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市場經濟下勞動力市場建設的現實意義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勞動力市場的出現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它的存在與整個市場體系的制度化密不可分。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初級階段,如何建設一個公平、自由、信息對稱的勞動力市場,業界學者們一直在不斷探索著。勞動力是一種有生命的特殊商品,在勞動力市場上,以當事雙方的平等交易來實現勞動力資源的最優配置,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建設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勞動力市場建設的努力方向和最終目標。現基于市場經濟視域下勞動力市場建設的現實意義和不足之處加以分析,以期對建設一個完善的、公平自由的動力資源市場起到正向作用。
關鍵詞:勞動力;勞動力市場建設;市場經濟
一、加強市場經濟環境下勞動力市場建設的現實意義
(一)改善勞動力市場信息不對稱的情況
現代社會是信息時代,信息的公開、透明是保證勞動力市場中當事雙方交易公平的重要保障。加強勞動力市場建設,有助于強化勞動力資源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對社會開放,減少勞動力市場上有關各方在信息了解、掌握等方面的差異,改善因信息不對稱而給勞動力資源市場匹配帶來的負面影響,讓勞動力市場中有關勞動力資源的信息功能得以充分的發揮。
(二)促進勞動力的市場流動性
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勞動力資源的流動性是由市場經濟運行規律導致的。以市場經濟視域來看待勞動力的流動性,其個人的職業流動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勞動力市場化程度的影響,也可以說,是勞動力市場建設的加強促進了異地就業的勞動力市場交流,促進了勞動力流動總量的增加和頻率的加快。如今我國市場經濟體制改革已經邁入深水區,隨著勞動力市場建設的加強,勞動就業制度改革的步伐也將加快,勞動力市場流動率也將得到進一步提升。
(三)降低區域性勞動力市場的不平衡性
區域性勞動力市場的不平衡性,在很多國家都存在著,尤其是在信息技術還沒有充分發展起來的時候,因區域性勞動力市場不平衡性而造成的“摩擦性失業”具有很大的普遍性。比如,某一時間段內,有些區域某種勞動力資源嚴重短缺,供不應求,而另一區域的這種勞動力資源卻大量過剩,供大于求。勞動力市場建設得到加強后,勞動力資源信息不對稱的情況會得到明顯改善,這就為勞動力資源的異地流動提供了可供選擇的途徑,從而使區域性勞動力市場不平衡的問題得到緩解。
(四)提高勞動力市場的公平競爭機會
為勞動力資源提供公平的競爭機會,減少用工方對勞動力資源的各種歧視,這是勞動力市場建設的宗旨。從市場經濟的發展前景來看,為企業自主用工創造條件、為勞動力資源自主擇業創造條件、為實現企業和勞動力資源之間的動態優化組合創造條件,將是勞動力市場發展的大方向,因此,從這個層面來看,加強勞動力市場建設,提高了企業和勞動力資源雙方之間的選擇“自由度”,所以也就提高了勞動力市場的公平競爭機會。
二、市場經濟視域下勞動力市場建設的不足之處
(一)政府調控力量不足
政府調控力量的不足,影響了勞動力市場的發展建設,限制了勞動力的流動頻率和流動幅度。一方面,由于政府目前對勞動力市場現狀和勞動力流動情況還無法全面掌握,因而在勞動力市場調控方面心有余而力不足,比如對于農民工流向、流量等的調控,政府方面可以說是束手無策;另一方面,政府職能部門目前還沒能建立起以勞動工資為杠桿的就業調節機構,在區域性勞動力資源的流入流出中,政府方面無法通過工資杠桿進行調解;此外再加上一些社會性問題的存在,比如應與勞動力市場配套發展的醫療保障、養老保障、住房保障等社會保障機制尚未健全,這些問題的長期存在都說明政府調控力量的不足。
(二)市場層次結構不足
