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社會實踐中培養智障學生的適應能力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智障學生由于自身的智力和身體殘疾,再加上家長的包辦代替,自理能力和適應社會能力較差。帶學生走出課堂,進入社區,通過社會實踐活動教會他們認識社會、適應社會,培養他們生活適應能力和社會生存能力,學會一些簡單的技能,為智障學生融入社會打下良好的基礎。
關鍵詞:社會實踐;培養;智障學生;社會適應能力
社會適應能力是個體有效地滿足自己所處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需要的能力。提高和發展社會適應性,是智障學生將來直面社會、適應社會、學會生存的需要,也是對智障學生進行教育的最終目標之一。智障學生的特殊性決定了培智學校的首要任務就是:教會他們認識社會、適應社會,培養他們生活適應能力和社會生存能力,以及一些簡單的技能,為智障學生融入社會打下良好的基礎。在教育教學中,我校堅持“幫助每一個學生‘實現自理,融入社會’”的辦學宗旨,開展了以“關注社會生活”“親近自然”“親子活動”“我們的節日”為主題的形式多樣的社會實踐活動。這些實踐活動為智障學生搭建了接觸社會、與人交往的平臺,培養了智障學生社會適應能力,補償了身心缺陷,幫助他們樹立了生活自信,最終使他們走向社會,學會生活,成為自食其力的勞動者。
一、低年級智障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注重培養生活自理能力
低年級智障學生實踐活動主要以培養生活自理能力為主要內容,針對低年級不同學生的生活適應能力,我校成立了“自我生活管理”和“內務整理”兩個實踐活動小組。對于低年級重度智障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我們主要采取耐心幫扶的方法。因為這些學生由于自身缺陷,在用力的恰當、動作的準確、工具的使用等方面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對于低年級中度智障學生,我們主要采取扶放結合的方法。在教學中邊扶邊放,先扶后放。例如:做衛生,首先讓能力強的學生先做,老師教他做什么,怎么做,之后教師監督,做得不好或者沒擦到的地方教師指出來,持續兩三天后,學生就做得很好了,同時,讓其他的學生注意觀察、學習怎么做,每個同學都做好做衛生的準備。讓能力差的學生做的時候,做過的學生適當指導、幫助。輪流一周之后,每個學生的勞動能力均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學生在勞動中也收獲了成功的快樂。在實踐過程中,我們不但注重學生的實際操作,而且還讓學生把做的過程說出來,達到二者的有機統一。再如系鞋帶,我們先組織低年級的學生觀看高年級學生系鞋帶的過程,引導學生說說高年級的哥哥姐姐系鞋帶時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做什么。然后教師再示范一遍整個過程,最后帶領學生分步練習,先將鞋帶穿在鞋頭上的兩個眼里,再交叉穿鞋帶。在此過程中學生能做的教師絕不包辦,并對做得好的學生及時鼓勵,最后打結時教師再多作指導幫助。這樣反復練習,直到全部放手。對于低年級輕度智障學生,我們主要是積極引導他們獨立完成任務。以穿衣服為例,先引導學生分別完成穿內衣、穿上衣、穿褲子、穿鞋襪的練習,再進行整體操作,重點讓學生知道穿衣服的順序和技巧。這樣大量反復練習,直到學生能夠獨立、熟練完成穿衣服這項任務。通過這樣有針對性的實踐教學,智障學生真正地掌握了勞動技能,提高了素質,增強了自信心,為將來能適應社會、成為自食其力的勞動者打下了基礎。
二、中年級智障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注重與培養基本勞動能力相結合
勞動能力是一切生活的基礎,也是人們生存的基本保證。智障學生由于大腦的殘疾,使支配感覺器官、運動器官的傳導神經受阻,導致他們反應遲鈍,各種動作不準確、不協調、不到位。他們的勞動能力明顯低于相應的生理年齡。為此,我校在中年級智障學生中開展了以培養基本勞動能力為主的“清潔校園”和“爭當保潔員”兩項活動。我校中年級智障學生,殘疾等級為智力二、三級,他們中除了智障外,還有相當一部分自閉癥學生。這些學生家長的學歷層次不高,大多數是來自農村、從事低收入工作的體力勞動者,生活大部分都比較困難,根本不懂用什么方法來教育和培養子女,很多都是包辦代替,很少注重孩子生活習慣和基本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導致這些學生不但行為習慣很差,勞動技能偏差也很大?;谶@些學生的特點,我們在教育教學中針對每個學生的實際情況,遵循“跳一跳就能摘到蘋果”的原則,為每名學生量身訂制了具體的訓練目標。如在勞動課上,由教師強化技能指導,從洗手洗臉到洗餐具,從脫衣穿衣到擦桌子、掃地都手把手地教,反反復復地練。常常是教師示范后,學生先動手練一練,然后一起操作,再個別指導,最后是一個一個過關。通過一年的實踐,80%左右學生的勞動技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在實際的生活中也得到了運用。如學生看見地上臟了能主動用笤帚掃,桌上臟了能主動去擦。勞動意識增強了,勞動技能提升了。作為特殊教育工作者,就應該多創設環境,多提供平臺,提高智障學生勞動能力,使他們懂得珍惜勞動成果。因為這是關系到他們今后回歸社會,能夠在社會上生存的關鍵所在。
三、高年級智障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注重職業技能的培養
我校堅持幫助每個學生“學會自理,融入社會”的辦學宗旨,在高年級學生中開展簡單的職業技能教育,為學生提供多種職業教育平臺,教育內容盡量緊跟社會需求,為他們將來能夠融入社會、自食其力打好基礎。我校開展了“校園餐飲”“迎賓禮儀”“去超市購物”等社會實踐活動。有專業老師負責,根據每個學生的身心特點及勞動能力,每項活動都有相應的訓練方案和訓練時間及具體要求。通過一年的實踐,“校園餐飲”和“迎賓禮儀”兩個實踐小組已經能夠進行簡單的接待任務。同時,還組織學生到超市購物,到社區參加實踐活動,到實地練習乘坐公交車等培訓,這些訓練不僅培養了智障學生的職業技能,還培養了他們的社會適應能力。社會適應能力的培養,對于正常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社會交往中便會逐步習得,而對于智力低下的孩子,往往需要家長和教師利用實踐活動刻意地專門對他們進行訓練。我校通過分學段分內容的實踐活動,不但培養了智障學生的生活自理能力,鍛煉了勞動能力,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使每個學生的能力得到了提升,而且為他們今后適應社會打好了基礎,同時還培養了學生勇于面對生活、面對挫折的良好心理品質。
參考文獻:
[1]薛長爽.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培養智障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J].天津教育,2014(17):105.
[2]李紅.智力障礙學生社會適應能力培養途徑研究[D].蘇州大學,2016.
作者:李君蘭 單位:甘肅省張掖市特殊教育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