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食品專業課思政改革意義淺議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在分析食品專業課課程思政改革的重要意義基礎上,從食品原料、食品加工工藝、食品包裝、餐飲等方面探討了食品專業課可以選用的思政元素,以期為中國傳統美食文化的傳承、食品專業課課程思政改革、本專業學生文化素養的教育和教學改革提供參考。
關鍵詞:課程;思政;食品;傳統文化
中國食品工業的演變歷史,是勤勞勇敢的中華兒女在不斷地探索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在持續與環境進行改造與被改造、選擇與被選擇、適應與被適應的互動過程中不斷發展壯大起來的。因此,中國食品工業的發展歷史,處處體現著中華民族的傳統飲食習慣及優秀傳統文化。比如我國是全球最早種植水稻、最先開發豆腐、第1個釀造白酒的國家。正因為這些食品在世界的最早出現,才使得聰明智慧的勞動人民,將飲食與事物緊密結合,為世界留下了“稻花香里說豐年”“千里稻花應秀色”等經典詩句,造就了“杯酒釋兵權”“煮酒論英雄”“斗酒百篇”“以茶代酒”等經典歷史故事,形成了“磨礱流玉乳,蒸煮結清泉”“石膏化后濃如酪,水沫挑成皺成衣”等文化記載。稻谷、白酒、豆腐等食品在我國的誕生,不僅為中華兒女的繁衍生息和多種飲食文化的產生奠定了重要物質基礎,而且也為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播及史料記載提供了素材,為世界貢獻了中國美食和中國智慧,促進了不同國家間的經濟社會發展和文明進步,豐富了人類的物質和精神生活。但是,隨著現代食品工業的自動化程度不斷提升,食品加工過程逐漸向后端前移,導致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對食品演變過程及其所蘊含的文化元素了解甚少,危及中華傳統美食文化的繼承和發揚光大。這不僅不利于現代食品工業的持續健康發展,而且還影響美食文化教育和引導消費者保持良好社會公德的飲食育人功能。除此之外,隨著我國向世界提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發展方案在全球范圍內的廣泛認可和推行,后期將會有越來越多的國際友人來中國交流訪問,學習中文,甚至在中國就業和長期生活。食品作為人類共同的物質需求,是天然傳播文化和促進友好交流的媒介。將食物與其所蘊含的中國傳統文化有機結合,有利于向世界展示中華文明,促進國際友人了解、適應、共享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因此,從食品專業學生的培養過程做起,將專業教育與飲食文化結合,強化專業課的課程思政建設,使學生在學習專業基礎理論知識的同時,掌握食品及其演變過程中所蘊含的文化元素,在以后的工作中將飲食文化與食品制造和消費有機結合,對實現飲食文化的繼承和發揚光大具有重要的意義。
1食品專業課課程思政的建設背景
2016年12月7日—8日,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習近平總書記在大會上提出了各門課的教學要與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同向同行的總體要求。在此背景下,課程思政在高校專業課程改革中全面推廣。專業課是塑造學生專業基礎知識和專門技能的重要抓手,也是培養學生職業道德和專業素養的重要環節。