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室內設計中藏式風格的應用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藏式建筑是為了適應自然環境、宗教信仰并經過歷史文化的交融和時間的沉淀而形成的,體現了藏族人民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日積月累的豐富閱歷。藏式建筑分為寺院建筑和民用建筑,相比之下,民用建筑更能直觀地反映藏民的生活狀態。不同地區的民用建筑有著不同的特點,環境、氣候、風俗、宗教信仰在主觀與客觀上都影響著建筑形式與風格。康巴藏區的民居建筑是中國藏式建筑最具代表之一,它獨特的風格成為了這片草原和藏民的驕傲。文章以風格為依據,對建筑的建筑結構和區域特點進行了分析闡述,揭示了藏式風格在室內設計中的應用。
建筑裝飾是為了保護建筑整體構成、完備建筑物基本功能以及美化建筑物,采用裝飾材料或裝飾配件等對建筑物的內外及整體空間進行全方位處理的過程。建筑裝飾是建筑藝術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隨著科學的發展和生產技術的提高,時代潮流的順應和人類生活水平的整體上升,建筑裝飾所涉及的領域變地越來越廣泛,尤其是人們對建筑物的需求和美感日趨優化。自然氣溫、地區、政治、經濟、文化、宗教信仰等都是影響建筑裝飾形成的重要因素。藏式建筑的裝飾也一樣,在華麗莊嚴的外觀造型中充分體現出了藏式建筑特有的高原文化和宗教生活。康巴藏區,位于青藏高原的腹地和川藏高原的西北部,是中國3大藏族聚居區之一。這里人杰地靈,山川秀麗。峭拔的雪嶺、奔騰的急流大川、牛羊遍布的綠色草原都讓人耳目一新。從冬至春,從盛夏到金秋,康巴藏區的民族節日都豐富多彩。人們在美麗的自然環境和歡樂的節日中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康巴民居建筑,同樣具有濃厚的民族風格和強烈的地域特色,給藏民多姿多彩的生活錦上添花。由于甘孜州處于藏漢兩界的交接處,在歷史長河的融入中,當地建筑也受漢式風格的影響,巧妙將兩種文化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現在獨具一格的康巴居民建筑。
1藏式風格的區域特點
甘孜藏族自治州,總面積達到15.3萬平方公里。康巴民居作為這片土地著名的特色之一,因地理位置、自然環境等自然因素和生活方式、文化差異等人為因素的原因,分為了康北地區、康南地區、康東地區三種各具風格的康巴民居。
1.1康北地區
甘孜州共有18個縣,被分為康北地區的縣城有石渠、德格、新龍、甘孜、爐霍、白玉、色達7座小城鎮。最為典型的是坐落在甘孜州最遙遠的北邊,一直有“太陽部落”美稱的地方,石渠。石渠,藏語名“扎溪卡瓦”,意即雅礱江源頭。石渠的民居較為講究,大多數都是以褐紅色為主的泥木建筑。建筑底層四壁均以泥土修砌,窗面較大,具有安全、保暖的特點。該建筑體積與其他房屋相比較大,一樓多為堆放柴木、農具,二樓則為滿足居民基本生活功能空間,三樓主要用于晾曬食物,功能分布合理且方便。建筑的色彩遠觀和大自然相融共生,近看又能感受到建筑的古樸大氣,仿佛有著神力一般將看客吸引,講述著年代的變遷和時間的斑駁。建筑內的木構裝飾主要集中在東面和南面,精致的檐口和花窗占據了兩個立面的很大部分。仔細觀察檐口和花窗的裝飾就能清楚感受到設計者的獨具匠心和考慮的周到。雖然有些地方造型相同,但色彩的處理方式都不同,有的窗面的色彩和花色處理也不一樣。
