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城市人文歷史傳統格局分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一、問題的提出
城市的定義有多種,但宜商宜居且人口眾多是必不可少的特征。地理學認為城市是一個相對永久性的高度組合起來的人口集中的地方;經濟學認為城市是工業、商業、信貸的集中地;社會學認為城市是當地那些共同風俗、情感、傳統的集合。無論哪一種定義,都必然包含宜商宜居和人口眾多的內涵。當然,對一座具體的城市而言,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它可能具有不一樣的主導方向或突出特征。在古代,許多城市就帶有明顯的戰爭防御功能,所以它們留下了高大的城墻。新中國成立以來,因為強調工業的主導作用,不僅形成了許多新興的工業城市,而且一些歷史古城也布局了許多工業企業。有些工業企業并不適宜布局于城區,它們嚴重影響和制約了城市的正常發展。改革開放以后,當城市尋求進一步擴張并追求和諧發展的時候,人們突然發現必須要對原來的工業布局進行艱難的調整或修正。如北京的首鋼搬遷和上海的蘇州河治理改造就是如此。二者可以說是我國城市發展史上的大事件。諸如此類的事例,在全國并不鮮見。邵陽市的城市發展建設,也到了這樣的關口。邵陽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草案)對中心城區布局提出了“兩帶、四軸、四組團”的總體結構布局。“兩帶”,指資江和邵水風光帶,是城市的重要生活帶,也是生態通道和景觀通道,布局商居和旅游產業。“四軸”,以蔡鍔(西湖)路和滬昆高速東互通至新邵雀塘鎮一級公路作為兩條南北向空間發展軸,以邵陽大道和320國道市區改建段作為兩條東西向空間發展軸,通過“四軸”連接,在420平方公里區域內形成“井”字形框架和發射型城市快速內環。“四軸”是全市中心城市發展的主要空間軸。“四組團”中的東部工業組團,以寶慶科技工業園為核心,沿滬昆高速東互通至新邵雀塘鎮,作為機械、冶金、醫藥化工、循環經濟等工業發展聚集區及配套物流園區;北部工業組團,以邵陽經濟開發區為中心,沿蔡鍔路至新邵釀溪鎮,與新邵經濟開發區融合,作為食品加工、紡織、電子等工業發展聚集區[1]。……以上是邵陽市“十二五”規劃對市區規劃的描述。工業組團布局及兩江風光帶建設都未提及市區工業街、塔北路一帶的改造或發展問題。事實上,這一帶既是原來市區最重要的工業區,又是寶慶古城人文和自然風光蔚為壯觀的區域,制定市區中長期規劃不論及該區域的發展,顯然是不合理的。
二、工業布局的歷史性遺憾
邵陽市區位于資江、邵水匯合處。邵水兩岸和資江之南是城區中心。邵水之西就是千年寶慶古城區。兩江合流向東數百米,南岸一砥柱磯突兀入江,如巨龍截江,逼其向北。江流又北行千余米后拐個彎往南,形成一個半島。半島之上就是現今的工業街。砥柱磯一石壓江,危崖峭立,臨江而建的雙清公園自古以來就是寶慶勝景,園內有著名的雙清亭、亭外亭和關圣廟,更有與之相依相伴的人文史跡:如亭外亭的對聯“云帶鐘聲穿樹去,月移塔影過江來”;呂振羽書于抗戰時期的詩句“萬山來無際,一石壓江流。”砥柱磯對岸巍然矗立著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北塔,身后還有建在山巔的東塔以及塔下的文昌閣、東塔庵等佛教建筑;兩塔隔岸遙相呼應,渾然一體。登臨東塔山,聽禪語仙機,凈心怡神;若更登塔眺望,近可探北塔,遠可收全城,俯瞰資江蜿蜒曲折,逶迤北去,可感受滔滔大江往南回頭,綿綿無盡的眷戀之情。