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淺談醫學生暑期社會實踐活動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醫學生肩負“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神圣使命,暑期社會實踐是其傳播大衛生、大健康理念,倡導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培養鍛煉實踐技能的重要途徑。當前醫學生暑期社會實踐存在活動參與度低、未有效結合專業特色、缺乏專業指導、團隊效能低下、活動持續性不夠等問題。基于南通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江海健康公益傳播社”暑期社會實踐活動情況進行探討,通過統一思想認識、緊密結合專業、加強專業指導、增強團隊效能、建立長效機制,提升醫學生暑期社會實踐活動效果。
關鍵詞:醫學生;暑期社會實踐;健康
中國暑期社會實踐是大學生形成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重要途徑,對于醫學生來說更是其進入工作崗位前重要的一課,這一課堂開展情況直接影響到實踐育人功能的發揮。結合南通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暑期社會實踐特色活動開展情況,提出有針對性的改進措施,以幫助學生與實踐地區實現雙向受益。
一、南通大學“江海健康公益傳播社”暑期社會實踐概況
1.項目背景
為深入學習貫徹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精神,積極投身健康中國、精準扶貧、鄉村振興戰略,南通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江海健康公益傳播社”師生多次深入農村地區開展健康宣傳活動。通過開展社區聯合義診、健康知識宣傳、交流座談、走訪調研、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團輔、留守兒童性安全教育、洪災疫情應急演練、居民健康素養調研、救護技能培訓、走訪全國優秀鄉村醫生等十余項活動,在當地傳播健康養身知識,倡導健康生活方式。
2.團隊簡介
南通大學“江海健康公益傳播社”成立于2019年初,依托南通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專業師生力量,以“健康傳播、服務社會”為宗旨,以《健康中國2030規劃》為指導,以專業知識與實踐技能為基礎,以新媒體傳播為路徑。社團成立后,即收到社會需求,學院與南通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共建“江海新媒體工作室”,不斷創新媒體內容,傳播健康知識,并通過南通市疾控中心傳播平臺輻射全南通。在傳播平臺建設的基礎上,團隊成員深入農村地區,發揮醫學生專業優勢,在當地開展暑期社會實踐活動。
3.實踐意義
社會實踐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環節,對于促進大學生了解社會、了解國情、增長才干、奉獻社會,鍛煉毅力、培養品格,增強社會責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過暑期社會實踐,醫學生提前進入工作氛圍,深入了解農村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現狀,有利于培養其家國情懷,增強社會責任感。艱苦的實踐環境更能激發廣大醫學生吃苦耐勞、迎難而上的精神品質,幫助他們在實踐中磨練意志,塑造人格。同時,醫學專業的特殊性要求學生不僅能夠學好課本知識,更要加強理論知識向實踐技能的轉化,用知識解決現實問題。而暑期社會實踐正好為學生應用知識解決問題、提高實踐能力創造條件[1]。
二、醫學生暑期社會實踐活動現狀分析
1.多方認知偏差,活動參與度低
學校層面,由于宣傳工作不到位、資金分配不合理、考評機制存在偏差等問題,很大程度上打擊了師生參與暑期社會實踐的熱情;醫學生自身由于繁重的學業,即使在假期也會將大量時間投入自主學習或者做科研,對各項社會實踐活動內容不了解,實踐意義不認同,缺乏參與暑期社會實踐的積極主動性;許多活動實踐地對實踐團隊預期低,認為活動開展對當地起不到真正幫助,對活動避之不及。在多方認識產生偏差的情況下,學生參與暑期社會實踐的熱情和信心被嚴重削弱,活動的數量和質量得不到提高。
2.實踐形式單一,專業結合不緊
由于當前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基地數量少、活動開展規模有限、活動持續性差,難以為繼,許多高校實踐形式和內容較為單一,主要集中于社會調查、理論宣傳、鄉村支教等方面。醫學生實踐內容多數與自身專業脫節,為其他學院其他專業學生都能做的通識性活動,弱化了專業素養,未能實現理論知識向專業技能的轉化,實踐內容的高度、深度難以進一步拓展。
3.缺乏專業指導,活動深度不夠
當前,許多社會實踐團隊僅有思政工作者作為指導教師,沒有專業指導教師。思政工作者確實能對活動開展的環節、流程、實踐地對接等方面作出指導。然而,在活動開展的專業性上有心無力。醫學生社會實踐為了確保實踐內容的科學性、規范性、安全性,更需要專業教師的指導。
4.隊員分工模糊,團隊效能降低
目前,暑期社會實踐團隊在人員數量,人員分工上未考慮周全。有的團隊人數較少,導致團隊缺乏觀點碰撞失去活力,活動設計內容陳舊,不能與時俱進;有的團隊人數過多,容易導致“社會惰化”現象。當團隊成員沒有明確分工或者分工不合理時,個人活動積極性受到打擊,團隊效率下降。醫學生社會實踐由于專業性要求,更需要在人員數量和人員分工上合理安排。
5.活動偏重形式,成果難以鞏固
