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現代書籍設計發展階段研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現代技術的發展對書籍設計的變革產生了極大的影響,甚至有人提出紙質書籍已死的觀點,言辭雖然激烈,但其要義卻是嚴肅的。麥克盧漢一語成讖。但是設計師們卻通過變革,另辟蹊徑,成功地為書籍設計找到了更加適合的方向。文章通過深入了解書籍設計的發展脈絡,對各時期代表人物及代表作、產生的影響等多個方面進行了系統的知識梳理,總結和歸納了近百年國內書籍設計發展歷程,提出了書籍設計的階段劃分理論,希望本文能有助于設計師們了解書籍設計發展史,把握書籍設計的發展脈絡,為今后的書籍設計提供理論支撐。
關鍵詞:書籍設計;裝幀設計;整體設計;編輯設計
書籍作為記錄、存儲、傳承人類知識的載體,將文字、圖形等信息匯集在一起,裝訂成冊,敘述著人類的文明。書籍設計作為將文稿裝訂成冊付之出版的一種視覺藝術,它的功能在于通過對視覺元素進行經營和對裝訂方式進行合理運用,進而引起讀者閱讀的興趣,使書籍成為讀者的精神棲息地。隨著紙張制造效率的提高、印刷成本的降低、電子技術的迅猛發展,書籍設計在短短數十年時間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其變化之迅速,超過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尤其是電子技術的興起,對紙質書籍產生了巨大沖擊。有人認為電子時代的到來會導致傳統紙質書籍的消亡。徐冰在首屆鉆石之葉展覽①的開幕式中就紙質書籍的未來發展方向提出了自己的觀點:“當下正處在一個‘讀物’轉型的時代——紙媒書籍有可能被最終轉化為‘藝術’或‘文化代表物’”。縱觀書籍設計在現代的發展,從社會經濟技術的發展、主客觀原因、標志性作品、產生的意義等方面進行了論證,筆者結合多年的教學和實踐,認為其設計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書籍裝幀設計階段
1915年的新文化運動,將科學精神和民主精神引入中國。以此事件為起點,先后有一批知名人士的翻譯國外著作到中國,或著書立說,掀起了一股文化熱潮。伴之而生的則是書籍設計的興起,魯迅、陶元慶、錢君匋等書籍裝幀藝術家將日本和歐洲的書裝方式及插圖等介紹到中國,將國外現代設計的理念運用到書籍設計領域,豐富了中國現代書籍設計的視覺表現形式,同時結合中國本土特色,構建了現代書籍裝幀的最初形態。伴隨著中西閱讀習慣的差異、中文字體和西式構圖的沖突與消解,創作了一批富有新文化氣息的書籍作品②。在封面設計中,陳之佛堅持采用幾何圖案與傳統圖案,同時借鑒了古埃及與古希臘的視覺元素進行創作,1925年開始,他為商務印書館的《東方雜志》、茅盾主編的《小說月報》、生活書局的《文學》等刊物進行設計時,封面構圖嚴謹、色彩渾厚樸實,圖案精美且富有變化。1928年豐子愷等人為上海《新女性》雜志撰寫的文章中,首次引用了“裝幀”一詞,與其同時使用的還有“裝訂”“裝畫”等詞,這是對現代書籍設計的最早定義。“裝幀”在出現之初的概念就是指書籍的裝訂方式和封面設計。“裝”的本意是裝訂,“幀”的本意是紙張折疊成一幀,然后附上封面,即是最早裝幀的概念。錢君匋先生也曾說:“三十年代的書籍裝頓,一般指的就是封面,不涉及其他。”③此時的印刷技術比較簡單,紙張種類也比較有限,另外在設計理念上也處于萌芽時期,書籍設計受技術條件和設計思想的影響,有一定的局限性。建國后,中國書籍設計先后經歷了20世紀五十年代的創作興盛期、六七十年代的低谷期、改革開放后的復蘇期和90年代的蓬勃發展期,但是這期間的設計也都是以封面為主要設計對象的裝幀階段。裝幀設計階段是中國現代書籍設計的萌芽階段,一批優秀的書籍裝幀設計師將國外的設計風格引入中國,同時將傳統的豎排改為橫排,改變了我國幾千年的排版和閱讀習慣。在長達60多年的時間里,“裝幀設計”停留在封面設計上,封面設計成為裝幀的絕大部分內容。裝幀設計者進行封面設計及排版設計,始終停留在書籍的二維層面。