1.2康南地區
康南地區靠近云南,理塘、巴塘、鄉城、稻城、得榮將康南包圍起來,像是守護著這片孕育它們的土地。稻城一直有著“網紅景區”的美譽,大自然賜予了它與眾不同的自然景觀和地理風貌,讓它在這片土地上盡情展示著自己的風姿。稻城,古名“稻壩”,是藏語音譯,意為“山谷口開闊地”。稻城的傳統民居普遍為木石建筑的平頂藏房,向東背西,住宅的大門一般開在向陽一方,有吉祥之意。稻城的民居又被稱為“黑藏房”,外表的木構架都會涂上從植物中提取的黑色,起到防蟲的效果。建筑的結構立面設計的起伏有序,層次、排列的節奏感極強,豐富了其空間和功能,傳統與新血液的元素相碰撞讓稻城民居自帶韻味。屋頂轉角處又有宗教相關的構件,增強了建筑的歷史底蘊和宗教文化。建筑的一層為牲畜圈,或用來堆放雜物;二層設有廚房,在廚房里的土灶邊上設有泥塑的灶神圖騰。二層還設有經堂,經堂開窗較大。房頂四角安放有白色石頭,能清楚了解到當地對白石的信仰崇拜。
1.3康東地區
康東地區位于甘孜州的東部,雅江、道孚、丹巴、九龍、康定、瀘定在各自的區域中,組成了“康東”。康定,情歌的故鄉,茶馬古道重鎮,古時又稱“打箭爐”。康定被四山環繞,美麗的風景和適宜的氣候使這座小城市成為每年游客必打卡的地方。高原風光養育了這座城市的居民,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氣勢浩大的折多河如同驕龍一般穿過康定,四座大山猶如信徒供奉的菩薩,一起守護著愛護著它。因為康定是藏漢文化交匯中心,文化多元使其民居建筑特點風格迥異,但康定的民居建筑結構還是以石木建筑為主。木雅人對房屋修砌十分重視,技藝、結構、外觀、裝飾等都盡可能達到最好的水平,品質極高的生活狀態也是他們對于這片土地的熱愛和憧憬。木雅民居平面呈方形,屋面一般為平頂屋面,棕色與白色相間保持了建筑結構本身的色彩,更好地融入了自然,當然使建筑美感更強。為了滿足居民更好的日常生活,木雅民居在傳統的基礎上作了改進,各方面更符合現代的生活需求,但傳統的審美標準依舊沒變,無論怎么變動,木雅民居還是保持著傳統美和別具一格的特點。木雅人認為木雅民居需保留自己的氣質獨特,這也是他們對生活品質追求的一種體現。建筑樓頂的經堂在屋面上鋪設有木板或石板,屋頂四角砌筑方形的石墩,插上極具信仰的經幡樹枝。屋頂的正面修造了香爐,并涂上白灰,使香爐更顯神圣和莊重;樓房檐口設置藏式木坨,并刷成棕色,再點綴一些白色線條,使檐口更生動。
2藏式風格的建筑結構
康巴民居一般分為石木、泥木、木、混合、紡織五種類型。
2.1石木建筑
石木是指將石頭做成木頭的質感。康巴民居中的石木建筑是用木做一個木結構,將天然石材用黏土把兩個材料砌在一起。最開始,人們隨處撿的碎石就是建造房屋的主要材料,大石頭和小石頭中間的空隙就用小石頭來堵塞。后來順應時代潮流,人們就開始采用石料和黏土來砌筑房屋。藏式傳統建筑一般采用花崗石,花崗石的抗壓能力強,是當地砌筑房屋的最佳選擇。這種建筑在當地極為普遍和具有特色,當地藏民首選的一種結構建筑。這種建筑采用原材料、原工藝的建造方式完全保留了藏式傳統建筑的基本特征。
2.2泥木建筑
康巴民居中的泥木建筑,木結構形式與石木建筑相同,用天然黏土將兩者砌筑在一起。這種建筑在當地將為普遍,是一種箱形建筑體,也被稱為“崩康建筑”。與石木建筑相同,泥木建筑的形成也來自當地大自然的饋贈,原木和木板成為了最好的選擇,加以彩繪裝飾,極具立體感。泥木建筑外觀呈波形曲線,以線條和形狀呈現建筑美感,給人的觀感性很強,不僅展示了藏式建筑與其他一般建筑的不同,表現了藏式建筑獨一無二的建筑特色與風格,還兼具了防寒御冷,防震抗震的功能。
