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淺談遺產型水利風景區建設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遺產型風景區建設是近年來水利風景區建設的重要方向。我國豐富水利遺產資源為大規模建設遺產型水利風景區提供了可能性。在分析建設遺產型水利風景區的可行性基礎上,提出只有保留好水利遺產的原真性,協調好遺產保護與利用的關系,才能有助于遺產型水利風景區建設。
關鍵詞:水利遺產;水利風景區;水文化
人類在聚居區域內對水資源的開發、利用和治理程度,是折射人類社會發展高度的重要標志。長期的水利實踐留下的水利遺產承載著符合我國國情、水情的治水智慧,凝聚著中華民族的輝煌創造,鐫刻著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2017年2月頒布的《國家文物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正式確立水利遺產作為國家文化遺產組成的地位。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水利遺產,對于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促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意義十分重要。
一、建設遺產型水利風景區現實意義
有利于傳承弘揚我國優秀傳統文化,提升水利風景區文化影響力,增強水利風景區建設發展可持續性。我國治水歷史綿延數千年,留下眾多水利遺產,內涵豐富、積淀深厚,承載著先民人與自然和諧治水智慧。深入挖掘和闡釋水利遺產承載的價值與內涵,并在保護的基礎上進行全方位、多方式的展示,不僅可為現代水利發展提供借鑒與啟迪,也可向社會公眾展現水文化的精髓,從治水的視角認知我國傳統文化,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弘揚。有利于強化水利風景區對游客的綜合吸引力、更好地實現其旅游價值,進一步促進水利風景區所在地經濟發展。水體作為一種自然資源,發揮著灌溉、防洪、排澇、供水、航運等功能;而附著其上的水利遺產是一種重要的文化資源,具有景觀、展示、休閑和旅游等功能。我國現存水利遺產5萬余處。其中許多水利遺產至今仍在應用并發揮著水利功能,同時兼具有多元的游賞價值。依托這些水利遺產及其所在水體,結合各項水利實踐工作,在保護遺產和維持其基本水利功能的基礎上,綜合開展水景觀提升、水文化展覽展示、水利旅游休閑等工作,形成以水為脈、以文化為魂的遺產型水利風景區,既可拓展水利發展領域,補齊當前民生水利的短板,又可為遺產地城市水景觀和水美鄉村建設提供資源載體,有效帶動遺產地經濟社會發展。有利于強化水利風景區中水利遺產的可持續保護、利用與傳承。依托水利遺產建設遺產型水利風景區,可以讓遺產轉為景區建設中稀缺的文化資源,不僅可以有效地促進水利遺產保護,在利用傳承中創生出更多價值。水利風景區是水利遺產保護傳承的平臺,水利遺產是水利風景區建設的靈魂。
二、建設遺產型水利風景區條件分析
1.水利遺產資源豐富,潛力巨大
多樣的氣候條件造就了我國傳統水利工程種類豐富形式多樣,長期的維護運用使眾多古代水利工程沿用至今,成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歷史見證。據調查,我國現有的5萬余處水利遺產中保存相對完好的多達3000余處,而且很大一部分至今仍在發揮著水利、景觀、生態、航運、防洪、給排水等功能,成為區域經濟社會生產生活的重要組成。這些遺產在與社會的互動過程中,逐步演變為社區居民日常生活中重要的文化標記物和“鄉愁”的物質載體。因此,充分發揮我國水利遺產保存類型多樣、數量眾多的優勢,將區位條件好、遺產科技、歷史、文化價值高的典型水利遺產開辟為水利旅游風景資源具有巨大的市場潛力。
2.水利遺產地旅游服務基礎設
施日臻完善,管理水平不斷提高我國在水利文博事業上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形成了一整套相對完善的水利遺產保護、展示、利用體系。主要體現在:一是水利遺產地環境有較大改觀,尤其是列入世界遺產、全國重點文物單位的水利遺產,遺產地環境宜人性、交通可達性等方面改善明顯;二是水利遺產管理逐步走上正軌,尤其各地大力開展水文化發掘與展示工作以來,上至國家下到區縣的水利部門每年都會安排相應的人員和經費開展轄區內的水利遺產發掘與整理工作,提升區域水利事業的整體形象;三是水利遺產管理、研究人才隊伍日益壯大,尤其是隨著大運河申遺和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工作開展以來,各地水利、文物、文化旅游部門,以及相應的研究機構和高等院校,先后涌現出一批學術水平高、實踐經驗豐富、管理能力突出的水利遺產專業人才;四是眾多社會力量開始關注水利遺產的保護利用傳承工作,旅游企業、文創企業、教育培訓機構等正在同水利遺產研究人員和管理者搭建全方位的合作聯盟,推動水利遺產保護利用工作向縱深發展。
3.水利遺產促進鄉村振興和美麗鄉村建設
