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社會學視角下的網絡暴力探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網絡暴力”是一種霸凌形式,是網民在網絡中發表傷害性的言論,是社會暴力在網絡上的蔓延。在網絡媒介中,通過霸凌行為掠奪他人的語話權,將一些虛假、不道德、不合法和違背正確思維方式的語詞迫加在某人身上,造成了身心理傷害。網絡暴力是建立在虛擬社會里“群氓文化”的基礎之上,即在意見領袖的引導下,引爆一個話題,便會引來無數盲目追隨者,隨繼而來的是網民非理性的表達言論、肆無忌憚的發泄情緒,致使網上輿論距離事實真相越來越遠。文章從社會學的視角出發,根據社會上近期發生的網絡暴力事件討論其現象、分析其原因,期望為減少和消除網絡暴力提供新的思路和視野。
關鍵詞:網絡暴力;社會學
2015年7月8日下午,演員袁姍姍的TED演講視頻瞬間成為微博熱搜榜第一名。視頻的題目為《在網絡暴力中捍衛自己》,袁姍姍講述了自己從一直被黑的“黑姑娘”到全民追捧的“馬甲線女王”。從被網友指責“滾出娛樂圈”,365天被陌生人罵,但是她選擇最積極的方式迎接罵聲,在網絡中站起來。在演講中她也提到發生在2015年4月,因為網絡霸凌自殺的臺灣女星,暴力言語的危害甚至會傷及人命。當然在明星以外,百姓遭到霸凌的事件也不少見,今年5月,在成都發生的女司機暴力事件也引起了大量曝光。網友先是對打人男司機的譴責,其后當曝光女司機違背交通規則的視頻后,輿論開始倒向女司機,人肉搜索,爆炸性的娛樂攻擊。另一方面也有人開始反思此事中的“網絡暴力”、“駕駛規則與安全”、“個人隱私”等社會問題。一時間,眾聲喧嘩。11日女司機發表了道歉信,并指出在這個事件里,深知網絡暴力、人肉搜索給她及她的家人帶來了傷害,影響著她的生活。所以她也不愿男司機張先生和他的親人也遭遇同樣的境遇,懇求大家能到此為止。有學者把網絡暴力稱為游走在法律和道德之間的病毒,認為雖然不能用顯示社會中的法律來規范管理,但也不能放任。而網絡暴民的存在成為網絡暴力發生的重要因素,對網民的分析也是不可或缺的。
一、網絡暴力形成的原因
從網民角度進行分析,網絡暴力的形成,文章認為有下面幾個原因:
1.網民對網絡社會虛擬性的誤解
與大眾媒介相比,網絡的特點在于自由性和匿名性。網絡給人們提供了一個前所未有的虛擬社會,在這個社會里,人們可以隱藏自己的真實身份,去扮演在現實社會中完全不可能觸碰的角色,并且沒有社會壓力和人際關系等規范條件的束縛,日積月累,人們產生了一個錯覺,那就是在網絡社會中不需要承擔法律責任,可以肆無忌憚的暢所欲言,甚至是不考慮后果的謾罵。大多數的他們是不冷靜的,對事件的本身并無全面的了解,只是因為網絡輿論爆炸迎合了其心理形態。
2.網友的素質參差不齊
依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15年2月的《第35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統計數據,截至到2014年底,我國網民規模已達全國人口近1/2,其中15-35歲年齡段的網民占比最高,達61.5%。從學歷上看,占規模最大的是中等教育程度的群體。從職業構成看,占群體最高的是中學生群體,比例近24%,其次是自由職業者和個體戶,占23%。從網民規模上看,72.5%為城鎮網民,農村網民僅僅占27.5%。[2]由此可見,中國的大多數網民處于心理成熟的過渡階段,對問題不能冷靜的分析,容易隨波逐流;另外生活壓力比較大,對社會的不滿度高;在現實社會中無論在職場還是學校都充斥著不平等的現象,有很多人由于自己利益的得失和力量的微薄,只能息事寧人,所以當網絡上出現社會不公平事件,特別是弱勢群體受到傷害時,就會引起廣大群眾的關注。同時由于網絡社會的匿名性,網友就會站出來發泄自己積累的不滿情緒和偏激焦躁的心態。當這種心態和情緒被其他網友“肯定”和“接受”時,就會導致不真實言論的擴大和傷害。正常作為群體性事件的網絡暴力,它是以道德之虛,施暴力之實。在網絡暴力中大多數是行俠仗義之人,他們擁有典型的人格特征:偏執、極端、輕信、沖動以及易受影響。他們以群體之勢,逐步成為事件的語話強勢,而又缺乏獨立思考精神和網絡道德責任感,網絡暴言成為其宣泄情感的方式,甚至逾越了道德、法律底線,制造社會困擾。
