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風險導向審計下的企業內部審計研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以風險為導向的審計是種新型審計模式與理念。它是審計工作與方法發展的最新趨勢,是經濟發展與企業發展的必然結果。故,研究以風險為導向的審計模式下企業內審有重要的現實與理論意義。本文闡述了風險為導向的企業內審流程并在分析了風險為導向下企業內審存在問題及原因,最終,提出對策與建議。
關鍵詞:風險為導向;審計模式;內審;風險管理
以風險為導向的審計是企業內審的一種審計工作模式,系指內審員在企業審計中堅持以企業風險為導向,根據風險的評估與分析結果,確定審計重點,對企業內控、風險進行評價,提出解決方案,實現企業價值的增值與管理目標。
一、現代風險導向審計模式下的企業內部審計流程
以風險為導向的審計流程為:審計的準備階段、實施階段、終結階段與后續階段。
(一)審計的準備階段
在開展審計工作前,內審部門應確定審計工作的開展目標并調整。在此階段,內審部門的任務為:確定審計的目標;識別企業風險;編制審計工作計劃;確定審計項目重點。內審員在此階段考慮因素主要是企業目標、戰略與經營風險;企業性質;會計政策的制定與運用;內控與財務業績。
(二)審計實施階段
在此階段,企業內審的主要工作是根據識別的風險,對企業內控管理制度進行與評價,確定管控外風險。這些企業管控外風險又稱剩余風險,是企業內控無法預防與控制的,對企業有極大影響。內審必須針對此實施專門的審計,并采取相應的應對策略。在風險為導向的審計模式下,這種風險應對的策略主要是風險承擔、轉移、降低與回避。
(三)審計終結階段
在終結階段,內審人員對企業存在的風險已進行評估,整理與評價收集的審計證據,針對審計中發現問題,提出審計建議,出具相應審計報告。以風險為導向的內審報告的重點是針對企業風險提出合理應對策略。
(四)后續審計階段
在內審部門出具審計報告后,仍需相應的后續審計。在審計報告后,企業的內審員要跟進報告中的問題及建議,恰當處理風險,實施應對措施,最終效果評價。后續階段的審計以風險水平為標準決定審計的范圍。對于潛在風險,內審員在開展審計時也須重視。若風險較小,只需簡單詢問與討論。
二、風險導向型內部審計實施中存在的問題
(一)內部審計不以風險管理為對象
當前企業審計工作多是財務和經濟的責任審計,審計目標多定位在查錯與防弊上,沒有將企業審計目標放在公司治理上,審計中沒有考慮企業風險。這種現狀導致,企業內審不能及時識別企業風險,更不能及時為企業風險防范提出合理的措施。審計計劃是審計工作開展的前提。現階段,企業審計多追求審計數量與范圍,審計質量偏低。許多企業在制定企業審計計劃中,并沒有考慮企業風險評估。內審機構多缺乏風險管理意識,風控效果不佳。
(二)內審在風險管理中參與度低
多數企業內審員認為其工作是發現與報告問題,并沒有解決問題的意識。在高風險的狀況下,企業審計必須要幫助企業解決問題。當前,企業的內審機構多不關心企業風險和控制,在風險管控中并無作用。
(三)內審人員結構不合理、素質不高
以風險為導向的企業內審對審計人員有著更高的職業要求。當前,企業內審人員多是財務出身,人員學歷集中在專科,并不能夠很好適應崗位需求。另外,其后續深造機會較少,知識更新過慢。這些能不能滿足以風險為導向的企業內審工作需求。
(四)審計方法滯后
多數企業的內審工作多停留在財務與經濟責任審計上,工作集中在財務數據審核,并沒有開展風險防控工作,審計技術與方法過于單一,對其經營風險過于忽視,審計技術單一,沒能起到應有的作用,阻礙企業發展。
三、風險導向型內部審計實施中存在問題的成因分析
(一)內部審計機構設置不合理