為了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有關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會議精神,對于食品相關專業的專業課,應該以專業課為載體、以教學內容設計為途徑,理論與文化、歷史相結合,將食品相關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典歷史典故、有教育意義的名人故事等這些能夠激發學生積極進取、產生愛國主義情懷的思政元素,融入到食品類專業課的教學內容中,以入微入味、潤物細無聲的方式,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等思想政治理論課形成合力,共同構建課程思政協同育人的現代思政體系和育人新模式。盡管課程思政是近年來才提出的高等教育過程中的課程改革新模式,但是其本質是立德樹人,理念是協同育人。由于食品專業培養的學生更多的是從事生產人類賴以生存的食物,而且食品工業的發展過程蘊含著諸多歷史典故、優秀中華傳統文化等天然的思政元素,所以在開展食品相關專業知識教育教學過程中,強化思政教育非常必要。課程思政教學模式在食品專業課程教學中的推廣應用,在教授學生食品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同時,使其了解這些專業知識和技能的由來、發展歷程及其蘊含的前人智慧。這樣不僅有利于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豐富課堂教學內容、激發學生從事本專業的熱情,而且還可以啟發學生的創新思維,使其能夠從食品的制作發展歷史中了解消費者的心理和關注點,從中領悟科學規律,并將其用于新理論的研究、新食品的設計及新產品推銷等。此外,通過思政元素與課程理論知識的有機集合,還可以激發學生從前輩的奮斗歷程中學習科學家精神,通過榜樣的力量,使學生明白為人類歷史進步做貢獻的重要性和成就感,較早地樹立為人民的幸福生活服務、為人類文明建設和時代進步而不懈努力的崇高理想。
2食品專業課課程思政的改革意義
2.1有利于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以本為本、立德樹人是新時期黨和國家對本科教育教學提出的務實要求,也是關系我國的世界一流大學和創新性國家建設的重要戰略部署。食品相關專業的學生所制作的產品與消費者的生命健康息息相關。因此,職業道德教育對食品質量控制和安全保障非常重要。在教育學生掌握食品相關的專業知識同時,將為人民服務、為消費者負責、為職業作貢獻的理念融會貫通于食品的專業知識教學之中;將食品質量與消費者的感受,食品安全與其可能產生的危害、造成的利害關系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使學生在掌握食品專業知識和食品制作技能的時候,就盡早樹立質量安全觀,將服務消費者和為消費者著想的意識理念作為所從事職業的基本素養和肩負的責任。這樣不僅有利于提升學生的專業知識和技能,而且可以強化學生的職業道德教育和社會責任感。
2.2有利于提升學生的文化自信
我國至今已有5000多年未曾間斷的發展歷史,而食物是確保老百姓繁衍生息的基本保障。為了能夠使子孫后代繁衍生息,勤勞智慧的中國人民從傳統的農耕文化到現代工業文明的發展過程中,不僅發現了可以提供人類基本營養需求的物質資料(糧食、油脂、果蔬、飲料等),而且還在消費過程中形成了豐富的美食文化和文學詩作(在食品烹調過程中,講究色香味俱全,配餐中提倡四季有別,膳食調理中發現的藥食同源等,以及創作了“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鮮鯽銀絲膾,香芹碧澗羹”“鱸肥菰脆調羹美,蕎熟油新作餅香”等與美食相關的詩詞)。在食品專業課的理論教學過程中,將這些史料記載的中國智慧與專業理論相結合,有利于使學生生動認識我國在世界首創的美食文化,增強文化自信。
2.3有利于實現職業道德與專業知識教育的統一
