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經濟關系論文:金融與實體經濟關聯思考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本文作者:邱兆祥、安世友 單位: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金融學院
研究金融與實體經濟關系的演變趨勢可以看出,金融與實體經濟之間存在著相互不協調的情形,這種不協調導致了金融與實體經濟的分離。[4]金融與實體經濟的分離可以概括為兩種模式:一種是金融業過度發達而逐步脫離于實體經濟所導致的分離,稱之為金融過度分離。導致這種分離的內在矛盾有三個方面:其一,金融體系發展速度越快,其自身所要求的交易方式就越靈活、周期就越短,風險也就越高,而這些都是實體經濟所不具備的,甚至可以說實體經濟中大部分交易特點是與這些相反的;其二,金融的本質是逐利,過于發達的金融業可以將力量延伸至經濟領域的每一個角落,并選擇回報率高者合作,而實體經濟的發展隨著市場的出清、技術的成熟表現為邊際報酬遞減,因而與金融逐利的本質要求相悖;其三,金融過分發達,所經營的產品就充滿了更多的風險和不確定性,風險越高收益越高,而實體經濟發展較為平穩,正常狀況下沒有明顯的波動性,這也與金融的本質要求相矛盾。另一種分離模式是金融業十分落后以至于無力服務于實體經濟而引起的分離,這種分離便稱之為金融抑制分離。導致這種分離的主要矛盾可以簡要地概括為,實體經濟發展而產生的高漲的金融服務需求與金融業服務功能缺失之間的矛盾,主要表現為金融市場上的資本存量規模龐大,但由于金融業受體制性障礙的束縛發展十分落后,金融產品和金融工具的單一,致使資本流量短缺,或者說過大現金流缺口阻礙了實體經濟的發展。
金融在實體經濟中的地位與作用
金融與實體經濟的關系是金融與經濟關系的一個分支,與其相對應的是金融與虛擬經濟的關系。這里首先需要明確的問題是對金融的發展起到基礎性作用的是哪一種關系,以及金融應重點服務于哪一種經濟模式。金融與虛擬經濟往往容易被混為一談,但實質上虛擬經濟是金融的屬概念(也稱上位概念),其外延更為廣泛,不僅包含金融,還包括房地產業、博彩業、收藏業等。[5]但不可否認的是,虛擬經濟是在金融的輔助下發展起來的,二者之間的關系十分緊密。虛擬經濟有其自身存在的合理性,但虛擬經濟中有很多不穩定的因素,其與金融的關系一旦過度發展,便極有可能會引燃金融系統內部的不穩定性和高風險性。因此,虛擬經濟不能作為金融存在的基礎,金融也不應為其配置過多的資源。圖1反映了虛擬經濟是在金融的助推下發展起來的,金融過度服務于虛擬經濟便陷入了一種惡性的自我循環,最終走向通往危機的不歸路。[6]因此,金融只有依托實體經濟,并推動實體經濟走向“生產→積累→擴大再生產”的良性循環(如圖1所示),才能實現自身的安全發展。由此可見,協調和發展金融與實體經濟之間的關系才是正確的戰略選擇,二者的相互作用關系應定位在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實體經濟是金融存在的基礎。金融是實體經濟發展的產物,拋開實體經濟來單獨強調金融的發展,便會造成金融資本泛濫,導致資源配置的扭曲。金融脫離了實體經濟,金融資本便會流向投機市場,擾亂商品市場秩序,甚至發生危機,這樣也就失去其存在的意義。從圖1中可以看出,金融資本大量流入虛擬經濟會引發各種危機,這些危機又會反向地破壞金融系統安全。實體經濟之所以被稱為金融存在的基礎,是由其自身的屬性和其在金融發展過程中所發揮的作用決定的。實體經濟具有較高的穩定性,其市場內交易的是實實在在的商品,看得見,摸得著,具有較強的可控性,因此風險也就相對較小。虛擬經濟包含著很多不確定性,而實體經濟則為金融系統注入了更多的確定性因素。實體經濟在金融發展中的基礎作用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首先,實體經濟是金融產生的搖籃,沒有實體經濟就沒有金融,金融是順應實體經濟發展的需要而產生的。其次,實體經濟為金融的發展提供了充分的物質基礎。沒有實體經濟的積累,金融便沒有可以支配的資本,資金來源受限,金融也就不可能發展壯大。[7]再次,實體經濟為金融提供了穩定的收益率。實體經濟穩定的收益率是金融經營風險的基礎,如果沒有這部分穩定收益作保障,而盲目地進行虛擬戰略擴張,便會產生沒有根基的空中樓閣,吹大風險的泡沫直至其破滅。因此,實體經濟也可以說是金融穩定之錨。