多數企業的審計部門由企業審計委領導或者監事會領導,并不是由董事會領導其在形式上具有獨立性,但權威性過低。在實施風險為導向的審計工作中,內審部門與其他部門處于橫向的平行地位,導致其不能制定有效的審計計劃;董事會不直接管理內審部門,造成內審計工作極易受到干擾,不能正確與有效的識別企業風險;內審報告不直接報告董事會,而上報于會計主管等財務主管,使審計報告中的建議在落實中缺乏權利的支撐,難以執行。
(二)內部審計人員配備不合理
多數企業內審人員是財務科班出身,缺少繼續教育機會。在以風險為導向的審計工作開展中,內審人員的崗位要求更高,不僅要求具備財務知識,還要具備法律、工程、銷售與管理等方面知識。在實施風險導向為背景下的內審工作,企業必須優化人才結構,建立起合理的內審人才隊伍,以保證內審工作的順利展開。
(三)管理層對內部審計不重視
常見的審計工作主要有政府主導下的審計,對企業進行審計和企業對自身風險等各方面的審計。而企業審計也表現為內審與外審兩種形式。多是企業更重視政府審計與企業外審,忽視了企業的自我內部審計工作。
(四)企業風險意思淡薄
在企業發展中,企業更注重追求經濟利益與經濟效益的最大化,但是忽視了風險與收益的正相關規律。追求效益的過程中,必然伴隨著大量的經營風險,且企業在管理中也存在較多的管理風險、用人風險等各類風險。但是企業在追求經營效益時,往往忽視了風險管控,在進行以風險為導向的企業內審工作也存在著同樣的問題。
(五)內部風險管理機制不健全
在風險為導向的企業審計工作開展中,部門企業建立起了風險管理工作,但是這種風險管控并沒有成系統,并沒有建立起有效的管控機制。這種情況造成,內審人員在進行審計中,發現企業風險,但并沒有有效的預警與管控措施,不能將其系統化,提出有效的解決方案。沒有有效風險衡量標準與處理路徑導致以風險為導向的企業審計工作并不能有效開展。
四、完善風險導向型內部審計的對策
(一)提高企業風險意識,強化風險審計理念
以風險為導向的內部審計工作,要在企業有效實施,企業須做好以下工作:企業須正確看待企業面臨的風險,加強風險防范意識;梳理企業與內審人員在風險上的關系;建立有效、合理的風險預防機制;正確認識內審人員在企業風險管控中的地位;企業內部要建立風險審計氛圍,創造審計環境;企業要樹立起風險意識,提高風險承受力。
(二)構建合理的風險管控機制
企業要健全風險管控機制,建立企業責任追究的內審機制。在企業日常工作中,內審人員要監督企業行為,確保企業對擬可能風險采取有效措施。以風險為導向的內審工作應該貫穿于企業的整個經營活動中。
(三)健全企業內部控制機制
以風險為導向的內審工作應該貫穿于企業整個經營活動中,包括風險管控機制與內控機制。企業內控機制的建立主要有:對內控工作進行設計、評價、運行與改進;強化企業內控環境;強化管理者內控責任;關注企業風險;對內控工作進行有效監督與評價。
(四)優化內審人員結構
以風險為導向的內審工作開展必須要優化內審人員結構。首先,內審人員要找定位,更新內審工作觀念與定位。其次,企業要優化人員結構,合理配置人才。再者,內審人員要持續更新知識結構。最后,企業要完善內審人員后續培訓體制,強化人才隊伍。
(五)完善相關準則制度
以風險為導向的企業內審工作開展,離不開相應的制度支撐。企業要建立起完善的制度機制:建立以風險為導向的內部審計準則;強化企業風險管控制度;建立企業追責機制;明確風險識別機制;建立內審工作實施明細與指引。以此,為以風險為導向的企業內審工作提供工作指南與方法依據。
參考文獻:
[1]田治威.淺析現代風險導向審計在我國的運用[J].會計之友,2012,(03).
[2]李越冬.內部審計職能研究:國內外文獻綜述[J].審計研究,2013,(09).
[3]孔慧平.現代風險導向審計應用探析[J].中國注冊會計師,2015,(26).
作者:周雯雯 初陽 單位:昆侖能源有限公司 中國石油海外審計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