食品專業培養的人才是要直接或間接從事與食品加工相關的職業,而食品又與人類的生活密切相關。因此,食品的質量安全非常重要。以往因為對食品的質量安全意識淡薄,進而引起多起震驚中外的食品安全事件,如“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石家莊的“毒餃子”事件、金華有毒火腿事件等。這些食品安全事故的發生,大多是因為從業人員的職業道德教育缺失、質量安全意識淡薄而引發的。因此,在食品相關專業的學生培養過程中,將食品的制作原理與傳統的制作工藝有機結合,使學生在掌握食品制作的科學原理同時,認識到食品制作過程的科學性和嚴謹性,將過程控制與消費安全有機統一,使其充分認識到所從事職業與人類健康的緊密關系,明確自己所肩負的責任和重大使命,提高對職業的敬仰、對工作重要性的認識。
2.4有利于促進學生結合專業知識理解歷史
食品學科是一門交叉學科,涵蓋了化學、生物、工程技術、文史等多個學科。每種傳統食品的演變過程,都體現著相關學科的交叉融合。食品專業也是一個實踐性很強的應用型專業。因此,在教育學生掌握食品制作的相關專業知識的同時,使其了解食品的演變歷史,掌握其中蘊含的文化元素,進而幫助其理解不同世界飲食文明的產生背景,引導學生將專業知識與文史知識結合,并將其應用于實際,促進理論知識與實踐需求的緊密結合。比如在教育學生掌握西式肉制品和中式肉制品的制作工藝時,引入西式肉制品和中式肉制品的演變過程,就能使學生從中西方文化差異、發展過程、飲食習慣等多個角度,理解和掌握中式和西式肉制品的制作原理,并同時了解中式和西式文化的差異。這樣不僅有利于通過對比掌握專業知識點,而且能更好地促進學生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區別,在后期產品研發和新產品推銷過程中,就可以從中西式文化、歷史的不同角度去開展有針對性的研究和產品推廣,提高其多文化背景下的適應能力和國際視野。
2.5有利于啟發學生創新食品制造
在我國經過長時間的發展積累下來的傳統食品制作工藝,必然有其存在的理由。比如中國的白酒、XSJLDANGDAINONGJI本欄編輯席尚明臘肉、醪糟、醋、醬油等傳統發酵食品,經歷了3000多年的發展流傳至今,其中蘊含著至今尚無法完全揭示的發酵機理。在對這些傳統發酵食品的制作工藝進行講解時,將未完全解釋的現象作為未知問題告知學生,就能激發其對未知問題的探索熱情,啟發創新思維。近年來,隨著研究人員對中國傳統發酵食品形成機理研究的不斷深入,分離純化出了諸多功能性菌種,并將其成功應用于現代食品制作,如酸奶、益生菌飲料等。如鹵水點豆腐,其制作原理是利用了鹽對蛋白質的析出作用,完成了豆腐的制作。這種通過沉淀方式實現固液分離的方法,也可用于水的凈化、糖的結晶、蛋白質的純化等。因此,將中國傳統食品及其制作過程中隱藏的科學理論同時向學生進行講解,不僅有利于使學生掌握基本理論,而且可以促進其將這些理論應用于新食品的開發和加工工藝的改良,激發學生探索未知科學問題的熱情和積極性。
2.6有利于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
在中華文明發展的歷史長河中,流傳下來無數的歷史典故、文學作品和神話傳說。這些經典的文化,除了具有傳播知識的作用之外,還具有教導人們為人處世的道理、傳承美德、激發斗志等重要作用,其中隱藏著豐富的育人哲理。在講解食品專業課時,恰如其分地引入一些與食品相關的歷史典故、文學作品、神話傳說等,可以生動地向學生展示我們的祖先,早在幾千年前就有制造某種食品的技能,而且這種制作方法至今仍在使用,并且因為我們的發明創造,為世界食品工業的發展起到了巨大推動作用。比如我國是全球最早種植水稻、最先開發豆腐、第1個釀造白酒的國家。這些沉甸甸的歷史事實,在無形中會告訴學生中華民族對世界食品工業發展的重要貢獻,激發學生對先輩的崇高敬意,為我國擁有這樣璀璨的文明而無比自豪,潛移默化地引導學生更加熱愛自己的祖國、更愿意為國家的興旺發達而不懈奮斗。
2.7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
讓當代人銘記中華民族的屈辱史,才有利于激發他們的愛國熱情、家國情懷,才能使革命的火種代代相傳。如果能將食物的來之不易與中華民族的曲折歷史相結合,使消費者在從食物中獲得能量的同時,銘記歷史的印跡,激發愛國主義情懷,這樣不僅會使消費者懂得食物的來之不易,而且還可以使其明白艱苦奮斗、追求卓越對整個民族和國家的重要性,激發愛國主義情懷和艱苦奮斗的作風。
