,有所偏差。他們認為,社區養老和機構養老并沒有顯著差別。5.文化養老主要類型(1)用一種新的養老文化心態去實現并滿足自己的晚年精神需求。如新的孝文化思想的接受。(2)活動自己的身心,以健康的文化生活,讓自己的生活快樂并充實。如參加休閑康樂活動,讀書看報、琴棋書畫、博客聊天、攝影錄像、唱歌跳舞、吹拉彈唱、拳劍球牌等文體活動和旅游觀光等休閑活動。(3)開動腦筋,發揮余熱,老有所為。參加并積極創造各類老年人的社會文化活動,為社會和經濟發展獻計獻策等。(4)形式是多樣的,但要因人而異,因地制宜。(5)文化養老就是以文化為主線,以活動為載體,以愉悅為目的,促進老年人身心健康,快樂幸福,安享晚年。(6)當前老年人的身心等隨社會的發展而不斷呈現出新的活動需求,原有的簡單的、集中的、固定的活動模式已遠遠不能適應現代社會多元化的精神需求,因此要進一步探求“文化養老”的新內容和新方法,如網絡、微信等。
(三)城市社區文化養老優勢分析1.地理環境分析。江蘇省作為一個東南沿海的省份,它具備著許許多多大陸內地省份所不具備的優勢,但由于江蘇省的GDP主要依靠于蘇南地區,宿遷是個成立不久的地級市,因而它的經濟相對落后,當地居民的生活水平也相對不富足,老年人社區文化養老的模式也有所限制,但正是由于宿遷成立不久的緣故,它具有相當大的潛力。2.政策環境分析。江蘇省政府辦公廳于2018年印發了《關于制定和實施老年人照顧服務項目的實施意見》,明確了老年人照顧服務工作的15項重點任務,其中涉及老年人養、樂、醫、學、居、娛等各個方面,并給出了落實政策的相關責任單位。針對宿遷地區的養老情況,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加強養老服務信息化管理平臺建設。依托省民政云平臺,建立市、縣(區)、鄉鎮(街道)養老服務信息化管理平臺,實現養老管理機構與養老服務機構、服務人員、服務對象信息聯網,開展全過程的管理、指導與監管工作。二是加強鄉鎮區域性養老服務機構建設。穩步推進鄉鎮養老機構改革,通過公建民營方式,引入符合條件的社會主體,將其改造成鄉鎮老年公寓、康復護理院等區域性養老服務綜合體,實現管辦分離,在優先滿足特困老人集中供養需求的同時,面向社會開展市場化運營,提供社會化服務。三是加強村(社區、居委會)居家養老服務場所建設。鼓勵社會力量依托現有規劃保留的村莊,充分利用農村社區用房、撤并學校房屋或租賃村內閑置的民房,建立居家養老服務場所,提供為老服務。四是加強鄉鎮養老服務保障能力建設。推進鄉鎮區域性中央廚房和村居(社區)助餐點建設,構建“鄉鎮中央廚房+村居(社區)助餐點+送餐到老年人”的助餐體系,滿足區域內老人供餐需求。鼓勵有條件的鄉鎮養老服務機構或其他社會主體參與適合洗浴中心建設,以滿足失能、半失能老人的服務需求。3.教育環境分析。老年人相對年輕人最大的劣勢就在于文教的缺乏。文化養老,顧名思義就是“精神養老”,“教育養老”,“智慧養老”,“生態養老”,是在“人口老齡化”的趨勢下逐漸發展起來的[3]。而在調查中我們發現,從社區本身來說,只有52.38%的老年人明確了解所在社區存在居家養老服務,在主要服務上,日間照料、休閑娛樂、健康保健等服務都超過一半比例,但是對于涉及文化養老的知識講座僅有42.86%的提供率。另一方面,從老年人的自身意愿上來說,在基本的日常生活、醫療保障外,由于老年人的文化水平層次的差異,很少有老人了解文化養老,尚未對文化需求提出要求和意見。對于其中有文化養老需求的老年人,他們的視野更加開闊,在考慮到自身文化需求的同時,能夠想到通過自身和社會德育來提高老年人的整體文化修養,從而深刻影響周圍文化養老形勢。
(一)老年人的自我建構的問題:一方面,有一些老人至今還不知道“文化養老”,他們的一生都忙在了賺錢,忙在了照顧子女,忙在了孝敬老人,他們老了,還不知道休息,也不愿意休息,他們更加愿意把最后的時間留給幫助自己的子女,自己的家族上,對于這類老人,我們要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讓他們“老有所教,老有所樂”。另一方面,一些老年人癡迷于非理性養老活動,他們覺得人活一世,最后的時間一定要多享樂。例如,有的老年人三更半夜在住宅處唱起歌,打擾了鄰居的休息,從而引發種種矛盾。
(二)群體的問題:在一個社區里,我們時常會看見有一群老人在某一段時間在廣場上跳廣場舞。他們樂此不疲,有時也會遭到周圍小區里面區民的埋怨。因此也會造成擾民的種種現象接踵而至,最終不歡而散。場地難以選擇、如何有序的開展自發的民間組織是創建城市文化養老的一大難題。
(三)社區的問題:社區的“文化養老”往往是通過舉辦某些活動,慶祝某個節日,如國慶節邀請老年人跳個舞,唱個歌。他們都具有短暫性、不固定性。無法長期的給予老年人“文化養老”的場所和方法。
(四)相關管理部門的問題:政府一般給予了經濟的幫扶,支持老年人的“文化養老”,但最終沒有什么實質性的效果。現在城市里都有老年人活動中心,而這個老年人活動中心大多最后被改為了棋牌室。本來是給老年人提供養老服務的活動室最后變成了一群固定的棋友、牌友的匯聚地。
三、社區文化養老模式建構與創新的途徑