第二階段:書籍整體設計階段
20世紀90年代是中國經濟轉型的重要時期,該時期物質生活得到了極大的提高,印刷手段也隨著西方技術的傳入得到了很大的提升,紙張變得越來越便宜,最重要的是大眾對精神生活的要求越來越高,對設計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書籍設計師們在這期間逐漸意識到當前的設計脫離書籍的內容,忽略了由內到外的整體化,仍然停留在二維層面,特別是停留在簡單的封面設計上已不能滿足大眾的需要。許多設計師開始對包括正文在內的等信息文本進行全面設計,書籍設計由此進入到整體設計階段。書籍設計開始展現出全新的態勢:書籍設計的內涵不斷擴大,從單一的封面設計逐漸地向整體設計延伸,從之前的封面設計逐漸延伸到封底、環襯、勒口、書脊、內文版式等的設計,也包括印刷材料、印刷工藝、特殊材料等。書籍設計師們運用整體的思維的方式,傾聽作者寫作意圖,了解文字內容,從而進行理性的整理、周密的計算,通過精心的策劃,運用設計的方法,精心關注每一個環節,并將形、色、味、聲進行多向性介入,多側面、多層次、多因素對出版物進行把握和統籌,充分地擴展書籍形態設計的空間,形成了書籍設計的新語境和多元傳播結構。設計者心中的“構筑物”,不僅僅是從封面到扉頁到內文的逐頁設計,而是將書籍看作一個整體,運用建筑和立體的概念完成整體設計。現在很多設計師仍然把書籍裝幀和書籍設計認為是一件事情,我認為是不貼切的,二者在內涵方面有了很大的變化,其設計理念截然不同,書籍裝幀是被動式的設計,設計師是美化封面的,書籍整體設計中設計師是主動參與的,是在對內容進行了深入了解的基礎上進行的全面設計。現代書籍設計師已不滿足于傳達書籍信息和內容本身,而將書視為雕塑作品或建筑。呂敬人先生率先將建筑的立體觀念引入書籍設計,他提出:“(書籍設計)并非是書物的表皮化妝,也決不僅限于平面圖像、文字、色彩的構成形式,它應該是營造一幢容納文化的立體構筑物的建筑術。這里所指的并不是狹隘的構成術,而是構筑書籍這個六面體,外在和內在形神兼備的生命體。”④他認為書籍設計是一件類似建筑的六面體的設計,是注入時間與“五感”的動態設計藝術,而不僅僅是對于封面的簡單設計。比如其設計的《梅蘭芳全傳》,設計了一個別出心裁的外切口:向下捻開時是梅蘭芳的生活照,向上捻開時是他的舞臺照,通過設計準確而直觀地反映了梅蘭芳先生的一生。從書籍裝幀到書籍整體設計,標志著出版界圍繞著書的設計出現了一種觀念的變革,開始重視書籍外表和內在的關系。“最美的書”歐洲評獎委員會認為:“最美的書必須有合適的字體,以及包括扉頁、附錄在內的美觀的版面設計;書籍的各個部分都要設計得適當和符合美學的要求,書籍作為一個整體包括紙張、護封、封面、環襯和印刷等因素,成為一個和諧的統一體,并在使用時感到方便。”由此,書籍設計不單單是信息儲存的容器,做為一門藝術,同時也是可供品味、欣賞、收藏的、具有獨立文化藝術價值的實體。書籍設計師成為書籍的第二作者。對于書籍設計概念的爭辯,其實質是提升思維方式、轉換設計概念,同時書籍設計師加強對自身職責的認識。設計師應該以書籍設計為概念,從美學的角度進行整體信息編排,突破出版業長期以來一成不變的模式,追求書籍藝術的美學意韻,進行大膽地嘗試,實現從“裝幀”到“整體設計”的跨越。
第三階段:書籍編輯設計階段