2.8有利于促進食品工業更好地發展
由于飲食文化是伴隨著社會文明的不斷進步而發生變化,所以非常有必要將現代食品加工業與傳統飲食的文明史有機結合,使消費者在選擇食物的同時,能夠了解食品的發展歷程以及其中凝結的前人智慧。此時,食品的功能不僅僅是提供人類營養,同時也是傳播文化和歷史知識的載體。這類食品更會受家庭、國際旅客及餐飲店的歡迎。因為消費者在食用這類食品的同時,還能領略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因此,將飲食文化與食品工業有機結合,有利于促進食品工業走出國門、走向世界。
2.9有利于中華文化的傳承和發揚光大
為了與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達成默契,實現人與自然的共生與和諧發展,通過長期的生活實踐,積累了與環境和諧相處的經驗和規律。比如神農嘗百草的傳說、《本草綱目》等著作的形成、食用器具的鑄造等,都是古人探索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縮影。因此,將古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文化與食品制造結合,通過在產品說明、標簽、宣傳片、廣告詞等方面,加載食物的發展歷史、背后的典故、蘊含的古代文明等元素,讓消費者即使在未曾親身經歷的情況下,也能了解和感受人類探索自然和與環境和諧相處的過程,使食品作為文化傳播的新媒體,促進文化的傳承和發揚光大。
2.10有利于發揚節儉的生活習慣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恩格爾系數卻在不斷下降,消費普遍產生一種錯覺,即總是感覺食物的消費價格比穿的衣服、用的電子產品、使用的交通工具更便宜,久而久之就會造成不珍惜糧食,養成浪費食物的不良習慣。為此,應培養學生在產品開發過程中考慮節儉飲食的因素,并通過與大眾容易接受的卡通人物、食物的營養搭配、飲食指南相結合,從而引導消費者養成珍惜食物和節儉生活的習慣。
3食品專業課中蘊含的思政元素
3.1食品原料學中的思政元素
食品原料是食品加工的基礎物質資料,對食品質量和安全有重要影響。在食品原料的探索方面,古時候人們無法通過現代分析手段評價動植物的食用安全性,更多的是以人為工具,采用品嘗的方法,了解動植物的食用安全性。因此,古人在評價動植物的食用安全性的過程中付出了艱辛的勞動甚至生命,也留傳下了許多歷史記載,如神農嘗百草的故事。還有經過古人對食品原料的長時間實驗而形成的經典著作,如戰國時代的《黃帝內經》中有關食補、膳食平衡的論述,北魏賈思勰編著的《齊民要術》中有關糧谷原料的食用性的描述,崔浩編著的《食經》中有關肉類及菜肴的烹調方法的闡述,南齊虞編著的《食珍錄》中有關肉類原料食用的記載,唐代孟詵的《食療本草》中有關動植物的食療功效的描述,陸羽的《茶經》中有關茶葉的采收及其食療效果的敘述,孫思邈的《千金食治》中有關藥食同源材料的食用價值的評價,宋代陳達叟的《本心蔬食譜》中有關豆類糧谷、蔬菜等食品原料的食用方法及調理作用的記錄,宋代蔡襄編著的《荔枝譜》中有關荔枝種植、采收及貯藏方法的記載,南宋王灼編著的《糖霜譜》中有關制糖方法的描述,元代忽思慧的《飲善正要》中有關糧谷、肉品及果蔬的食用價值評價,賈銘的《飲食須知》中有關飲食與健康、膳食平衡的分析,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有關植物的食用和藥用價值記載等。在這些食品原料相關的著作中,都有有關動植物原料的選擇、食品與人體代謝的關系等相關的論述。在講授食品原料學時,任課教師可以將這些著作及里面與食品相關的內容介紹給學生,使其知曉古人在確定食品原料時所付出的艱辛努力,同時也使學生了解先輩是如何評價和確定食品原料的,了解現代食品原料評價方法的歷史淵源,引導學生查閱古籍。