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教師稱謂泛化社會學思考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教師是從事教書育人的專業人員,現代社會中,教師稱謂的泛化是一個比較嚴重的現象。對這個現象產生的原因進行分析是刻不容緩的事情,本文通過三個社會學方面的理論社會角色理論、交往行為理論以及符號互動理論對教師稱謂泛化的現象進行分析,以此而論,教師稱謂泛化的問題必須引起全社會的關注和思考。
關鍵詞教師稱謂泛化社會學思考
1現今我國教師稱謂泛化的現象
古往今來,教師被認為是“傳道、授業、解惑”者,幾千年的歷史演變中,教師的稱謂發生著各種各樣的變化,教官、教習、教員、教師都曾用來稱謂教育者。古代一些文人志士因為優秀的思想與高尚的人格,對民眾形成一種自然的吸引力,于是便擔負起了古代教師的職能,行使著教化民眾、培養人才以及研究治世之道等職責。但是,作為一個以教書育人為生存方式的專門的職業群體,在中國的歷史上出現得較晚,只有在晚期封建社會“廢科舉,興學校”,建立起近代學制,甚至可以說只有在師范教育開始興辦以后,教師作為一種專門職業才獲得了身份的自明性。如今,“老師”的稱謂已經不再局限于學校中專門從事教書育人工作的教育者,而是變成人與人交往中向他人表示尊敬的代名詞,類似于“同志”“師傅”“先生”之類的稱呼。相較于古代的老師稱呼,如今的老師稱呼的使用有兩大特點,一是突破年齡、學識上的限制,地位決定誰是老師。古往今來,人們常說長者為師而無幼者可為師一說,傳統理念中老師就是頭發花白、帶著眼睛、手握戒尺的形象,隨著科技的發展,時代的改變,教師的稱呼不再是有學識的知識分子的專屬,任何稍微有點地位的、有些影響的人都可以被稱作老師。二是打破了地域的限制,老師不僅存在于學校中,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都有“老師”的稱呼。現代社會發展中,教師稱謂的泛化已經嚴重影響到教師這個職業的專業性,所以應該引起人們的關注。
2稱謂泛化:基于社會學視角的分析
2.1社會角色理論視角下的教師稱謂泛化
角色(role)一詞原指舞臺上演員所扮演的人物。1935年,美國社會學家米德(GeorgeH.Mead)把這個概念引入社會心理學。一般認為,角色是個體因占據一定的社會位置而產生的行為模式,如教師角色、學生角色等。[1]人們存在于這個社會中,每個人都擁有著屬于自己的角色,每個人的社會角色,是與人們的某種社會地位和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權利義務的規范和行為模式。[2]老師的角色和醫生以及律師一樣,都是擁有與他們所從事的工作相匹配的一整套的規范在約束著他們,而且老師也擁有著自己的行為模式,從備課、上課到課后作業的布置、批改以及復習,整個的過程是先計劃再實施的。社會角色理論認為,角色是社會地位的外在表現。社會地位總是要通過角色表現出來的,角色是社會地位的外在的、動態的表現形式,而地位是角色的內在根據。這也正好解釋了為什么很多人會尊稱別人為“老師”而非“醫生”或者“律師”,因為“老師”的稱呼是一個褒義的詞語,自古以來都暗含學識淵博的意思。因此社會角色下的“教師”與“學生”正體現了社會地位的高低。社會交往中,有些人尊稱別人一聲“老師”,并不是因為此人的學問真的相比較自己高出很多,而是社會地位的不同,社會地位相對較低的人稱呼社會地位低的人為“老師”,一是降低自己的身份,將自己暗示成“學生”表示謙虛,二也可以拉近彼此的距離。
2.2交往行為理論視角下的教師稱謂泛化