進入21世紀,先是電子書的興起,后來是電子書閱覽器(比如kindle)的入市,再到智能手機等移動端的興起,迅速改變了人們接受信息的習慣,人們越來越傾向于利用碎片化時間接受視屏信息。設計師們對紙質書籍的未來表現出了深深的擔憂,在擔憂之余更是進行了深入的思考和設計實踐。為了更準確地反映書籍的內容,使讀者便于接收信息并樂于閱讀,書籍設計師在整體設計的基礎上更進一步地滲透進書籍的所有過程,提出了編輯設計的概念。此處的編輯設計并不是指書籍中的文字編輯,而是指出版物在選題過程中或選題落實后,設計師和作者、編輯、出版社、印刷廠共同探討設計的表現形式,從視覺設計的角度提出合適的信息結構的過程。導入編輯設計觀念,設計師要了解當下和未來閱讀載體(比如移動媒體)的特征和信息傳達的特征,了解其他傳媒領域知識,提升藝術審美,并從視覺設計的角度主動對書的內容框架和信息結構提出建議和設想。編輯設計是書籍設計理念的重要發展階段,是裝幀設計和整體設計沒有涉及的領域。編輯設計理念對書籍設計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懂得設計的技巧和手段是不夠的,還要學會把握書籍的整體創作維度,在書籍的創作過程中,設計師應和作者、編輯共同將文字信息與視覺創造融二為一,擺脫設計只是為書美化的思想,完成從裝幀設計向信息設計角色的轉換。一個合格的設計師應該像導演,在理解文本信息的同時用藝術的手法進行內容的詮釋。《北京跑酷》是一本介紹北京景點的書,設計師陸智昌將北京風光分成18個區域,組織了香港、汕頭兩地藝術學院的學生,通過將插圖進行解構重組,結合矢量化的圖表,將北京各區域的地域、位置、物象進行邏輯化、清晰化、趣味化的處理,通過視覺語言進行編輯,完全打破了傳統旅游書一直以來圖文并排的編排方法,注入了嶄新的書籍閱讀語言,贏得各層次讀者的普遍歡迎和贊賞。這已不是裝幀設計的概念,書籍設計師在這里和出版人成為共同創作者。編輯設計理念是中國書籍設計傳承與創新應該具有的重要意識,是在書籍整體設計理念的基礎上向前跨出的重要一步。設計師利用編輯設計理念,結合對未來閱讀特征和信息傳遞特點的理解,為受眾創造書籍的閱讀之美。事物總有其兩面性,也正也是因為電子時代的沖擊,我們才看到了今天書籍設計煥發出了更加炫彩的生命力。
結語
麥克盧漢對傳播媒介在人類發展中的地位進行了概括,提出“媒介即信息”⑤的理念,他認為:“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義的訊息,人類有了某種媒介才有可能從事與之相適應的傳播和其他社會活動,真正有意義、有價值的訊息不是傳播的內容,而是所使用的傳播工具,以及它所開創的可能性及帶來的社會變革”。整體來看,我國的現代書籍設計從最初的裝幀概念到整體設計概念,再到編輯設計概念的產生,其外在因素正是媒介變化帶來的結果,電子媒介的興起發展對傳統紙媒的生存帶來的挑戰,這是書籍設計變革的重要因素;從內在因素看,則是設計師們主動適應、主動思考的過程,設計師們的積極求變給今天的書籍設計帶來了嶄新的面貌,也引領了書籍設計的理論發展。從二維的裝幀設計到三維的整體設計再到編輯設計,書籍設計經歷了從平面到空間到多維的過程,設計師也經歷了由美工到介入到全面參與書籍編撰的過程。時至今日,書籍更應該被視為一種具有整體性的產品進行研究開發,書籍設計師則應該對書籍的整體物化空間具備全局觀念和主動參與觀念,作為書籍的總體驗師,介入整個策劃、設計、物質化、商品化的過程,對整個流程進行設計與管控,使書籍內容與形式完美結合,相得益彰,給讀者呈上一盤物質與精神的饕餮大餐。
注釋:
①2012年9月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舉辦的首次大規模的國際藝術家手制書展覽。
②郭恩慈,蘇玨,編.中國現代設計藝術的誕生[M].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8:174.
③錢君匋.書衣集[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
④呂敬人.呂敬人書籍設計教程[M].武漢:湖北美術出版社,2005:60.
⑤(加)麥克盧漢.理解媒介[M].[出版者不詳],1964:7-9.
作者:姜曉慧 單位:工藝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