3.網絡空間給網友提供的“安全閥”
網絡空間給廣大網民提供了平等表達自己意見的“新公共領域”,在人們生活中充當“安全閥”。據統計數據而言,喜歡在網絡上發表言論的占44%,網絡世界逐漸成為人們發表言語的自由區。相比而言,青少年更愿意在網絡中發表輿論見解,特別是是15-19歲的青少年,比例占50%;然后是20-35歲的青年群體,占47%。青少年處于思想意識形成期,言論表達的積極性較高,網絡空間給了青少年群體更大的自由表達空間,更容易混淆網絡空間的虛擬與現實、言論的群體極化效應等也會對青少年的社會認知產生一定的影響。
4.網絡社會監察程度低和道德規范的滯后
當今的網絡世界暴露出的更多是監察制度的滯后和道德規范的不健全。對于網絡自身而言,其虛擬性和角色匿名是一把雙刃劍,帶給我們方便、獲得信息的同時,又給予網民過多的自由,以至于隨意的言論暴力,造成私人空間與大眾空間的界限模糊不清。像吉登斯所說:“較多的相互依賴,上至全球化的獨立系統,意味著在作為一個整體而影響到那些系統的不幸事件,在發生時就會有更大的易受傷害性。”但是,如今的網絡監制,法律并沒有準確規定,網絡隱私、言論自由的范圍、網友權利的界定仍然處于待定的狀態。國家的監察力度和引導還有待于提高和加強。同時網友的自律對于網絡交往的系統性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網絡暴力可能使每個人成為下一個受害者,網絡暴力隨時會逾越道德底線,打破社會規范。對于網絡世界中社會關系的維系不僅需要規范、完善,更需要網民的自律,善用語言,使人言可敬。
二、關于網絡暴力的對策
目前在構建和諧社會實現中國夢的大環境下,對于網絡暴力的控制,我認為,政府應該充當監控著、調節者,充分發揮其職能優勢作用,達到一種以預防為主,攜手合作,共同治理網絡暴力的理想狀態。
1.關于政府
首先,擴大網絡監察范圍,創造與網絡信息發展相適應的環境,當非客觀的網絡暴力事件發生時,政府應該做出及時地糾正,即作為陳述事實真相的平臺,也就是公信平臺,還原事實真相,遏制事態的進一步發展。其次網絡中的人肉搜索使網民隱私的安全性受到威脅。因此,對于協調網絡信息的共享性與隱私性的關系、建立安全的網絡監察體系、改善信息技術、提供更好的網絡環境等問題,對網絡監察體系提出了挑戰。
2.關于網民
對于網絡暴力而言,網民在對任何事件進行評論時,缺乏對事實的了解,而在其激烈的言辭和焦躁的態度背后是法律和責任意識的淡薄。因此,對于暴力輿論的始作俑者,要提高其道德責任感和法律意識。網民之所以在網絡上的肆無忌憚主要來源于網絡的匿名性和自由性,從網友評論的成本收益來說,其發表評論的收益包括:一是以個性的言論,追求自身的存在感;二是在打擊他人的過程中獲取道德優越感;三是作為娛樂消遣的需要;四是從網友的追捧和跟從中,享受一種作為意見領袖的優越感和成就感;五是發泄壓力,用暴力言語來平衡從現實生活中感到的不安和挫敗。而其成本除了上網所消耗的事件和費用外,其他成本幾乎為零。收益大于其所付出的成本的結果,也就讓網民樂在其中了。既然網絡的自由不可過多過死的限制,那么就從網絡暴力的始俑者出發,提高公民道德責任感,加強法律意識。從根本上遏制網絡暴力的發生,網絡的產生不是為了制造困擾,而是讓生活更美好。
三、結論
網絡是交織在現實世界中的虛擬生活,與真實的生活也是息息相關。網絡暴力的解決是一個慢長的過程,需要我們的努力,語言不應該成為致命的利器。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素質的提升,在全社會的通力合作下,網絡暴力現象一定會漸失,我們會迎來健康文明的網絡環境的明天。
參考文獻:
[1]李建華.科學哲學.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4.
[2]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發表的第35次《中國互聯網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2014.
[3][英]安東尼.吉登斯.失控的世界:全球化如何重塑我們的生活[M].周紅云,2001.
作者:王恬 單位:黑龍江省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