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明清時期室內設計思想研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中國建筑文化源遠流長,并有著豐富深厚的哲理與底蘊,中國人深層的世界觀、自然觀等民族意識也不可避免地通過建筑環境的塑造反映出來,如重情知禮、以人為本,創作思維上崇尚“天人合一”的精神,注重建筑與環境的交融,崇尚自然美和人性文化所演繹的悟性共鳴美學原則,主張從視覺、聽覺、觸覺、嗅覺等多角度去豐富空間,對人在建筑環境中的感受重于實體結構的物質表現等,使傳統建筑獲得更高層次的境界內涵。
一、天人合一的自然觀
“天人合一”思想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產生活方式,使得中國人將自己與天地萬物緊密聯系,主張人與自然的親和關系,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這對中國人的思維方式、行為方式和生活方式影響深遠。《考工記》曾提出“審曲面勢,以飭五材,以辨民器”,“天有時,地有氣,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為良”。即人應該在尊重客觀自然的基礎上能動地利用自然,不尚窮工極巧的矯飾和工麗,追求自然簡雅的審美情調。這種深層的文化心理結構不可避免要映射到建筑空間的設計創作中。可大致歸納為三個方面:
1、順應自然
我國古代在營造城池、園林、建筑過程中,非常重視順天地氣候、地理等“天性”,以期同自然和諧相處,盛行兩千多年的風水術即包含了對自然界普遍規律的認識及適應,明清時期堪輿方面提出的理論和觀點,比之前朝更為系統和成熟,加深了中國建筑及室內與自然環境的充分交融,家具的設計制作也強調順乎其性而為之,反對施以過多人工干預,“順其性者必堅,戕其體者易壞”、推重“天趣自然”,否則即為“惡俗”。
2、師法自然
向自然學習、以自然為美,然而師法自然的思想并非只是簡單地模仿自然,而是要對其有所概括和提煉,這在傳統園林藝術的總體布局到山水樹木等細節的經營處理得到充分體現,同時強調順乎其性地利用材料的自然屬性,文震亨的《長物志》,通貫全書都是“自然古雅”、“無脂粉氣”等審美標準,不尚矯飾,追求蕭疏簡淡,反對人巧外露。
3、因借自然
寄情山水是沉淀于中國人心中的特有傳統文化理念與情懷,因山構屋,瀕水筑室,在建筑空間的分隔處理上,利用隔扇、窗、掛落等構件,通過“借景”、“透景”引入露天空間、自然景物,尋求室內外環境的通融,還把各種自然元素引入室內空間中,在室內營建自然景觀體系,如大量使用盆景、綠植、插花、石玩等室內陳設,蓄養魚、鳥等,甚至利用山水畫、花鳥畫和匾額、楹聯來描寫自然景觀,實現人與自然的交融。
二、日用即道——宜人的設計觀
我國古代建筑空間的經營,幾千年來深受儒家思想影響,“夫宅者,乃是陰陽之樞紐,人倫之軌模。”這種禮制下的尊卑意識、名分觀念和等級制度,對中國古代建筑體系,包括內外檐裝修以至室內家具陳設產生了一系列影響,導致中國古代建筑類型的形制化、程式化,甚至成為設計發展創新的枷鎖和束縛。明初,雖然仍大力推崇儒學、程朱理學,強調“器以載道”,但在明中后期,王學以及王陽明為代表的“心學”崛起,追求個性自由、思想解放,“泰州學派”創始人王艮還提出“百姓日用即道”,強調重視百姓日常生活的物質和精神需要,明末清初,一些學者繼而提倡“實學”,視角定在“實用”之上,正如李漁、文震亨等人提出“凡人制物,務使人人可備,家家可用”,以及“制具尚用”等等,設計創作由重“禮”向重“人”回歸轉化,如文震亨在《長物志》中提出“榻高一尺二寸,屏高一尺三寸,長七尺有余,橫三尺五寸”,要求設計滿足“體舒”、“神怡”等生理、情感訴求。
三、文心匠意——文人的影響與介入
長期以來,中國的傳統建筑大都以工匠為設計主體,盡管他們其中很多人有著高超的營造技能,但“中國古代匠師并不鉆研建筑科學理論與技術原理,對構造、形制、裝飾等等的模仿、移用才是興趣所在……”,且由于知識、文化等方面的制約與局限,每晦于文字,常賴口授實習,很難達到一個高度;此外,中國古代有重道抑器、重文輕技的傳統,這些工匠之術又為士大夫所不齒,即所謂“君子不器”,且設計門類蕪雜,技藝繁復,非受實際訓練、精通制作,畢生役其事者,無能為力。明清時期的工匠獲得了比以往更高的社會地位,從而提高了他們的勞動積極性,同時,他們也能夠擺脫權威規訓的約束,獲得更多的創作自由,明中、晚期,復雜的社會背景導致大批文人士大夫掛冠歸隱,他們多通過設計來“自適”,同時還進行實踐經驗和理論的總結,如《遵生八箋》、《園冶》、《閑情偶記》、《長物志》等古代設計典籍多成書于這個時期,文人從事設計,有著迥異于一般宮廷匠師與民間工匠的自由意志,他們的美學趣味和生活品位促進了當時設計質量的提升,成為工匠之外推動設計進步的另一重要力量。
四、西學東漸——對外來文化的兼收并蓄
中華民族對外來異質文化善于吸收與融合,并以此不斷完善和充實自己,明中葉以后,隨著航海事業的發展,帶來了西式建筑元素,這對中國建筑及園林設計思路、審美情趣的變化以及發展都產生深遠影響,如《圓明園工程則例》中就有“界西洋索子錦”、“西洋如意欄桿”、“西洋踏跺級石”、“西洋墻”及“西洋撥浪”等西式建筑做法。同時,建筑信息也得以大量傳入,《建筑十書》、《論建筑》等西方建筑的經典著作也被帶到中國,西洋透視畫法也傳入中國并運用于建筑圖紙。用視幻效果的通景畫、天頂畫加強了室內裝飾效果,西洋的家具和陳設品,豐富、改變了中國傳統室內裝飾風格。中國傳統文化有著迥異于其他文明的特點的基本精神和主導趨向,這是我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精神財富,其中凝結的造物設計思想,構筑了中華文明的物質基石,只有多角度地挖掘、研究本民族設計表象背后的思想根源、文化傳統,客觀整體地認識看待這些經歷歲月積淀的傳統文化和思維模式,才能探明其真意,把握其精髓,判別良莠,決定取舍,超越孤立、僵化的形象、符號層面去感受其精神內涵,推演出真正屬于本民族特色的室內設計風格。
作者:隋洋 莫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