2.3木建筑
康巴民居的木建筑是密梁平頂式結構體系,以木構架為房屋的主要結構形式。雖我國古代建筑也是木構架房屋,但與藏式建筑不同,我國古代傳統建筑以柱梁式、穿斗式為主,密梁平頂式一般在少數民族地區較為流行。與泥木建筑相比,木建筑更貼近傳統藏式建筑的構造。由于多方面條件限制與影響,木建筑使用的木頭與頂梁相對較短,在兩個木梁接口下面使用一個斗拱,再用圓柱支撐,連續使用幾個柱栱梁構架,形成了柱網結構。康巴民居木建筑優美獨特,與雪域高原壯麗的自然景觀毫無違和地融在一起,給人神秘莊重的獨特美感。
2.4混合建筑
康巴民居的混合建筑是在石木建筑或泥木建筑的基礎上點綴適量的“崩康”,出現在甘孜州的主要有石砌高碉和夯土高碉。高碉是方形建筑物,具有軍事防御功能,自東漢以來就已經形成。高碉是文化古跡,全方位表達了藏民對理想的追求和熱愛,不論是技術還是藝術都達到了接近完美的地步。從高碉的修砌中也可以看出藏民居住在高原的智慧及極強的動手能力,也是對藏民民風與性格的反應。為順應時代潮流,人們對美的追求有了更高的水準,除了滿足防寒耐震的基本需求,對房屋的外觀也有著高層次的要求。因為簡單的圖形平面難以避免建筑外觀整體的單調性,而木質卻以方便與靈活的特點和大面積寬厚沉重的石墻形成對比,既給人以豐富的感覺又使外形變化更加新穎與獨特,十分吸引眼球。
2.5紡織建筑
康巴民居中的紡織建筑,也就是帳篷,也可稱為“氈房”。歷史上藏族牧民過著游牧生活。由于不斷地遷徙,牧民們居無定所,為了躲避寒風的襲擊,聰明的牧民創造了帳篷。雖然現在許多牧民開始了定居生活,修起了固定的房屋,但帳篷仍然是牧民生活中不可代替的一部分。氈房有正方形、長方形和橢圓形等多種造型,其主要材料為牦牛毛,以紡織品為點綴,將牦牛毛編織成多個氈子連接在一起,形成帳篷。在現代生活中,每到草原舉行的盛大節日或慶祝儀式,藏民們就會將自家的帳篷搭出來,與大家一起慶祝分享這個快樂的時刻。五顏六色的帳篷使草原變得更熱鬧,成為了草原亮麗的一道風景線。
3結語
在歷史的長河中,人類文明在不斷向前,朝代的更替,民族的更迭組成了中國五千年的悠久歷史文化。藏式建筑是中華文化的一部分,是展現中華民族文化特點的重要元素之一,任憑經歷歲月的洗刷和改朝換代,藏式建筑都像草原英勇善戰的戰士一般,屹立在高原之中,為雄鷹為伍,和山河作伴。藏式建筑以其特有的文化與歷史向世界展示著東方美,這是一個民族可以為之驕傲的圖騰。現代建筑設計中,希望建筑創作者能不斷發掘其獨特的文化個性,感受藏族對高原的一片赤誠,體驗大自然對人類的饋贈,通過多方面的推敲來塑造更多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藏式建筑。
參考文獻
[1]湯勇,潘敏.本土建造-甘孜州傳統民居遺韻[M].成都:四川美術出版社,2018.
[2]羅桑開珠.論建筑的民族文化屬性-以藏式建筑為例[J].中國藏學,2011(3):154-158.
[3]噶瑪沃賽.淺談藏式建筑的裝飾藝術[J].社會科學,2001(4):82-84.
[4]李秋睿.藏式石木結構民居的抗震性能和設防對策[D].西南科技大學,2015.
作者:央措志瑪 單位:西南科技大學城市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