通過對古籍的學習,領悟中華文化的淵遠流長。在食品原料的種植方面,水稻和小米(粟)都是在我國最早種植并應用于食品加工的。早在約公元前12000~16000年,在我國的湖南就開始種植水稻,之后逐漸傳播到印度和歐洲等地。小米(粟)最早產于我國的黃河流域,至今已有7000多年的歷史。在肉類原料方面,司馬遷的《史記》中記載的雞鳴計時、秦始皇與海參的故事、白云豬手的傳說等。這些民間的傳說和歷史故事,都可以作為思政元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的素材。在講解食品原料學時,引入這些歷史文化,使學生了解食品原料的發展歷史中存在的中國智慧和優秀文化,以“隱性思政”引導學生領悟前人的智慧和為食品工業發展所付出的艱辛努力,提升學生的食品文化素養。
3.2食品加工工藝中的思政元素
從人類開始使用火熟制食品,采用器皿、切削工具等對食品原料進行處理,就標志著食品加工業的開始。在5000多年的中華文明史中,流傳至今的傳統加工食品種類眾多。如饅頭,古稱“曼頭”,宋代的高承編寫的《事物紀原》中記載,諸葛亮早在1600年前就發明了饅頭,并流傳至今。面條,在西周周公旦的《周禮》、晉人束皙更作《餅賦》、五代后晉時歐陽修和宋祁編寫的《唐書·后妃傳》、宋代吳自牧的《夢粱錄》等著作中,都有對面條的記載。醋作為最早的發酵調味品,是我國最先在世界上采用谷物發酵法制作的食品,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食用歷史。豆豉是現代復合調味品的重要配料,也是制作醬油、豆瓣醬等調味品的主要原料。在晉代的《肘后》、唐代的《外臺》、宋代《圣惠方》、明代的《綱目》等著作中,均有關于豆豉的制作及應用的歷史記載。現代的豆豉發酵方法,仍然延續了傳統的發酵工藝。發酵酒,在公元前4000年的新石器時代,我國就有發酵釀酒的歷史記載。《周禮·禮運篇》中記載,最早的釀造酒是用動物乳釀造的乳酒(古稱“醴酪”),如馬奶酒、羊奶酒等。后來出現了用生牙的糧食“蘗”釀制的“酒”。宋代朱肱編著的《酒經》中,詳細記載了酒曲的制作及酒的釀制工藝。在我國的傳統科學文化典籍中,如《齊民要術》《本草綱目》《淮南子》等,均有對食品釀造、保藏及食用安全性的記載。在“食品工藝學”“食品化學”等專業課的教學中,適當地將這些加工工藝的起源和發展歷程,穿插于一些加工工藝的單元操作原理及工藝參數講解中,不僅可以使學生了解食品加工工藝的由來,掌握食品加工工藝的形成歷史,而且可以增強民族自豪感,幫助學生更深層次地掌握和理解食品的加工工藝。
3.3食品包裝中的思政元素
食品包裝是給消費者的第一印象,對消費者是否選購該產品非常重要。因此,食品生產企業花重金聘請設計師,為新產品設計易于被消費者所喜愛的包裝風格,并采用外觀設計形式進行知識產權保護。在食品包裝設計方面,有許多的中國傳統符號,可以應用于產品包裝設計,以提高產品的品味和文化底蘊。這些中國的傳統符號,也可以作為課程思政元素。比如一些民俗文化中的圖形、文字、色彩;中國傳統吉祥紋樣,如鶴、龍、金魚、牡丹、鳳、梅、荷花、竹等,鶴象征著長壽、富運長久,龍寓意著民族圖騰及精神,金魚預示著幸福安康、美好富足,牡丹包含著富貴、高雅、濃情等強烈的情感,梅給人一種堅強和高雅的氣質,荷花暗示著純真、清白和正直等;傳統造型,如圓形象征著天圓地方、團團圓圓等,從美學角度上講代表了完美、幸福的形象,從哲學的角度,寓意著規矩、規律;傳統的色彩,如肉制品包裝上使用的象征有機、健康及環保的綠色,代表著吉祥如意、幸福吉祥、激情澎湃、熱情四射等寓意的紅色等;傳統的書法,如甲骨文、隸書、小篆等書體代表著歷史和文化。在講解食品包裝設計相關的理論知識時,將這些圖形、文字及色彩所代表的含義、象征的事物等知識,恰當地與食品包裝理論的講解及產品設計相結合,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包裝造型設計靈感,而且可以使其了解古人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向往,引導學生樹立積極向上的心態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3.4餐飲中的思政元素
