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水利技師學院水文化生態校園建設實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山東水利技師學院開發利用校區內萌源河,創建水利工程專業實體教學基地,發揮校園河域生態優勢,致力于打造水文化生態校園,豐富校園文化。
【關鍵詞】河道治理;水文化;生態建設;校園文化
水是生命之源,縱橫大地,滋養萬物。人類逐水而居,沿河散落,世界四大文明都是以江河為中心誕生,所以水也是世界各民族的文化之源,承載人類文明,涵蓋并演繹了人類文明史。水文化,作為人類文化重要的一脈,一切與水有關聯的文化行為,都是從水文化脫胎、衍生、演繹而來。水文化的發展也具有鮮明的民族性、地域性、傳承性和感化作用。衍生至今的水文化,可以是一個區域的代表,一座城市的形象,一所學校的形象。近年來,山東水利技師學院以校園內萌源河為中心,致力于打造人水和諧自然的生態校園形象,取得了顯著效果。
1打造專業教學實體基地,突出水利特色
1.1開發利用校園得天獨厚的河域自然生態環境
校園良好的生態環境離不開水,一所學校打造綠色校園、生態校園、山水校園、景觀校園、文化校園,都是在水的基礎上建造其理水親水特色。山東水利技師學院作為山東省水利廳下設的一所高技能人才培養院校,創建于1958年,2007年從淄博市張店區搬遷至淄川新校區,校園內有一條橫貫東西的河流,北依萌山,是孝婦河的一個支脈,西入文昌湖,故命名為萌源河。其河道寬闊,校區內綿長近兩公里,河水潺緩,葦草叢生,具有原生態濕地狀貌。近年來,為保護校園環境,學院在保留萌源河原生態的基礎上進行改造,拓寬河道,修建橋梁,發揮水利工程專業優勢,設計創建了校園水利專業實體教學基地和水文化教育基地。
1.2設橋建壩堰渠槽泵房,打造專業實體教學基地
作為水利專業特色學院,山東水利技師學院借助校園流經河道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在河道上設立水利工程專業技術實體教學基地,用一條河把水利工程的多種實體設施囊括進來。根據河勢就勢設壩,截流蓄洪,由學院水利工程專業教師進行考察設計,先后建設了4座擋水壩、3座橋、2個泵房和三角量水堰、漿砌石水渠、小渡槽各1處,4座擋水壩自上而下呈階梯狀排列,依次是混凝土重力壩、迷宮堰土石壩、三連單曲拱壩和漿砌石重力壩,4座壩把水流分成5段,河水呈東高西低流勢,水壩儲水豐富,成為實體水工教學支撐建筑。2019年8月臺風“利奇馬”經過山東,萌源河的4座水壩發揮了泄洪溢流的功能,穩建地疏導水勢,為師生上了一堂水利工程直觀課。用一條河把專業特色發揮出來,把校園的生態和文化打造出來,是學院創設的新思路。
1.3建設泵站技術訓練中心,開拓人才培養渠道
為更好地發揮生態與專業的融合,學院通過調研論證在萌源河以南的園丁林地建設新水利工程項目———泵站技術訓練中心,在萌源河上游建設泵站實習基地。引黃濟青工程四級泵站(壽光宋莊、昌邑王襦、平度亭口、膠州棘洪灘)在改擴建中替換下來的舊設備,包括臥式混流泵、立工導葉混流泵、液壓全調節立式軸流泵等多種類機組。在學校建設泵站實訓中心,一方面可以發揮教學功能,增加萌源河實體水利工程教學實訓的技術含量和功能,為省內引黃濟青、膠東調水和南水北調等大型水利工程泵站輸送大量水泵安裝維護及泵站運行監測人員等專業人才,為行業發展擔當履責。另一方面,學院將泵站訓練中心建設成景觀式泵站,打造成一處水文化風景秀麗之地,不僅用于教學實訓,同樣可以用于參觀、休閑娛樂,成為水文化生態校園建設的一部分。
