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挑戰探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在“兩個大局”的新局勢下找尋新發展空間,把握工作重點和難點,創新灌輸方式。在應對大學生的思想困惑和價值沖突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把握分寸、研判形勢,分析學生的靜態行為、動態變化,進而實現精準施策,以期發揮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最優質效。本文分析了新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臨的挑戰,并提出堅持黨的領導、創新灌輸論的作用機制,創新信息化工作方式、增強網絡時代思想政治教育質效等工作路徑,以供參考。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新時代;挑戰;路徑;大學生
增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育高水平人才,循序漸進地提升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水平,是新時代培育高水平人才貫穿始終、息息相關的一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黨百年征程的優良傳統,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前進過程中發揮舉足輕重的作用。
一、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趨勢
在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了解學生的需求,與學生面對面談心都是不可或缺的環節。大學生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容易人云亦云和價值觀尚未穩固的特點,故思想政治教育應該遵循規律,與學生的性格特點和關注點相適應,發揮隱性教育與顯性教育的合力。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透徹精準的學理性分析、蕩滌心靈的真實、鏗鏘有力的真情三者結合,輔之以通俗易懂的語言、幽默風趣的教學風格,是發揮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的載體。因而,思想政治教育的開展要走心、要“走新”,更要發揮“真”力量,以期提高青年學生的整體素質。教育工作者要曉之以理、動之以情,以豐富的實踐材料為載體,挖掘蘊含的深厚價值,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二、融媒體時代與常態化疫情防控下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挑戰
(一)肺炎疫情顛覆了傳統的教育方式,教育方法有待創新
從肺炎疫情爆發、全民居家共同抗疫到現階段的疫情防控常態化,肺炎成為人們生活中無法避免并且極大可能長期共存的因素。在疫情影響下,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新型學習模式興起,思想政治教育線上教學模式的監管機制及教學效果存在諸多問題,仍有部分思政工作者教育方法單一,采取簡單粗暴的“堆填式”灌輸,缺乏灌輸教育的美感和巧妙性,刻板的知識填塞方式直接引起學生的反感。
(二)大學生易受網絡負面信息誘導,思想認知缺乏深度
“泛娛樂化”沖擊青年學生尚未建立完成的價值觀。目前,青年學生受到多元網絡文化的影響,出現了“佛系生活”“內卷”“精致利己主義”等現象。不斷涌現的網絡流行語、各類短視頻、直播等娛樂方式所輸出的價值觀及思想導向良莠不齊,即使是粗制濫造的文化產品也如風之流動,侵襲大眾視野,催化了青年學生的失范行為。然而,頻繁使用網絡接踵而至的是,學生缺乏社會體驗,不能去偽存真地鑒別文化觀點,對人對事漠然置之。人們履霜知冰,應意識到林林總總的錯誤信息在學生的精神世界不斷堆砌,于他們而言,不健全的“網絡人格”在面對時代賦予的使命和重任時萎靡不振。
(三)部分大學生奮斗意識低落,容易產生畏難心理
新時代大學生普遍擁有良好的生活環境,對自我發展有較高追求,但吃苦耐勞的動力匱乏。部分青年學生追求“高品質”的物質享受,傾向于從事輕松的工作,沖淡了拼搏奮斗精神,對“崇尚勞動”這一美德存在認知偏差。同時,部分大學生面對壓力時易滋生浮躁、焦慮和憔悴等心理,對自身奮斗方向尚未明晰,畏難情緒不能及時消解,知行不一的現象層見疊出。
(四)部分大學生學習中華優秀文化的積極性短缺
當前,大學生與網絡同生共長,對中華優秀文化的學習存在疏漏。部分大學生沉溺于淺顯易懂、千變萬化的“快餐文化”,缺乏提升文化素養的意識,缺少優秀文化的積淀。他們對紅色教育元素的認知較淺顯,欠缺學習先進文化的主動性。因此,部分學生將中華優秀文化置之一隅,忽視優秀文化的日積月累,出現缺失人文情懷的現象。同時,高校思政教育中存在未深入滲透優秀傳統文化的問題,亟需探求思政教育與優秀文化的融合路徑。
三、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路徑