勞動力市場層次結構的不足有兩個方面,首先是在勞動力資源方面表現為,一是簡單的、以體力勞動為主的低層次市場占比較重;二是各大中專院校的畢業生每年會以一定的占比涌入勞動力市場,這一層次的勞動力資源在就業穩定性方面略顯不足;三是專業型、技術型的高級人才市場上明顯不足;四是在產業結構方面表現為,不同產業用工需求差異較大,比如,在住宿、餐飲等服務產業中,對女工的需求量大,而在生產、制作等產業中則對技術型和熟練型操作工需求量大。雖然針對這些問題有關方面設立了專門的勞動力市場管理機構,但是鑒于管理機構在信息交換、設施建設、交易自由度等方面的欠缺,所以,市場層次結構不足的問題仍然普遍存在。
(三)勞動力市場執法力度不足
勞動力市場執法力度的不足,引發了一系列的社會糾紛,由于仲裁機構對于這些勞動糾紛的取證難度大,無法全面了解當事雙方的真實情況,因此,其裁決的結果往往難以服眾,其裁決的公平性也常常遭到社會輿論的質疑,比如,有些勞動力中介機構,在用工信息的和勞動力資源的安排等方面也常常與求職者產生糾紛,由此造成的糾紛雖然能裁定雙方責任歸屬,但卻很難厘定雙方的經濟分歧。盡管《勞動合同法》《就業促進法》等法律法規的實施對于解決這些問題起到積極促進作用,但實際執行力度仍然不夠不“給力”。
(四)傳統觀念轉變不足
傳統觀念對勞動力市場建設和發展的影響幾乎無處不在,人盡皆知。雖然國家政府和社會輿情一再號召、呼吁人們要盡快摒棄舊的、不合時宜的用工理念,引導用工單位用科學、發展的眼光公平的對待勞動力資源,但是在勞動力市場中傳統觀念的影響依然顯而易見。比如只重學歷而輕視能力的問題、只重資歷而輕視技能的問題、只重經驗而輕視執行力的問題、只重眼前能力而輕視發展潛力的問題等;再比如,勞動力市場的某些招錄信息中對于男女性別取向的歧視、對于專本科學歷層次的歧視、對于普通院校畢業生與重點院校畢業生學校門第的歧視、對于戶籍歸屬地的歧視、甚至是對農業戶籍與非農業戶籍城鄉戶籍差異的歧視等等,這些抱殘守缺、陳舊落后的勞動力觀念如不及時改變,不僅會影響到勞動力資源的入市積極性,進而還會嚴重制約勞動力市場的建設發展。
三、提高市場經濟環境下勞動力市場建設水平的措施
(一)提高勞動力市場的社會化程度
具體可以從兩個方面著手,一是加強勞動力市場的信息化建設,增加勞動力市場信息的透明度,消除信息壁壘;二是建立各類職業介紹中心、就業培訓中心等機構,提高勞動力市場的社會化程度。
(二)完善勞動關系調節機制
具體也有兩個方面,一是通過立法來規范勞動關系調解機制;二是通過仲裁公正的解決勞動關系問題。
(三)完善社會保障制度
勞動力市場的健康發展,離不開社會保障體制的完善,為勞動力就業風險提供必要的保障,可以優化勞動力資源的市場配置,提高勞動力市場的發展水平。
(四)加強對勞動力市場的監管力度
信息不對稱、用工歧視等問題的存在具有普遍性,干擾了勞動力市場建設的健康發展,對此,政府部門應該制定嚴格的監督管理辦法,加強監管力度。總而言之,使勞動力資源就業取向自由化、就業安置市場化、就業機會公平化,是市場經濟發展行穩致遠所必不可少的必要前提。越是市場經濟發達的社會體制,就越是需要一個健康有序的勞動力市場為其提供持續發展的后勁。我國雖然幅員遼闊,人口眾多,勞動力資源豐富,勞動力市場具有無以倫比的巨大潛力和非常光明的發展前景,但是我國勞動力市場卻處在初創時期,各方面的不足之處和不協調的地方還非常多,與國外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勞動力市場還很落后,因此,要建設一個完善的任人唯賢的公平自由的勞動力資源市場,還需要用人單位轉變傳統觀念,還需要政府部門加強監管力度,還需要社會各方的共同努力。
參考文獻:
[1]張騰.我國勞動力市場面臨的問題及應對策略[J].改革與開放,2004(1).
[2]滕遠杰.我國勞動力市場的現狀及完善策略[J].吉林工商學院學報,2013(2).
[3]張同利,李俠.勞動力市場信息不對稱問題探討[J].宏觀經濟管理,2008(11).
[4]戴曉輝,李廣義.對勞動力市場性別歧視影響因素的研究思考[J].特區經濟,2014(3).
[5]章莉,李實.中國勞動力市場就業機會的戶籍歧視及其變化趨勢[J].黨政視野,2016(3).
[6]張原,沈琴琴.平衡中國勞動力市場的靈活安全性———理論指標、實證研究及政策選擇[J].經濟評論,2012(4).
作者:殷菲菲 單位:舞陽縣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