哈貝馬斯認為,社會行為可以分為交往行為和策略行為兩大類型,二者的區別在于直接目標的不同:交往行為的直接目標是利用語言溝通、尋求交往行為者相互間的理解與共識;策略行為的直接目的是行為者實現自己的某種功利性的目標。不過,這種區別僅僅在直接目的的意義上才是成立的。[3]一般情況下,人們開展言談溝通總是預先就認為自己的話能夠被聽懂、相信和接受,并且開展溝通后又一定會力求自己的愿望能夠實現。所以可溝通性、真實性、真誠性、正當性,既是有效性溝通的預設前提,也是保證溝通有效性的必要條件。自古以來,中國人的交往中,言行舉止都是主張謙遜的,“老師”作為一種尊稱被人們廣泛的使用,這也體現了交往行為理論的兩大交往類型,相識多年的熟人間稱呼對方為“老師”可被看作是一種交往行為,它直接的目標是利用語言溝通、尋求交往行為者相互間的理解與共識。即使不被叫作“老師”,換做其他的一個大家習慣的稱呼也不會太影響他們之間的關系以及他們的相處模式。但是不太熟悉的兩個人相處則是一種策略行為,它的相處直接目的是行為者實現自己的某種功利性的目標,稱呼對方為“老師”,一是能夠拉近兩個人的距離,減少溝通的障礙,二也能夠顯示自己的尊重與謙虛的態度便于溝通。
2.3符號互動理論視角下的教師稱謂泛化
赫伯特•布魯默提出符號互動理論。他認為,社會互動作為最基本的社會行動和社會過程,具有重要的社會學意義。首先構成了人類社會活動的主要部分,因而它是我們認識各種社會現象的基礎。社會生活依賴于社會互動,而互動依賴于各種社會符合等的溝通手段,所以通過對社會互動的研究,我們可以認識微觀社會世界中人們之間的相互關系以及支配人日常各種行為的作用機制。[4]互動有三個前提:第一是人類針對某些事物所采取的行動以事物對他們所具有的意義為基礎。第二是這些事物的意義來源于或者產生于人們之間的社會互動。第三是這些意義可以通過人們對所遇到的事物進行處理的解釋過程得到運用和改變。[5]這三個基本前提中,事物的意義性是核心的問題。人與人的相處,通過一些行為、言語的符號進行一種有意義的相處,“老師”的稱呼在很多人的交往中使用,并不是人們不知道這個詞語所蘊含的意思,而是在他們的心中已經將“老師”一次泛化,不僅僅代表在學校中教授課程以及知識的學者,還有可能代表他們的父母、朋友、他們尊敬的人以及他們崇拜的人。任何對于他們有重要意義的人,在相處過程中都可以尊稱為“老師”,因此在個人的主觀概念中將“老師”的涵義進行擴大。
3教師稱謂泛化的反思與前景展望
社會歷史的更替使得人們對于教師的這個稱呼有了許多自己的理解,但是,教師職業作為一個有著專業行為準則與規范的職業,與其他職業稱呼一樣,應該是專屬于一個群體的,為什么人們在尊稱別人的時候不會使用醫生或者律師呢?這應該值得我們去反思,教師稱謂的泛化折射出了人們對于教師這個職業的不了解,他們認為只要是比自己有地位、有能力的人都可以尊稱為老師,這其實是對受過正規師范教師的教師群體的不尊重,而且不利于教師群體的專業發展。任何人都能稱作教師那么也就是任何人都不是稱職的教師,一個職業應該擁有與其他職業所區別的特點。未來教師的稱謂泛化問題應該引起人們的關注,不能因為地位的高低而錯亂使用教師的稱呼,教師在社會角色的層面應該是屬于傳授知識或者傳授經驗的人。更具體的是受過專門教育和訓練,并在教育(學校)中擔任教育教學工作的人。所以泛化問題應該得到控制,教師的稱謂應該與律師和醫生的稱謂一樣更具有專業性。在人的成長過程中,教師的角色和使命相當重要。而教師就是一種精神喚醒與引導的力量,啟蒙人們走向更有價值的生活方式,指導人們過上一種美好幸福的生活,所以教師的稱謂應該更加具有專屬意義。
參考文獻
[1]顧明遠.教育大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843.
[2]王俊明.近年來國內關于教師角色沖突的研究綜述[J].教師教育研究,2005(5).
[3]劉少杰.國外社會學理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389.
[4][5]邊燕杰,陳皆明.社會學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83.
作者:馮婷 單位:杭州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