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城鄉融合市場營銷路徑探索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伴隨著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不斷深入,人們的消費生活水平、消費習慣及消費觀念也在日益發生著變化,為了縮短城市與農村人民之間的經濟分配差距,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推動新時代整個社會的經濟技術,故而,城鄉融合發展勢必成為新時代社會經濟發展旅程中的重中之重。本文從城鄉融合發展的歷程出發,分析城鄉融合發展的意義及發展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再考慮將市場營銷融入其中,并就其市場營銷路徑進行探索。
[關鍵詞]城鄉融合;市場營銷;路徑探索
市場營銷又可稱之為市場學、市場行銷或行銷學,是指市場營銷人員在與消費者進行溝通、傳播和交換產品的過程中,為顧客、客戶、合作伙伴以及整個社會帶來經濟價值的活動、過程和體系。而城鄉區域想要達到不斷協調發展的目的,就需要提高鄉村各地方政府的經濟效益,使得他們都能最大限度地利用自身優勢,充分體現自身經濟價值,市場營銷的融入發展就勢在必行。
一、城鄉融合發展的歷程
城鄉融合主要就是指城鄉一體化。旨在把工業與農業、城市與鄉村、城鎮居民與農村村民作為一個整體,通過進行不斷的體制改革與政策調整,促進城鄉在規劃建設、產業發展、市場信息、政策措施、生態環境保護、社會事業等各方面形成一體化發展,達到讓農民享受與城鎮居民同樣的文明和實惠的目的,使得整個城鄉經濟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2002年,黨的十六大提出了統籌城鄉發展的決策;2007年,黨的十七大提出“城鄉一體化”的口號;2012年,黨的十八大以后“城鄉發展一體化”成為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之一;2017年,黨的明確提出要“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的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從統籌城鄉發展,到城鄉一體化,再到城鄉融合發展,無不體現了黨中央對城鄉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高度重視,更體現了黨中央對不斷推進新型城鄉關系發展工作的決心。經過長期的不懈努力,現階段我國已經進入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新時代,而新時代我國社會主義的主要矛盾也由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矛盾的轉化,給黨和國家的治理工作增添了許多新的要求,一方面需要繼續推動全社會經濟發展,另一方面還需要著力解決好城鄉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只有這樣雙管齊下,才能使人們得到更好的全面發展,才能促使社會全面進步。
二、城鄉融合發展的意義
(一)城鄉融合是化解新時代主要矛盾的關鍵。2017年,黨的會議指出:我國社會主義的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此處所說的不平衡其實就是指城鄉關系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也是鄉村發展的不充分。如四川涼山彝族的布拖縣,這里的地理環境很差,村里的農民都以種地為生,外加經常發生地震災害,使得農民種出來的糧食收獲很少,有時候連基本的溫飽都不能解決。因此,要想化解這些新時代的主要矛盾就需從提高農村人口的生活水平出發,用扶貧、用建設鄉鎮企業、用外出打工、用旅游、用開辦“農家樂”等形式,讓農民富起來,從而實現鄉村振興,以此不斷加快城鄉融合發展進程,最大化的解決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進而不斷滿足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求。
(二)城鄉融合是國家現代化的重要標志。我國現代化建設的核心內容與核心任務就是實現“四化”(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與農業現代化)的同步發展。“四化”建設具有統一性,又各自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如何處理好“四化”之間的相互關系,尤其是處理好工農關系和城鄉關系,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我國現代化建設的成敗。因為,農業現代化是國民經濟重要的基礎,也是發展的根基;城鎮化卻承載著工業化和信息化發展的空間,帶動著現代化的加快發展,在農業化、工業化之間起著不可替代的融合作用。所以,城鄉融合不僅是化解新時代主要矛盾的關鍵,也是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標志。