全媒體時代下,教育工作者要在思政課中運用以文化人的理念,提高青年學生的信息辨別能力和自制力、端正他們的思想,規范他們的行為,以抵抗網絡帶來的負面影響。高校要引導青少年群體保持思想定力,因勢而謀、順勢而為,為自身的成長和社會主義的建設注入強大正能量。優秀文化可以涵養人的心靈,思想政治教育要善于運用文化的力量,取精用宏,以優秀傳統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和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引領青年學生。
(一)堅持黨的領導,創新灌輸論的作用機制
堅持黨的領導,全面貫徹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形勢下黨的教育方針,打造中國特色思想政治教育體系,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職責。知識與價值理念的灌輸絕不能采取“填鴨”的方式,更不是浮于表面的走過場。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一個發力點在于“真”字,以真理、真情、真心貼近學生是思政工作的立足點。思政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更不能舍本逐末,其灌輸機制要利用客觀規律、審時度勢,在日積月累的育人工作中發揮最大成效。教育者要以繩鋸木斷的毅力面對數字時代帶來的層層挑戰,要研究、豐富灌輸論的作用機制,在持續、精確、靈活的灌輸中提升青年的思想道德修養。既要防止“太過”,又要力免“不及”,切實把握好灌輸的“度”[1],過猶不及的說教只會讓真理的傳輸欲速不達。深度挖掘灌輸藝術的規律,擺脫機械生硬的說教,用高品質、有質感的教育體驗將被動灌輸轉換為學生主動“補鈣”,以張弛有度的詮釋和交流將優秀文化的力量浸入學生心扉。
(二)創新信息化工作方式,增強網絡時代思想政治教育質效
網絡是一把雙刃劍,它帶來的挑戰莫此為甚。與此同時,它也為思想政治教育帶來新的空間。依托思想政治教育,指引學生擺脫網絡的操控,回歸到人與人的社會中,為他們創造更多實踐和勞動的機會。教育工作者應該引導他們樹立青矜之志、履踐致遠的價值觀,培養大道行思、取則行遠的意識,鼓勵他們在人生最美的年華砥礪深耕,用高雅的知識涵養心靈。當前高校學生的文化環境錯綜復雜,和豐富有趣的網絡文化對比,理論知識的教育稍顯乏味。因此,網絡時代下,高校要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質效,必須創新信息化工作方式,厚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式,達到多樣性、廣泛性、多元化標準,在適應“流量時代”客觀環境中尋找教育新形式引領新空間。
(三)培育學生奮斗精神,滿足學生發展期待
百年奮斗,初心彌堅,奮斗是青春最美好的底色。2020年的抗疫阻擊戰,90后已經成長為獨當一面的青年力量,在其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堅持培育學生知行合一,培育學生的勞動精神和奉獻精神。要想思想政治教育獲得高質量發展,就必須與日新月異的社會發展相呼應,滿足受教育主體的成長期望。要因勢而新“定制”思想教育內容,以文化精神浸潤入心,鼓勵他們參與基層實踐,融入校園和社會,提升涅而不緇的定力。多彩繽紛且高雅的校園活動能夠彌補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的局限性,校園活動的多維開展與嚴謹的線下課堂教學相得益彰。高校要根據學生的現狀因材施教,教育方法和教育內容一針見血,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在此基礎上引導青年學生以勞動為榮,以嬌奢為恥,遇到挫折逆流而上,引領學生立鴻鵠之志,厚植家國情懷。
(四)發揮“以文化人”作用,將紅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
“以文化人”是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以文化人”的關鍵是人,方法是“化”,即用優秀文化教化人,這與思想政治教育共通,目的都是提高人的思想道德水平。因此,“以文化人”對思想政治教育目標的實現有畫龍點睛的作用。積極向上的文化能夠賦予人真、善、美的內蘊,涵養人的心靈,砥礪人的品格。高校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從優秀傳統文化中傳承幾千年來積攢的傳統美德,從中國共產黨黨史中領悟砥礪奮進的精神,從改革開放史中繼承敢拼敢闖的勇氣擔當,從社會主義發展史中增強自強不息的理想信念。
四、結語
鑒古知今,學史明智這八字是中華人民不能拋棄的箴言。中華民族的歷史是中國發展不可分割的部分,對現代人創作優秀文化作品具有非凡的意義。思想政治教育要指引學生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引領,傳承中國共產黨的百年奮斗歷史。以紅色文化為底片,推動思想政治教育的高質量運轉,致力于培育青年的愛國志,繼承自律自強的優良品質,彰顯文化育人的成效和魅力。青年學生身負重任,思想政治教育要行遠自邇,豐富育人內容,激發青年學生的斗志,培育其踔厲奮發、踵事增華的毅力。
參考文獻:
[1]王保友,王傳波.對馬克思主義“灌輸”理論的再認識[J].前沿,2013(13):44-46.
作者:薛嵐心 單位:福建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