2打造水文化教育基地,構建生態校園
2.1依托河域自然環境,生態與文化共建
學院將萌源河兩岸綿長近2km的河岸,打造成水文化教育基地,傳播水文化源源流長的歷史。萌源河的兩岸自然景觀秀麗,3座造型不同的白色大理石橋,同濟橋、陶然橋和觀瀾橋,將河道分隔成多段,每段根據不同的形狀和流式,以水的不同樣式命名,賦予雅意深蘊,分別為青荷塘、龍津潭、芙蓉浦、一鑒池和涵月灣。河兩岸花草樹木繁茂,風光旖旎,有牡丹園、月季園、石園、論水先賢亭、羲和臺、望舒臺、陶然臺、雙魚廣場和地圖廣場等景觀成為休閑娛樂的重要場地。由于生態良好,河中常年水雞、野鴨寄居,灰鷺、白鷺悠游,一派天趣,生機盎然。在這樣優美的環境中,無論是學習、工作還是生活,都令人身心舒爽愜意。
2.2發揮水利專業優勢,集合水利文化景觀
學院利用萌源河天然的水道環境,結合學院水利工程專業特色,集中開發和建設以萌源河為中心的水文化主題教育基地。作為水利行業的一所特色專業學院,培養水利人才,打造水利專業和傳播水文化是學院的本職。學院有責任和義務在專業優勢的基礎上向社會普及水文化,把專業與社會服務結合起來,使其成為具有社會影響力的一個專業級水文化教育基地,向社會普及水情、水務、水利知識,把與學校密切相關的水,做成一個動態的文化作品,呈現給社會。不僅用于行業培訓參觀,還可用于大中小學水文化知識普及,全面系統地展示水文化特色,增強愛國、愛水意識。以水的品格和水利精神感染激發參觀者,達到文化的滲透和潛移默化的作用。在萌源河兩岸及周邊規劃建設一條獨特的水文化長河,也是水利長河,系統全面地展現水文化的歷史與現狀。水文化基地與萌源河北岸擬建的山東省水文化博物館相呼應,水文化博物館是學院一項重大項目,可以作為水文化歷史圖文解讀之地,與萌源河實體景觀相呼應,一個圍攏空間,一個開放空間,相呼應相補充,全面呈現水文化和水利文化。以文化長廊的形式,在兩岸建立水知識圖文宣傳欄、標示牌、說明牌。以雕刻的方式,造景設景,石雕或木刻形式,詩詞名句刻錄;以浮雕方式,展現故事和人物主要表現場景;以圓雕形式宣傳主要人物和事件。以實體模擬(模型縮小)方式,建立大型水壩,在原有水壩的基礎上繼續開發,把國家重點大壩模型引入如三峽大壩和都江堰等);以電子屏的方式在兩岸播放水文化資料或音畫,真實生動,視聽并行。利用展板和石刻,將《水賦》《水院賦》刻石不朽。宣傳欄上萌源河簡介、世界水系、中國水系圖片、山東和淄博水資源簡介。在發揮傳統功能的基礎上,成為集人文性、觀賞性、休閑性于一體的靚麗文化景點,成為水文化的物質精品。學院水文化建設,同時可以衍生出豐富的水文化產品。進一步以水文化為主題,開發、生產文學、藝術、影視、科普、紀念品等文化產品,形成新的水文化產業,帶動學院的整體發展。
3結語
“水是人類生存的生命線”,水利部提出由工程水利向資源水利轉變,由傳統水利向現代水利和可持續發展水利轉變的思路;培養具有更高思想境界和創新精神、掌握現代先進的科學技術的高水平的人才,以不斷提高水利工程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山東水利技師學院水文化生態校園在不斷升級打造過程中,將呈現出更加奪目的光彩。
作者:李華 單位:山東水利技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