食品的消費主要是為了滿足人體對能量和營養物質的需求,同時也會為消費者帶來情感的享受。在講授釀酒工藝相關的專業知識時,適當引入一些與酒相關的詩詞歌賦,不僅可以增強專業知識的文化底蘊,而且可以活躍課堂氣氛,引導學生將文學和食品科學相結合。除此之外,在我國的一些傳統節日中,為了表現當地的民俗和營造喜慶的氛圍,常常以某種食品作為特定節日的象征,如冬至吃餃子、元宵節吃湯圓、中秋節吃月餅、端午節吃粽子等。在這些傳統節日食用特定的食品都有其歷史背景。比如,端午節吃粽子的習俗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通過講解粽子和屈原的故事,就能夠使學生樹立憂國憂民,先天下后自己,為民謀福利的高尚追求。因此,在講解食品專業知識時,將傳統美食與歷史典故、民俗、傳說有機結合,不僅可以豐富課堂氣氛,而且可以使學生增長見識,教會學生生活常識及為人處世的道理。
3.5其他方面
除了在食品原料、食品加工工藝、餐飲中蘊含有豐富的思政元素之外,還有許許多多與食品相關的民間傳說、神話故事等,如春節驅趕年獸、中秋嫦娥奔月、大禹與醉蟹、武則天和包子、朱元璋與牛肉扣餃、鄭板橋與狗肉、馮玉祥與南口菜、張仲景與餃子等,還有過橋米線、燈影牛肉、狗不理包子、東坡肉、太白鴨、貴妃雞、臘八粥、松花皮蛋、叫花雞、杜康酒、竹葉青等傳統美食的傳說。這些民間傳說及神話故事盡管無法考究其真實性,但是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間的訴求和對一些事物發展方向的期盼。在講授食品專業知識時,適當地引入這些傳說及神話故事,可以使學生通過場景變換,了解古人的生活不易,會更加理解當下所處時代的美好。同時,這些故事在食品專業課教學過程中的引用,還可以展示古人所推崇的仁、儀、禮、智、信的優良道德和精神面貌,以及追求天人合一、親近自然的美好愿望,對“修身”“齊家”“治國”等方面的智慧和經驗總結。使學生在職業發展中,牢記以人為本,明白生命的真諦和人生存在的價值,盡早樹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意識和為人類進步奉獻終身的高尚追求。
4結束語
在食品專業課教育中,單純的理論知識講解,難免會使學生產生厭學情緒。但是,將理論知識講解與中華傳統美食文化、歷史典故、著名詩詞歌賦進行巧妙結合,不僅可以活躍課堂氣氛,提升理論知識的文化內涵,而且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創新意識,陶冶情操,引導學生盡早樹立為人民服務、為人類文明建設和進步做貢獻的遠大理論,就可以較好地規避片面追求分數,防止培養的學生陷入高分低能的怪圈。因此,在食品專業課教學中,堅持融入中華優秀文化,深入推進課程思政改革,不僅有助于豐富學生的專業素養,激發學生主動掌握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情,而且有利于強化學生的職業道德和社會責任感,有利于更加廣泛地宣傳中國文化、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在食品專業的課程教學中,融入中國傳統文化的思政元素,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形成合力,對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應用型人才非常必須。
作者:張崟 周闖 肖龍泉 劉文龍 劉達玉 單位:成都大學食品與生物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