第二,金融是推動實體經濟發展的主要工具。金融對實體經濟發展的積極推動作用,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為實體經濟提供了一個有效的支付中介;另一方面是幫助實體經濟實現資本的原始積累,高效地將這些積蓄轉化為擴大生產的再投資,并承擔整個過程的風險分散與穩定增長的責任。[8]隨著金融的發展,金融對于實體經濟的作用正朝著新的多元化的方向發展,如實體經濟的兼并與收購、信息披露、信用體制建設、財務管理等活動都是在金融的輔助下完成的,金融對于實體經濟的作用越來越廣泛。[9]鑒于金融具有促進實體經濟發展的各種積極作用,可以將其稱為服務于實體經濟的工具。當實體經濟需要變革和創新的時候,金融可以通過各項功能來發揮其促進實體經濟增長的作用,金融的工具屬性也在這一過程中得到體現。圖1也描述了金融對于實體經濟的積極作用,在金融的支持下實體經濟可以實現擴大再生產的目標,但這一目標會因虛擬經濟過多地吸收金融資本而受到影響。
我國現階段金融與實體經濟關系失調的表現
通過研究我國金融與實體經濟關系存在的各種失調表現,可以為尋找協調金融與實體經濟關系的對策提供方向。我國金融系統發展失衡、二元化問題由來已久(圖2與表1的數據均顯示我國金融系統正面臨著嚴重的失衡問題,而圖3的數據進一步反映出,近些年來,擁有我國大部分金融資產的銀行業的區域發展失衡問題并沒有得到解決),與此同時,無論是金融發達區域,還是金融落后區域均存在金融與實體經濟脫節的現象。在金融資本充足的經濟活躍地區,由于金融本身的逐利性,加之虛擬經濟較實體經濟相比有著更高的回報率和更快的流通率,使資本大規模地從實體經濟市場流入虛擬經濟市場,導致了社會資本錯配。例如,從屬于虛擬經濟的房地產業在近些年發展勢頭迅猛,由于其超高的利潤率,金融體系的資本瘋狂流入房地產業,并大量地占據了實體經濟的生產資金。大量經營實業的企業尤其是民營企業因銀行信貸資金稀缺,被迫轉向融資成本高且風險大的民間借貸(也就是俗稱的高利貸),實業發展受制于融資瓶頸而難以為繼。此外,由于實業生產的回報率低,資本充足的企業也不愿將資金繼續投入生產,而是投資于虛擬經濟尤其是房地產業,謀取短期暴利。
我國資金大量地流入非生產領域是金融與實體經濟分離的主要表現,正是這種分離引發了嚴重的產業空心化問題。在資本稀缺且經濟落后地區,金融系統面臨著銀行存貸倒掛現象,整體金融發展水平十分落后。經濟落后地區的金融資本由于利用效率低,致使多余的資金被金融機構總部抽離,這一行為也使這些地區的實體經濟長期地面對較大的資本缺口。經濟落后地區的資金被調配到經濟發達地區的過程中,金融系統實現了內部的資源優化配置,卻導致了外部配置的失衡,這樣便使經濟落后地區陷入了金融資源匱乏的惡性循環之中。經濟落后地區的實體經濟需要金融資本促進發展,而薄弱的金融體系、稀缺的金融資本和落后的金融服務不能滿足這一需求。此外,欠發達地區的金融資本抽逃和金融抑制不僅限制了金融的發展,也是這些地區勞動力轉移的誘因。資本與勞務保持適當比例才能合理生產,資本的轉移會帶動勞務的轉移,兩種主要生產要素的匱乏使實體經濟生產陷入資源瓶頸,這也將使這些地區陷入長期的落后狀態。綜上所述,當前我國同時存在金融過度分離與金融抑制分離已成不爭的事實,這種金融市場結構不僅難以適應實體經濟發展的需求,還變相地惡化了我國二元經濟結構問題,也難以適應現代化市場經濟建設的要求。
協調我國金融與實體經濟關系的路徑選擇