(三)城鄉融合是拓展發展空間的強勁動力。根據國家統計局2017年2月28日公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2016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16年年末,全國內地總人口138271萬人,其中全國農村戶籍人口數量有58973萬人,占比41.48%。由此可見,我國最大的發展潛力與發展空間很大部分都在鄉村。城鄉融合是拓展發展空間的強勁動力,是促進鄉村資源與全國各大市場對接的策略,更是獲得可觀的收入、帶動經濟社會持續穩定發展的重要舉措。
(四)城鄉融合能實現鄉村振興和農業現代化。實現鄉村振興及農業現代化是城鄉融合發展的最終目的。如坐落于江蘇江陰市華士鎮、譽有“天下第一村”稱號的華西村,從2001年開始,便通過“一分五統”的方式,帶動周邊20個村共同發展,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普通小村落,變成了一個“有青山、有湖面、有高速公路、有航道、有隧道、有直升機場”的鄉村,且著名旅游景點多達80處。這可以說是中國城鄉融合發展的優秀典范。又如“沂蒙第一村”的沈泉莊村、江蘇江陰夏港鎮的長江村、山東濱州市鄒平市韓店鎮的西王村等排名中國前十的名村,都是全國鄉村振興的模范。由此可見,城鄉融合不僅能有效實現鄉村振興和農業現代化,還能促進鄉村經濟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三、城鄉融合發展遇到的主要問題
(一)城鄉制度有區別。目前,我國仍有一些地方政府為了提高本行政區域的總體經濟水平,對城市與鄉村都采取了區別對待政策,不管是在基礎設施建設、醫療衛生建設還是社會保障及教育建設等領域,不可否認的是,對于城市的投資力度都是遠遠大于鄉村的。長此以往,勢必影響鄉村的發展后勁和經濟效益,使得農村基礎設施、醫療衛生、社會建設與教育建設越來越落后,差距愈來愈大。
(二)農業生產方式落后。絕大多數的農村人民,尤其是老一輩的、只能以農作物作為基本生活保障的農民,把土地看得比自己的生命還重要,他們幾乎還是采用傳統的小范圍耕種規模,生產方式落后,不懂得合作生產及現代化生產方式可以帶來大豐產,使得農業生產效率低。收獲的農產品如果只能使村民達到基本生活所需,沒有多余的產品進行經濟互易,可想而知,勢必使得自身的發展空間及經濟效益受阻,不利于城鄉融合發展工作的展開。
(三)鄉村生活環境與理想沖突。鄉村人民羨慕城市干凈漂亮的生活環境,但他們自己的環保意識卻比較薄弱,沒有充分認識到美好環境帶來的益處。絕大多數的鄉村人民都是自掃門前雪,將自己房屋前后打掃得干干凈凈,公共生活的地方卻不愿出一份力,甚至將生活垃圾、廚余垃圾隨手處理在屋前或屋后,不做掩埋或分類焚燒等處理,長年累月,不僅影響自身居住環境,更是破壞土地土壤。這種不良的生活習慣是城鄉融合發展的阻力。
(四)鄉村文化跟不上時展。現階段在鄉村生活的絕大多數人都是留守老人或留守兒童,受教育程度本身都比較低。而那些接受過中等教育的年輕人基本上都選擇了外出務工,不肯留在鄉村發展,鄉村幾乎成了年輕人的旅館,只有在年底的時候才能看到他們的身影。外加鄉村本土的物質條件限制,缺乏相應的文化交流場所,比如圖書館、電影院、網吧、活動交流中心等等,一些具有當地本土特色的鄉村文化,如社火、秦腔、皮影戲、剪紙、儺舞等,也沒有人傳承,瀕臨失傳,造成鄉村人們的文化跟不上時代的潮流發展,也是影響城鄉融合的因素之一。
(五)鄉村商業途徑缺乏拓展性。傳統的鄉村商業途徑基本上都是采用趕集制度,每個鄉鎮都會選擇一個固定的日期來舉行鄉村產品交易活動,為了使得趕集的人員能聚集得多,相鄰的兩個鄉鎮之間時間上會安排得不一樣,比如這個鄉鎮選擇了單號,另一個鄉鎮則會選擇雙號,以此來避免流動人員的不足,也為鄉村商品交易提供了更多的機會。但僅僅通過趕集來促進鄉村產品交易是遠遠不夠的。鄉村商業途徑的缺乏,使得農產品只能在鄉鎮與鄉鎮間交流,沒有機會形成自身的品牌,就更談不上增長鄉村人民的經濟效益了。長此以往,鄉村經濟永遠跟不上城市的發展,城鄉融合也變成一句空談。
四、城鄉融合中市場營銷發展路徑探索
市場營銷作為現今促銷手段中的主要營銷方式,一般是根據市場營銷部門制定的營銷規劃方案,在綜合考慮內部自身資源與外部市場的需求因素基礎上,選擇相應的市場營銷策略,以此來確定目標市場,從而達到提高促銷量及提升經濟效益的目的。將市場營銷策略納入城鄉融合體系,加強農產品的推廣與銷售,不僅有助于鄉村自身農產品品牌的創立,也有助于提升本村鄉村文化,改善鄉村生活環境,提高農民的經濟水平,更有利于新時代農業振興及全民共同富裕,使國家早日進入全面小康社會。