(一)老年人的自我建構:要充分調動老年人參與“文化養老”的積極性。社區居委會可以掛橫幅,組織各種活動來營造社區良好的文化氛圍,從而引導老年人有“文化養老”的意識,讓他們接受“文化養老”。同時要給他們灌輸法律知識,要讓他們了解法律,使用法律,并知曉自身和其他人的合法權益。他們可以在節假日里,參加社區舉辦的相關的活動,但由于某些活動都過于老套,大多數的老年人都不愿意參加,更愿意在家里看看電視,因而社區管理者更要加強活動的趣味性,訴諸老年人參加這些活動的益處,做好宣傳引導的思想工作。讓老年人找到自己的社團組織,與有著相同興趣、愛好的老年人多來往,彼此一起參加活動,每天一起唱唱歌、跳跳舞,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從而可以帶動一個社區的文化養老程度,身在其中的老年人也可以享受到文化養老給他們帶來的幸福感、滿足感。
(二)群體的建構:不同老年人組成一個社團,他們可以多參與社區各種文化養老活動。文化養老活動是文化養老的載體,通過文化養老活動可以使老年人社團組織在長期動態的過程中更加團結,老年人與老年人的相處會更加開心愉快,從而使得他們的心靈感受不到孤單。如組織老年合唱團、文藝創作小組,舉行老年人聲樂比賽、圍棋比賽、棋牌比賽、書法展覽會等等。
(三)社區的建構:社區應提升組織開展老年活動的頻率和效率。多開展有關文化、聲樂、體育、書法的活動。充分發揮老年人活動中心、老年人圖書館等文化活動組織的作用,為“文化養老”工作的發展與順利實施搭建與提供有效的平臺[4]。社區也應該多吸引養老服務工作者,志愿者,應加強對社區工作人員的社會工作培訓活動,建立養老服務培訓中心,改善他們的專業知識,為老年人提供文化娛樂、社會交往、心理健康咨詢等文化養老的精準服務,進而提高城市社區文化養老服務的質量與品質。使他們認可社會工作者,提升社會工作者職業的受人尊重程度,從而吸引更多的社會工作者,讓老年人在身體健康、物質得到保障的情況下身心愉快的接受心靈的洗禮,精神的升華。社區應高效、有計劃的組織開展老年人文藝匯報演出,并避免演出比賽中會出現的任何的傷亡事故,讓傷亡事故變為零幾率,零產生。讓一切“老有所教、老有所樂”的活動工作落到實處。要改善社區文化環境,社區文化環境簡單來說就是一種文化氛圍,要呼吁團結友愛、互幫互助的優良傳統美德。
(四)管理部門的建構:政府要加強社會輿論和新聞媒體的作用。提高子女對社區老年“文化養老”的重視程度。當今社會,由于勞動力流動跨地域化、“孝”觀念在人們心中的減弱、年輕人執著追求自身利益與發展等原因,使得他們忽視了老年人的“文化養老”。他們認為,只要給予他們足夠的物質財富,老年人就可以過得很好。事實上,現在很多“空巢老人”在節假日的時候一直看著手機,等著子女的一句慰問,“爸媽,你們最近還好嗎?”,“我過兩天回來看看你們”。其實,他們更多需要的是子女的鼓勵與關愛[5],是子女與他們的互通有無。人老了,就會覺得世上沒有什么東西屬于他,如果有一個人還惦記他,他的內心就會很開心。因此,要做好年輕人的思想工作,他們背負的不僅僅是老年人的贍養義務,要讓他們知道老年人需要的不僅僅是物質,更需要的是精神的滿足,是心靈的飽滿,是生活需求的那股熱情[6]。政府要完善養老保障體系,滿足老年人的物質和精神需求。同時,文化養老不僅僅需要老年個體與其所在家庭的努力,更需要整個社會乃至各方力量的扶持。政府應該給予政策與財政上的支持,興建老年大學,建立老年人活動中心,老年人圖書館,老年人電子閱覽室等。倡導全社會都要對老年人友好關愛,弘揚尊老、愛老、敬老的傳統美德。鼓勵老年人運用社會支持理論,在特殊情況下,向社會、親友、晚輩尋求幫助。政府在加大老年人文化事業資金的投入中,也要制定政策引導、鼓勵和支持企業的投入,尋求企業的幫助和社會募捐。根據老年人的自身需求,來制定一些文化養老的規范和保障措施。
(五)要構建一個“自群社政”聯通的模式。老年人自身、老年人社團群體、社會、政府要兩兩聯系,溝通[7]。互相監督,彼此督促,只有這樣,老年人的文化素養才能得到提升,老年人的精神得到升華,“文化養老”模式才能得以發展。
參考文獻
[1]宿遷市統計局.宿遷統計年鑒-2019[J].中國統計出版社,2019,(32+81).
[2]韓俊澤.西安碑林區老年人社區文化參與需求研究-以H社區為例[D].西北大學,2015,11.
[3]黃佳豪.文化養老:養老保障體系建設的新視角[J].貴州省黨校學報,2011.
[4]宋丹丹.從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看社區老年文化建設[J].菏澤學院學報,2009(31).
[5]牛根波.農村空巢老人養老服務模式創新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9.
[6]張云飛.養老社會化視角下完善河南省養老服務體系的路徑選擇[D].鄭州大學,2013.
[7]李紅英.社會化養老:政府、市場與社會的合作[D].中國海洋大學,2011.
作者:皇甫佳瑩 楊秀讓 單位:宿遷學院行政管理系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