處理好金融與實體經濟關系的目標是使金融與實體經濟相互融合,二者之間任何形式的分離都會破壞經濟的正常發展。實現這一目標應全力推行經濟體制金融體制改革,以協調金融與實體經濟之間的關系,并且在這一過程中要重視化解主要矛盾,以保持二者的關系長期協調穩定。筆者認為,當前協調我國金融與實體經濟關系的改革路徑應該按著“實體經濟→金融結構調整→金融自由化→資本市場發展→虛擬經濟”的步驟進行,理由如下:金融改革不能脫離實體經濟,因此實體經濟的改革和自我完善應先行,這樣才能發揮金融的工具作用;金融結構的調整應先于金融自由化,我國金融市場結構的集中度很高,沒有打破壟斷而直接開放市場將會適得其反,金融壟斷集團可能會組成卡特爾聯盟,向市場征收更多的壟斷租金,如利率市場化后大銀行可以聯合起來提高信貸價格,導致存貸利差未縮小反而擴大;金融自由化是資本市場發展的前提,金融市場的各種要素價格市場化后,資本市場才能實現自由定價,實現多層次發展;實體經濟與金融的關系得到鞏固之后才能發展虛擬經濟,否則便會重蹈國際金融危機的覆轍。改革路徑上的各種因素既是解決金融與實體經濟分離問題的關鍵,也是導致這一問題產生的誘因,認識到這一問題有助于明確改革中各環節的具體作用。除了順序正確合理之外,改革路徑中的各個環節之間也不應該是孤立的、分離的,而應該是相互聯系的、協同的,以增強抵御虛擬經濟風險的能力,保證發展過程中經濟金融系統的安全,沿著這樣一條脈絡推行改革,就會解決我國金融與實體經濟分離問題,實現二者之間的融合。筆者認為,要協調好我國金融與實體經濟的關系,應著重抓好以下工作:
第一,調動實體經濟內部的積極因素,促進金融的發展。實體經濟由于創新乏力、粗放經營、管理落后等問題而表現為收益率低下和增長動力不足,這些問題也是其與金融產生兩種分離的主要原因之一。協調好金融與實體經濟的關系需要發揮實體經濟主動性,實現其自身的可持續發展,而后再以實體經濟的需求為導向引領金融的發展,使金融與實體經濟的分離問題得到解決。實體經濟內部影響金融發展的因素有很多。例如:實體經濟的增長加速了資本的原始積累,這些資本流入了金融系統,大大地擴張了金融業的規模;實體經濟市場化推動了金融的自由化,實體經濟實現市場化才能派生出多樣化的金融需求,才會強烈地要求市場化的金融服務,以此來推動金融自由化的實現;民營實體經濟可以激勵金融業務朝多樣化方向發展,民營實體經濟是市場中最活躍的因素,但其自身信用等級較低,因此適合他們的金融產品往往也是靈活多變,且金融技術含量較高,這些均有利于實現金融服務多樣化。總之,實體經濟內部也要改革,目的是要發揮好實體經濟中易于金融發展的積極因素,促進當前我國粗放式金融增長方式的轉變,提高金融發展的質量和效率,最終實現與金融體系相融合的目標。
第二,優化金融市場結構,解決各種內部失衡問題。結構與發展是密不可分的,金融結構的失衡會阻礙實體經濟發展,也是導致我國金融與實體經濟兩種分離模式并存的主要因素。我國金融結構的失衡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資產結構失衡。國有金融機構的資產規模過大,而區域性金融機構、地方性金融機構和民營金融機構的資產規模過小,金融過于集中不利于效率的提升,使金融難以適應實體經濟的發展。二是區域結構失衡。經濟發達地區金融業市場十分繁榮,而落后地區經濟金融化的進程緩慢,金融抑制現象時有發生。三是金融中介與金融市場發展失衡。我國屬于銀行導向型的金融,因而金融中介的發展要快于金融市場,二者發展的不平衡嚴重地收窄了實體經濟的融資渠道。四是金融業務結構失衡。金融業服務大面積傾向虛擬經濟以及大企業和大項目,中、小、微型企業的金融服務問題遲遲得不到解決,以致實業經濟發展緩慢。五是金融工具與金融機構失衡。我國金融機構的數量和種類已經趨于完善,資產也已經形成了相當的規模,但可以運用的金融工具相對較少,表現為品種單一和創新乏力。總之,落后的二元金融模式難以實現金融與實體經濟的融合,解決問題的關鍵在于優化各種金融結構,以結構的優化來解決金融與實體經濟的分離問題。實現金融結構優化,不能僅依靠宏觀調控,更需要跟進一系列的配套改革措施。