(一)充分利用本村自身資源優勢,創建體驗營銷模式。眾所周知,城市的環境、資源是無法與鄉村相比的。鄉村擁有自身的資源優勢,只要自己能勤懇勞作,好好打理自己的一畝三分田,總不會短缺少吃。像今年春節以來流行的性肺炎疫情,可以說是家喻戶曉,人人自危,為了有效防控阻擊病毒的傳播,到處都實行了“封城封路”的舉措,城市里的人的生活秩序被打亂,兩天或許更長的時間才能允許出門采購生活必需品,疫情嚴重的重災區,基本生活物品都得靠社區統一進行派發。但居住在鄉村的人民不一樣,自家地里都有栽種應季蔬菜,足不出戶,都可以從根本上解決自家人的生活所需。鄉村優渥的資源,健康的產品,開闊的地域,清新的空氣,使得很多的城里人都更向往鄉村的生活。因此,鄉村政府應抓住機遇,充分利用本村自身的資源優勢,積極開創體驗式營銷模式,適時向城市大眾推銷本村的產品。比如四川天應農業科技公司,主推產品本為鮮為人知的洋姜,經過公司創始人的不懈努力,開創了體驗式營銷模式,引導各地人士參觀洋姜種植基地,體驗洋姜在種植、采挖、泡姜等過程,不僅讓人們認識到洋姜的功效與作用,還有效促進了洋姜的銷售產量,使得本公司的農產品擺脫傳統的銷售模式,達到供不應求的狀態。如此的體驗產品還有很多很多,再如草莓采摘、芍藥節賞花等等,都是在利用自身的資源優勢,打開體驗營銷模式等等。既通過營銷農產品增加了農民的收入,縮小了城市鄉村收入的差距,又拉近了城市與鄉村人的精神距離,都促進了城鄉融合。
(二)利用互聯網技術,創建直銷模式。在新時代日新月異的發展過程中,互聯網技術的發展速度與效果已經超乎人們的想象,鄉村政府也應跟隨時代腳步,利用互聯網實行農產品的直銷。如利用抖音短視頻、快手極速版、西瓜短視頻等軟件,可以對自己的農產品進行拍攝,形成視頻宣傳片,隨后通過直播的方式,直接進行產品銷售。尤其是像現在的年輕人,大多都是喜歡網上購物。網絡銷售既可以減少人們外出逛街、逛商場或超市的時間,還能減輕因逛街花費很多時間而沒有買到心儀之物的失落感。通過網絡銷售農產品,從采摘、包裝、郵寄、再到客戶手中,都減少了中間銷售環節帶來的麻煩與經濟損失,更是保證了農產品的新鮮,深受廣大消費者的歡迎,因此,利用互聯網技術采取直銷模式是各地鄉村政府都應積極采取的方式,不僅能提高產品的銷售量,還能減少因中間商帶來的經濟損失,更能增強村民的種植熱情,從而逐漸提高農民收入,促進城鄉融合。
(三)增強環保意識,創建旅游文化營銷模式。在黨中央的領導下,我國各地鄉村現在都實行新農村建設,俗話說:新村新面貌。村民更應加強環保意識教育,提倡綠色環保。2005年8月15日,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就提出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科學論斷,強調了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因此,鄉村在進行改革建設的同時,也應保護自己的居住環境,這也是在保護自己的“金山銀山”。人們的居住環境建設好了,就會給人一種神清氣爽的感覺,自然而然的就會吸引更多的外地游客前來觀光旅游,再加上鄉村民宿、農家樂等一系列配套的服務營銷模式,不僅能給外地游客一種身處世外桃源的感覺,還能讓其體驗鄉村生活帶來的舒適感、安逸感,產生常來常往的歸屬感。這種旅游營銷模式不僅可以提高鄉村人民的生活質量,更是促進城鄉融合的有效途徑。(四)發掘地方特色,創建定向營銷模式。如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走出鄉村,走進城市,使得鄉村的土地很多都處于閑置狀態,留守老人對于大面積的土地耕種也顯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各地政府理應結合本村實際,發掘具有本村特色的產品,創建定向銷售模式。如現階段鄉村實行的土地承包,利用現代化技術大面積種植蔬菜、水果、水產品、中藥材等,并定向銷售到各大商場、超市、飯店、工廠等地方,不僅解決了產品積壓的銷售問題,還解決了土地閑置所帶來的經濟損失,也增加了本地留守村民的經濟收入。這種定向銷售模式是解決村民后顧之憂的優選模式,既給了村民極強的生產信心,讓他們愿意辛勤付出,相信付出總會得到相應的經濟回饋,不用擔心生產出的農產品積壓而帶來經濟損失,又提高了村民的生活經濟水平,是促進城鄉融合發展的最直接途徑。
五、結束語
城鄉融合發展是新時代黨中央做出的重要決策,各地方政府理應緊密團結在黨中央周圍,堅決執行黨的命令,貫徹黨的方針政策,積極探索適合本村發展的市場營銷模式,以網絡營銷、旅游營銷、定向營銷等模式,大力推廣本村本鎮農業資源,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民生活,提升本村經濟、文化、環境的整體協調發展,加快城鄉融合發展的步伐,促使整個社會經濟的平衡發展,從而早日走進鄉村振興、全民共同富裕的小康社會。
參考文獻:
[1]羅芝華.互聯網時代市場營銷路徑探索[J].現代營銷(下旬刊),2019(9):40-41.
[2]苗月新.論與中國市場發展相適應的營銷理論與實踐[J].中國市場,2020(4):133-134.
[3]秦清芝,楊雪英.挖掘鄉村綜合價值促進城鄉融合發展[J].人民論壇,2019(34):76-77.
作者:文盈 單位:長沙理工大學設計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