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理工科學生人文素養教育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人文教育是賦予人以人文精神的教育。在“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背景下,理工科高校應處理好學生專業教育與人文素養教育的關系,實行以人文教育為核心的素質教育,并建立完善人文素養的評估體系,既要培養具備過硬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專才”,同時要注重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水平,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
[關鍵詞]“雙一流”理工科;人文素養
一、人文素養概念和內涵的界定
漢語的“人文”二字最早見于《易•賁彖》:“小利有攸,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文指人的活動現象,天文指天的自然現象。“素養”二字最早見于《漢書•李尋傳》:“馬不伏歷,不可以趨道;士不素養,不可以重國?!边@里的素養指人的修習涵養?!冬F代漢語詞典》(第七版)中“人文”的解釋為“強調以人為主體,尊重人的價值,關心人的利益的思想觀念”?!八仞B”的解釋為“平日的修養”。西方“人文”一詞來源于拉丁文Humanitas,意為人性、修養。作為一種社會潮流,人文主義精神始于歐洲文藝復興時期,該運動否認神的地位,提出以人為中心,肯定人的價值和尊嚴。馬克思提出的個人的全面發展學說,強調人的個性自由,教育是造就全面發展的人的唯一方法。也就是說,以人自身內在的精神動力(即人文精神)作為驅動,以提高人文素養為目的的人文教育是人全面發展的基本教育力量。現代的不同專家學者就人文素養的概念和內涵進行過不同的界定,如北京師范大學肖川教授指出,人文素養應包含諸如古典(傳統)文化知識、人的價值和尊嚴、人的完整性、自我實現、道德修養、文化多樣性等11方面的內容。簡單來說,人文素養指“人文科學的研究能力、知識水平和人文科學體現出來的以人為對象、以人為中心的精神———人的內在品質”。
二、人文素養教育與專業知識教育的關系
多年以來,人文學科在功利主義和實用主義的大氣候下特別顯得“無用”。不少大學財政困難時,首先向人文學科開刀,將之關門大吉或者減少招生名額,以便分給學校的“熱門”“優勢”專業。不可否認,人文學科很難直接外化產生實用性成果,人文學科研究需要慢慢沉淀積累。顧明遠先生早在21世紀初就強調“當前高等教育的誤區就在于功利主義太強,人文精神不足。高等教育的專業設置不是從職業的需要出發,就是從學科體系出發,很少考慮青年的全面成長”。所以,大學教育在強調專業知識教育同時,必須注重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以全面地關照學生的成長與發展,否則將來的學生很容易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失衡。人文素養教育應該包含人文知識、人文行為、人文精神三個方面的內容,其中核心內容是“以人為中心的精神”的人文精神。人文教育強調“人文化成”式的教育,以培養和提升學生的人文精神。人文學科最主要的作用是“教化”。黑格爾說過,人需要教化,教化的本質就是使人提升為一個普遍性的精神存在。人文素養教育本質上是教學生“如何做人”,一方面要解決人自身的理性、意志和情感等方面的問題,同時還要處理好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那怎么平衡好專業知識教育和人文素養教育的關系呢?愛因斯坦曾指出,專業教育可以使人成為一種有用的機器,但不能成為一個和諧發展的人。人必須獲得對美和道德上的善有鮮明的辨別力,否則他———連同他的專業知識———就更像一只受過很好訓練的狗,而不像一個和諧發展的人。國內高校領導提倡人文素質教育第一人、華中科技大學楊叔子院士曾說過“科學是立事之基,人文是為人之本。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沒有科學技術,就是落后,一打就垮;然而,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沒有人文精神,就會異化,不打自垮。”著名科學家錢偉長說過,學生首先應該是一個全面的人,一個愛國者,一個辯證唯物主義者,一個有文化藝術修養、道德品質高尚、心靈美好的人;其次,才是一個擁有學科、專業知識的人。由此可見,人文教育是賦予人以精神的教育,良好的人文素養提升人的道德精神價值,使人理解人生的意義和目的,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人”。專業知識的學習隸屬于科學精神的培養,人文素養的熏陶從屬于人文精神的培養。從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形成來看,兩者在本質上是同一的,彼此共生共長、相互促進。專業知識與人文素養的契合以及兩者的相互作用對于人及人類社會的健康發展是不可或缺的,二者的關系是相輔相成、相互契合的。
三、理工科學生人文素養教育的提升策略
“凡一流大學必擁有一流人文教育,凡沒有一流人文教育的大學成不了一流大學?!眴渭兗夹g型的人才已不能適應高等教育的多元化、國際化的發展,人文教育的缺失會使大學生喪失個性、缺少一種腳踏實地的務實理念,更為嚴重的是會扼殺他們的批判精神、科學思想和創新精神。因此,要不斷加強高校尤其是人文教育偏弱的理工科院校學生的人文素養教育。(一)文理交融,平衡專業教育與人文教育。設置涉及文學、藝術、哲學、歷史等人文社科經典作品為基本教學內容的必修、選修課程。比如,理工科學生大部分學生中文寫作能力普遍有待提高,實驗報告、項目設計、畢業論文中經常出現表述不準、邏輯混亂,沒有文體意識等問題。世界一流大學多數都有一門研究性寫作課程或者專門的寫作指導中心。南科大2018年秋季學期開設的“寫作與交流”通識必修課,成為2018級新生的選課熱點,剛開放選課就迅速滿額。清華大學在2018級學生中也開設了“寫作與溝通”必修課,并將于2020年覆蓋所有本科生。(二)營造大學人文文化氛圍。荀子曰:“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一是通過向學生宣傳校訓、校風、校歌,重塑大學精神,讓學生充分理解學校的辦學理念和價值追求。二是注重校園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的建設,優化校園人文環境。三是要大力開展校園文化節、文化沙龍、朗誦會、人文知識講座、學生成果展、文藝演出等校園文化活動,以增強學生的參與意識,營造校園人文文化氛圍。(三)不斷提升教師隊伍的人文素養和職業素養?!皫熣?,傳道授業解惑也”,這句話精辟地道出了教師在教育中應扮演的角色。一流的人文教育是以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為基礎的。除了人文社科課程強調對學生的人文教化,專業課教師也應在專業課中滲透并充分發掘其的人文內涵,使專業知識學習與道德熏陶和教育同步進行。此外,健全師德建設長效機制,推動師德建設常態化長效化,引導教師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以德育德,堅持教書與育人相統一、言傳與身教相統一。(四)健全完善學生人文素養考評機制和激勵機制。目前,高校對大學生人文素養的評估主要采用量化的方式,人文社科知識的掌握一定程度上可以用量化的測試來考查,但潛在的、內化的人文素養無法完全用量化的指標來衡量。因此,實行以培養學生人文素養為核心的素質教育,構建并完善多元學生考評機制和激勵機制,設定多方面的考核指標對大學生進行綜合測評,如專業知識、人文知識、科學知識、思想道德、集體活動、社會實踐等,使考評方式多樣化,定性和定量相結合,將考核與評選獎學金、評優評先、保研等掛鉤。
參考文獻:
[1]金景芳.《周易•系辭傳》新編詳解[M].沈陽:遼海出版社,1998.
[2]肖川.教育必須關注完整的人的發展[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1(3).
[3]顧明遠.高等教育與人文精神[J].高等教育研究,2002(1).
作者:劉立勇 孫艷 單位:石家莊鐵道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