醫學生暑期社會實踐面臨的一個主要問題是實踐活動的持續性不夠。許多院校根據政策要求辦活動,當年組隊當年宣傳當年結束,實踐經驗與啟示未得到總結與傳承,實踐成果與特色未得到鞏固與凝練[2]。對實踐隊員來說,實踐活動流于形式,活動感觸不深,未能將服務意識、奉獻精神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發揮社會實踐的德育功能。對于實踐地來說,短期的健康幫扶,活動效果僅停留于當下,未形成幫扶長效機制。對實踐活動組織者來說,沒有形成真正有影響力、系統性的品牌活動,無法拓寬活動的深度與廣度,難以挖掘活動亮點與典型示范,進而在學生中形成感召。
三、醫學生暑期社會實踐活動效果提升路徑
1.統一思想,做好前期保障性準備
要切實增強醫學生暑期社會實踐的活動效果必須統一思想,凝聚共識。學院注重宣傳引導工作,通過開展暑期社會實踐動員大會、社會實踐先進事跡分享會、優秀個人、優秀團隊表彰會,提高全院師生對社會實踐價值意義的認同感。同時,通過校企合作積極爭取校外企業對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活動的經費支持[3]。學院與南通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合作,獲取暑期社會實踐專項資金,合理安排經費預算,做好實踐團隊物資保障。同時優化考評方式,將結果考評與過程考評相結合,多方面評估實踐成效,做到考評管理的公平公正;學生在正確認知暑期社會實踐價值意義的基礎上,根據不同實踐內容,結合專業及興趣,有針對性地報名,確保實踐團隊組建的穩定性與專業性;團隊活動指導教師提前對接實踐地,尋求當地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衛生健康委員會、醫院等單位協助,了解當地在衛生健康方面的基本情況和實際期望,設計適合實踐地的活動開展方案,避免盲目性、無效性、重復性,提高活動質量。
2.緊密結合專業,實踐催化育人
學院在緊密結合專業知識以及社會需求的基礎上開展系列活動:主要通過政策宣傳、調研獻策、社區義診、特殊關愛、健康知識宣傳、救護技能培訓等方式進行,拓寬活動形式,豐富活動內容。同時精準定位當地需求,通過訪問政府網站、咨詢當地疾控中心、實地調研等方式,了解實踐地常見疾病、不健康的飲食習慣等。在健康知識宣傳、救護技能培訓等環節,針對當地職業病、地方病進行科普,讓健康知識、行為和技能成為村民普遍具備的素質和能力。通過專業與實踐相結合,一方面提升隊員自身的知識與技能,另一方面激發隊員內在的創新意識與創造潛能,變服務型實踐為研究型實踐,在實踐中產出科研成果[4]。
3.實行“雙導師”制,提升活動質量
南通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江海健康公益傳播社”配備包括活動指導教師和專業指導教師在內的雙導師,分別負責實踐活動的組織保障及專業知識指導。指導教師明確目標,合理分工,對活動進行全程、全方位跟蹤指導,包括活動前期項目書的撰寫、實踐內容的確定、實踐技能的培訓;活動開展中現場氛圍的把控、活動問題的糾偏;活動后期經驗分享、材料總結、活動凝練等。同時,為確保指導的專業性,對指導教師進行選拔、培訓、考核也尤為重要。通過指導教師傳幫帶,由經驗豐富的教師帶年輕教師,在全校形成一支覆蓋各學院的暑期社會實踐導師團。定期對指導教師進行考核,考核結果與績效掛鉤,促進指導質量提升。
4.打造高效團隊,增強團隊效能
團隊成員形成梯隊,由不同年級、不同性別、不同性格特點的成員組成。既有善于交際、善于協調的團隊領導者,能夠很好地凝聚團隊,落實分工,解決矛盾沖突;也要有心思縝密、行動力強的活動執行者,他們對工作要求較高,注重細節和效率,能高質量完成任務;還要有思維活躍、創新性強的團隊“智多星”,他們善于思考,敢于表達,能夠調動整個團隊氛圍,為團隊發展建言獻策。在團隊成員落實基礎上,采用活動項目負責制,結合學生專業特長及個人特質進行分組,主要分為理論宣講組、技能演練組、新聞傳播組、材料歸檔組等;做到理論宣講條理清晰、通俗易懂,技能演練表達流暢、易于操作,問卷調查設計嚴密、易于分析,活動宣傳及時有效、擴大影響。充分發揮每位隊員自身優勢,實現團隊功能整體優化。
5.打造品牌活動,建立長效機制
實踐活動結束后,團隊成員及時做好實踐資料和成果整理工作,包括實踐日志、實踐總結、訪談記錄、調研數據、圖片視頻資料等,做好新聞報送和網絡宣傳工作。此外,對實踐內容進行糾偏,包括活動內容是否精準定位當地需求,受眾是否有效掌握健康知識、實踐技能等,在此基礎上進行成果凝練,重點打造品牌活動。良好的實踐效果并非一日之功,必須建立長效機制。學院與實踐地共建南通大學大學生社會實踐基地,定期開展相關活動,如:團隊成員與留守兒童一對一結對幫扶,通過QQ、微信、電話等形式對兒童進行學業指導、心靈關懷、情感陪伴,真正走進留守兒童心靈深處,幫助他們打開心扉,建立自信。四、結語暑期社會實踐活動對于大學生成長具有重要作用,學校、學生、教師、社會等應共同發力,使醫學生暑期社會實踐能夠更好地適應學生成長訴求、社會進步需求和時展要求,引導廣大醫學生在服務社會中增強實踐技能,培養家國情懷,成為有靈魂、有溫度的卓越醫學創新人才。
參考文獻:
[1]田子蕊.新媒體時代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研究[J].哈爾濱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8(5):26-28.
[2]張麗娜.高等醫科院校學生黨員“三下鄉”暑期社會實踐研究——以南方醫科大學中醫藥學院為例[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8(6):111-113.
[3]馮英華,王保志,韋煒.理工科專業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現狀與對策[J].常州工學院學報,2018(4):84-88.
[4]張鐵成,包慧君.“三全育人”理念對高職院校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的指導與啟示[J].武漢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8(5):81-84.
作者:陳碧君 單位:南通大學公共衛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