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馬克思生產理論與農田水利建設的耦合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農田水利建設是農業生產與發展的重要基礎,更是我國現代農業專業化發展、社會化發展及特色化發展的重要保障。馬克思生產理論認為,生產力是社會變革的主導因素。農田水利建設是推動農業經濟增長的基礎,如果發展遲滯,現代農業就沒有堅實的基礎保障和強大的發展動力。
在中國這片土地上,馬克思主義理論與具體實踐的結合,永遠充滿無窮的魅力和期待。《馬克思主義理論與現代農業問題》一書便是以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式,深入探究馬克思主義理論視域下的現代農業的發展路徑。全書共分為4個部分:第一部分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詳細介紹了物質概念體系的建構、現代實踐主體的多維性、社會系統發展的演變以及馬克思主義對東方社會發展的理論意義,為現代農業問題研究做了充足的理論準備;第二部分是現代農業問題研究,探討了中國特色現代農業支持政策的目標體系建構,并以河南省信陽市為例,對農村勞動力轉移與土地適度規模經營進行了實證分析;第三部分是作者相關學科的專題研究,涉及面較廣,如“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局限等方面,亦展示了作者獨到的理論視角;第四部分是作者承擔的農業課題研究,通過系統的方法探究中國現代農業評價指標體系設置及方法應用,使理論研究邁向實踐。
從馬克思生產理論看向中國現代農業生產的實踐,提示我們要關注一切有助于提高現代農業生產力的方面,農田水利建設正是其中關鍵一環,不僅關乎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穩定,更關乎國家糧食安全、經濟發展、社會穩定。然而,我國的農田水利建設卻常常面臨干旱及洪澇災害、水資源供應不足、基礎設施薄弱、制度缺失、人增地減等問題,這些突出矛盾同樣作為現代農業發展的瓶頸。中央政府一貫高度重視農業發展,自2013年提出明確要求,要擴大農田水利建設的規模與覆蓋范圍,到目前中央提出建設高標準農田的目標,我國的農田水利建設伴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發展進程,伴隨著產業結構調整及供給側改革,也在不斷深化改革,完善基礎建設,加快改造升級。馬克思生產理論同樣認為,有效的生產才能形成生產力。這就要求農田水利建設應該專業化、標準化,同農業產業需求相適應,同市場需求相匹配,同未來發展相融合,增強有效性。當前,我國正在推動構建集中統一高效的高標準農田建設管理新體制,這亦是馬克思生產理論的新實踐。在完善高標準農田建設體制機制方面,2018年起,國家將原來多個部門分別實施的農田建設管理職責整合歸并到農業農村部,強化農田建設的統一管理,制定農田水利建設項目方面的諸多管理辦法,設定高標準農田建設評價指標和激勵方案,加大資金投入,提高建設標準,完善政策制度體系,此舉也有利于提升現代農業的發展水平。
在馬克思主義理論與現代農業實踐結合的框架下,該書作者還關注了貧困地區的農業發展,并建設性地提出了自己的觀點,即農業產業化是扶貧攻堅的有效途徑。該書作者重點關注了“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的當代意義和理論局限,這也是對馬克思生產理論的有益補充。如果說生產力決定的是發展的速度和質量,那么生態決定的則是環保和可持續發展,正所謂“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當前,綠色發展理念在中國深入人心,生態文明寫入憲法,一切建設發展都不再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這也將反哺于農田水利建設,培育綠色健康的農業生態。
馬克思主義的精髓在于與時俱進,在于與中國的發展實際相結合而煥發出蓬勃生機,這也是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光輝。《馬克思主義理論與現代農業問題》一書在傳統微觀意義上的具體研究,從宏觀理論視角關注農田水利建設,論述深刻,對當前中國農業建設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價值,對輔助各級政府部門制定相關決策亦有參考和借鑒價值。相信在理論與實踐的雙重推動下,在利好政策和埋頭實干的直接作用下,各地方因地制宜、因時制宜開展農田水利建設,采取“有力、有效、有綠”的舉措,中國農田水利發展面臨的困境定將舊貌換新顏,真正實現農田水利建設的升級發展、跨越發展。
作者:雷彥君 單位:河海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