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發掘人文歷史的意義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本文作者:夏連保
北京市目前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世界文化遺產有周口店北京猿人遺址、故宮、長城、天壇、頤和園、明十三陵等六處。這六處世界文化遺產,不僅是北京市文化遺產的重要代表,更是北京市贏得“世界歷史文化名城”稱號的重要基礎。很難想象,如果這些世界文化遺產不能得到很好的保護,北京市“世界歷史文化名城”的稱號還能否存在下去。
北京市政協文史和學習委員會近期組織了部分政協委員和專家學者對市轄范圍內的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現狀進行調研,筆者有幸參與了這一活動。通過這次調研,筆者深感北京市在世界文化遺產的保護和管理方面所面臨的問題仍然十分嚴峻。目前全國各地對于世界文化遺產的保護面臨的六大問題在北京市也不同程度地存在著。如北京市文物局于平副局長早在幾年前就曾撰文,指出市轄范圍內的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和管理方面存在的文物安全隱患、景區管理面臨的諸多困難、不合理占用對遺產完整性的破壞、周邊環境不合理開發對遺產景觀的影響等幾大突出問題,并提出了建立目標管理責任制和行政責任追究制、制定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的專項法規和保護規劃、全面加大對文化遺產保護修繕的資金投入等幾項具體的保護措施。由于當前城市建設與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矛盾仍然十分突出,北京市對世界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仍然任重道遠。這些建議和措施對目前北京市世界文化遺產的保護和管理工作仍然有著指導意義。如頤和園的外圍景觀環境的保護問題、旅游事業的發展和日益增長的參觀人群對文化遺產管理和保護的影響問題等等,這些問題的存在,或多或少與當前的管理體制有著一定的聯系,應當作為專題深入研究探討,必須引起各級政府和管理部門的高度重視。
在本次調研中,筆者還注意到,目前在對文化遺產的保護理念中,存在著重遺產客觀實體的保護而對遺產本身所承載的文化內涵保護重視不夠的傾向。其實,文化遺產的實體部分與其所承載的文化內涵都是文化遺產不可分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如果我們把文化遺產本身原真性的物質部分比做一個人,那么,它所承載的深厚的“文化”內涵和文化積淀才是“這個人”的靈魂。如果沒有了文化遺產的物質載體,文化遺產的“靈魂”也就失去了依托。同樣,如果我們只注意了保護文化遺產的物質實體,忽略了對遺產本身優秀的原真性“文化內涵”的挖掘,那這個物質載體也就失去了其鮮活性和生動性,它所能發揮文化傳承的重要作用也就大為遜色了。所以,在對文化遺產的保護管理方面,我認為我們不僅要對文化遺產原真的物質硬件部分加強保護和管理,而且也要對其所承載的文化內涵和信息加強挖掘、整理、研究,并讓這些物質的和非物質的文化遺產有機地結合起來。根據我的理解,物質文化遺產所承載的文化內涵至少應當包括以下一些層面的內容:
首先是物質文化遺產本身直接反映出的無形的人文創造成就。由于文化遺產形成時的時代和用途不同,在建筑體量、建筑形式、建筑材料、建筑藝術、時代風貌和特點等各個方面也都有著千差萬別之處,從而在設計理念的形成、建筑工藝的成就、藝術表現的技巧、哲學觀念的基礎等各個方面的文化內涵也就存在著多樣的“非物質文化”形態。這些都是“這一個”文化遺產區別“那一個”文化遺產的關鍵所在。例如北京市轄區內的六處世界文化遺產,除周口店北京猿人遺址以外,其他五處文化遺產中,宮殿、樓宇式建筑都占據著相當的成分,這些相同或不同類型的建筑既有其共性的特點,也有著它們特殊性的一面,其所包涵的文化內涵也都各不相同。如果在這些方面的研究不夠深入,宣傳講解不到位,一般的民眾就很難理解“這一個”和“那一個”文化遺產單位的本質區別。
其次是承載于文化遺產有形建筑之上的無形文化理念。文化遺產所承載的不同的文化觀念和價值取向,既是保證文化多樣性的一個前提,也是顯示民族文化不斷進步和豐富積淀的一個窗口,是世界了解一個國家和民族傳統文化的一條重要途徑。物質文化所產生的地域不同,時代不同,其所反映的地域和時代文化觀念也是不同的。從這一點上說,典型的文化遺產,同時也是一個民族的歷史、民族精神和民族觀念發展、變化和傳承的具體表現和見證。如故宮的建筑包括中軸線在內的設計,就是封建社會皇權一統,皇權至上觀念在建筑形式和設計理念上的具體反映,是在吸收了歷代宮殿設計的基礎上形成的建筑典范。漢朝劉邦取得天下后,命丞相蕭何在咸陽為治宮室,蕭何把宮室營造得無比奢華壯麗,并告訴劉邦說:“天下方未定,故可因遂就宮室。且夫天子以四海為家,非壯麗無以重威,且無令后世有以加也。”可見蕭何正是通過其壯麗的宮殿建筑和不同功能區的設計來達成其封建統治理念的。這種承載于文化遺產有形建筑之外的無形文化內涵,是文化遺產本身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是中國封建社會歷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三是古人在使用文化遺產的活動中所賦予這些遺產的功能,并因此而伴生的儀禮、音樂、歌舞、競技表演等非物質文化形式。由于歷史的發展,這些物質的文化遺產失去了原有的功能和用途,成了人們瞻仰和保護的歷史豐碑。伴隨著這些物質文化遺產而產生的禮儀、音樂、歌舞、競技等無形文化形態也因而隨之逐漸被人淡忘甚至消失了。如果我們只注重保護物質的遺產而任由那些與之相伴生的非物質文化成分走向消亡,那么,這些物質的遺產也就只能成為一個歷史“標本”而失去了它的文化的鮮活色彩。建議在各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單位,都能在單位適當的地方設置一處與之相關的無形文化體驗區,利用數字化等高科技手段,再現這些與物質文化遺產相伴生的禮儀、歌舞、音樂及競技場面,使人們能在參觀物質文化遺產的同時,體驗到不同時代的優秀的非物質文化魅力所在,加深對世界遺產文化內涵的理解,進一步提高人們的保護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