第三,加速推進金融自由化改革。與金融自由化相對應的是金融抑制,即存在各種管制限制了金融功能的發揮,金融發展的落后產生了金融與實體經濟的第二種分離模式。金融自由化改革可以消除金融抑制,金融抑制是由金融體制內的各種限制和約束而導致的,如利率浮動限制、金融市場準入限制、金融機構業務限制等。[10]諸多的限制因素束縛了金融的發展,并產生了金融同質化現象(如限制利率浮動則不利于存貸業務的產品的創新,使銀行只能普遍通過擴大規模的外延式增長吸儲放貸),使其無法服務于各式各樣的實體經濟發展要求,這一現狀亟須通過金融自由化改革來扭轉。金融自由化會對實體經濟發展產生積極的影響,可以從整個資金供求渠道改善實體經濟融資效率。首先,金融自由化使利率水平提高,進而加大儲蓄規模;其次,金融自由化可以推動直接融資發展,有助于提高儲蓄向投資的轉化效率;再次,金融自由化消除了政府對于金融市場的干預,提高了資本配置效率;最后,在監管體系完善的前提下,金融自由化可以通過影響投資來提高實體經濟的服務效率。此外,金融自由化還可以打造差異化、多層次的金融市場,配合解決目前存在的金融市場結構失衡問題。總之,金融自由化改革可以釋放金融發展能量,消除第二類金融與實體經濟的分離問題。
第四,重視資本市場的改革與發展。金融與實體經濟之間的關系可以分開來看,一部分是間接金融與實體經濟的關系,另一部分是直接金融與實體經濟的關系。間接金融所指的是金融中介,而直接金融就是資本市場。金融系統缺乏對實體經濟的能動作用是導致兩種類型的金融與實體經濟分離的主要因素之一,強調金融對于實體經濟的能動作用,所指的就是直接金融的功能,因為間接金融與實體經濟所形成的只是簡單的債權債務關系,并不能像直接金融一樣在決策、技術、文化等方面產生實質性的影響,我國的金融體系屬于銀行導向型,缺乏對于實體經濟的能動性。因此,資本市場的發展可以提高金融系統的能動性,解決第一類金融與實體經濟分離問題,具體的能動作用包括以下幾點:一是有助于解決實體經濟內部信息不對稱問題,及時披露企業的業務信息、財務信息、管理信息等,規范實體經濟的經營和管理;二是資本市場融通的資金大多屬于長期資金,宜于實體經濟遠離投機而做長遠規劃,這樣才有利于技術進步和創新的發展;三是資本市場改革對于法律和信用制度的要求很高,這些制度的完善可以優化實體經濟發展的軟環境;四是資本市場的發展不僅可以拓寬實體經濟的融資渠道,也能夠降低融資成本;五是實體經濟走向國際市場,需要國內強大的資本市場做支撐。
第五,解決虛擬經濟的內部問題,發揮其在金融與實體經濟之間的積極作用。虛擬經濟的過度發展截留了實體經濟的資金來源,是第一類金融與實體經濟分離問題產生的根本原因。虛擬經濟是一把雙刃劍,只要駕馭得當,對經濟的發展同樣貢獻卓著。許多發達國家依靠發展虛擬經濟而走向強國之路就是最好的例證,但我國的虛擬經濟發展存在著失衡問題,主要表現在房地產業領先于其他虛擬行業而獨占鰲頭。房地產業價格在投資者信念的支撐下始終居高不下,加之龐大的市場規模,使其吸取了大量的金融資本,金融對于房地產業過度發展的推波助瀾變相地綁架了我國的實體經濟。欲扭轉這一不利局面,需要我們解決虛擬經濟的內部失衡問題,因此應限制房地產業的過度發展,鼓勵虛擬經濟中可以支撐金融與實體經濟的積極因素發展。例如,虛擬經濟中的金融衍生品是金融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積極的作用在于可以化解金融與實體經濟合作中的風險,甚至可以增加收益。而且,金融衍生品還可以在實體經濟自身受到外部價格沖擊的時候實現套期保值,沒有強大的衍生品市場在實體交易背后對沖風險,我國實體經濟就缺乏抵抗風險能力,尤其是在國際市場上往往會受制于金融市場發達國家。由此可知,解決虛擬經濟內部發展失衡問題并合理利用其內部的積極因素可以解決第一類金融與實體經濟分離問題,有益于金融與實體經濟關系的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