水利風景區經過近20年的發展,已經成為水利系統走向社會大眾的重要窗口,成為地方政府推動鄉村振興戰略落實落地和美麗鄉村建設的一個重要手段。水利風景區的社會服務功能和經濟支撐作用得到進一步強化,在社會上產生了積極影響,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景區沿線社區居民的收入水平。水利遺產作為一類重要的水利風景資源,通過對其價值進行深入發掘與闡釋,將有效提升景區的文化品質,提高景區的生態環境質量。同時,也會有效改善景區周邊社區的人居環境,為社區居民、游客提供了良好的視覺享受和優美的生態體驗。因此,深入發掘水利遺產,構建遺產型水利風景區建設將有利于促進遺產周邊社區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尤其有利于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和美麗鄉村的建設推進。同時,也要注意到,我國的水利遺產旅游仍存在著綜合投入不足、遺產型水利風景區數量較少,水利文旅產業鏈條相對較短,關聯產品研發緩慢等現象。加之,水利遺產品牌形象不突出,缺少精品的水利旅游線路,宣傳力度不大,無法有效吸引旅游客源。眾多水利遺產所處的地理區位相對較差,水利旅游從業者對景區內的水利遺產價值認知有限,導致地方政府不愿意花大力氣去打造水利遺產旅游目的地;水利旅游從業者無法延伸水利遺產旅游的產業鏈條,文創人員無法研發富含水利文化內涵的水利文創產品,導致進入水利風景區的游客更多時候只是走馬觀花到此一游,并未因其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而得到震撼身心的體驗。此外水利遺產與其他風景資源組合度差,尚未形成聯動營銷態勢。
三、推進遺產型水利風景區建設的建議
1.遺產型水利風景區開發要注重保留水利遺產承載的原真性
當前,以歷史文化遺產為核心主打資源的景區面臨著一個很嚴重的問題就是,許多遺產地在開發運營過程中有意無意地抹掉很多真實的歷史痕跡和歷史信息,然后又在重建或復建一些所謂的“歷史痕跡”“歷史信息”,制造一種“假”的原真體驗。在建設遺產型水利風景區時,要充分認知當前遺產型景區存在的問題,妥善保留住水利遺產的原真性,讓人們可以真實感受曾經發生過的水利歷史和水利文明,重溫先輩的治水足跡,進而引發參觀者和游客自身的情感共鳴,實現水利遺產的社會教化功能。此外,還需要注意到遺產型水利風景區的開發建設不僅需要一個原真性“軀殼”,還需要在社會歷史價值、情感價值、文化價值、景觀藝術價值和科學價值上還原真性的精神“內核”,讓水利遺產資源成為水利風景區建設的關鍵所在。
2.遺產型水利風景區開發要協調好遺產保護與開發利用的關系
遺產型水利風景區建設過程中要注重遺產的保護傳承,注重提升遺產資源承載的價值內涵的闡發,通過遺產的適度開發利用提升其社會認知度和美譽度,實現水利遺產資源和水利風景區社會生態價值的保值增值。水利遺產保護是水利風景區建設的前提,合理開發與利用是遺產型水利風景區建設的途徑。通過制定科學合理水利遺產保護利用傳承規劃,實現重點突出,分步實施,將水利遺產的開發利用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有機協調,實現水利風景區社會價值彰顯與經濟效益提升。遺產型水利風景區建設過程中,還要關注遺產周邊環境的塑造與提升,適當注入新的水利風景元素,提高水利遺產游賞的舒適度。在遺產型水利風景區建設運營過程中,還要注重從視覺、聽覺、觸覺多方位感知系統的構建入手,構建集科普游覽、觀光休閑、歷史文化浸染為一體的復合體驗式水利風景區。
3.遺產型水利風景區開發要深化水利遺產資源化、資產化管理
通過加強水利遺產的資源化、資產化管理,可以有效地推進遺產自身承載的社會價值、科技價值、歷史文化價值的有效轉化,促使水利遺產自身產生更大的經濟社會效益。遺產型水利風景區建設過程中,要將遺產作為一種文化資產來管理,突出了景區對管理范圍內水利遺產的管理權,強調景區對遺產保護具有不可推卸的責任;要將水利遺產作為景區發展和區域經濟社會振興的重要文化資源來看待,在保障水利遺產資源原真性的前提下,建立涵蓋水利、文物、農業、文化旅游等多部門的文化資產管理協調機制,推進水利遺產的資源化、資產化,明晰景區內水利遺產的產權責任。
4.水利遺產型水利風景區開發要強化與國家重大戰略結合
在推進遺產型水利風景區建設過程中,要注重將遺產型水利風景區開發建設與鄉村振興、傳統文化復興等國家重大戰略相結合,讓水利遺產保護利用、水利風景區運營發展成果惠及遺產周邊沿線人民群眾,提升群眾獲得感、幸福感,讓水利遺產成為聯系古今中外、擴大文化交流的亮麗名片。
參考文獻:
[1]萬金紅,等.把握文化核心深化傳承利用———關于推動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調研報告[J].中國水文化,2019(2).
[2]萬金紅,宮輝力,杜梅.用千年水文化助力文化中心建設[J].前線,2018(1).
[3]譚徐明.水文化遺產的定義、特點、類型與價值闡釋[J].中國水利,2012(21).
[4]萬金紅.保護黃河水利遺產講好“黃河故事”[J].中國水利,2020(6).
作者:萬金紅 廖夢均 單位: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