就在這江河纏綿浪漫,兩岸風情萬種,人文景觀醉人的區域,布局了有嚴重污染的眾多工業企業。這些企業,雖然為市區經濟發展贏得了近三十年的輝煌,但同時也為城市建設留下了更為久遠的遺憾。從城市建設的整體而言,這種布局是給城市軀干留下了一塊硬傷。就像一個戰斗英雄身上留下光榮的彈片,卻嚴重影響著英雄的身體。又像一個慈祥而略顯無知的父親給一位天生麗質的女兒做了一次不太成功的美容,最后落下了后遺癥。如今,當我們徘徊在已顯蕭條的工業街和塔北路,就會感嘆經濟發展潮流的起伏跌宕和無情;而徜徉在雙清公園和東塔公園,面對無語的古跡,又會在對幾千年厚重文化生出油然敬意的同時對其所遭受的不幸發出無奈的唏噓。隨著中小企業的改制以及其它歷史性原因而逐漸實行關停并轉,這一區域不僅科教文衛設施薄弱落后,難見現代的城市景象,就是自然稟賦與人文景觀俱佳的雙清公園和東塔公園也仍然游人稀少,落寞依然,它儼然成了鬧市中蕭條的一隅。因此,如何醫治這一城市建設的硬傷,是“十二五”乃至今后較長時期的一項艱巨任務。
三、不合理布局對城市建設的影響
除了工業街和塔北路區域重度污染工業企業布局的不合理,市區其它工業布局也呈現出一定程度的無序。這些企業大多數是上世紀七十年代小三線建設時期由外地搬遷而來,由于當時既無環境管理的行政部門,也無環境評價機制和機構,各企業按行政上的條條塊塊管理各自為政,哪兒方便往哪擺,基本上是行政領導按常識拍腦袋實施的布局。這種布局不僅給城市管理帶來了不容忽視的缺陷與弊病,更對城市的建設和發展產生了難以估價的影響。
(一)產業協作鏈條斷裂,城區要素流向紊亂
企業布局既受到行業垂直管理的制約,同時又受到不同行政級別的地方政府及部門權力的制約,布局往往無法實現產業鏈的要求。如市區的機械行業就是如此。大中型骨干企業中國紡織總公司第二紡織機械廠和湖南印刷機器廠布局城西,液壓件廠布局南郊,湖南汽車制造廠和礦山機械廠布局城東。八十年代中期制定行業發展規劃時曾有有識之士提出將市區上百家機械制造企業進行部分專業整合,如建立鑄造中心、模具中心和電鍍中心等,最終雖因各種原因沒有實現,但布局無序從而缺少產業鏈的實際銜接也是重要原因之一。這方面更為典型的是汽車制造業。當時邵陽市區的汽車制造企業上百家,這樣一個緊密關聯產業的企業,布局卻十分分散。骨干企業湖南汽車制造廠在城東,汽車發動機廠在工業街,車身廠在市中心,汽車零件廠、汽車附件廠分別在城西、城北。一方面企業少有聯系,其產品大多單獨對外而缺少內部協作;另一方面,企業的購銷以及少量的業務協作往來所引致的物流、人流和相應的交通等要素流動,表現出明顯的不經濟和無序性,例如逆向和迂回流動,導致城市管理難度的加大。倒是塔北路一帶化工企業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出了行業的關聯度:好些企業的產品互為中間體,但可惜還是由于經濟規律邁不過行政權力的門檻,幾經呼吁的聯合體也終未形成。而最為嚴重的是該區域布局在市區最主要的自然和人文景觀融合區,不僅破壞了市區的和諧,留下了歷史的遺憾,而且該區域位于市區上風口,對城市中心區產生了極為不利的環境影響,它作為一個整體,不僅影響了本區域的城市建設———諸如文、教、衛各項設施無法按城市基本要求進行布局———而且也因污染擴散對城區產生了較大的影響。當然,區域內布局了食品加工企業,更說明布局過程對環境保護的忽視。
(二)企業布局忽視環境保護致城市建設難以為繼
邵陽市區水流豐沛,資江在城西從南往北進入市區拐頭向東;邵水河在市區中段從南往北匯入資江,兩江匯合后東行至雙清公園,遇砥柱磯拐頭向北,然后繞行劃出一個半島狀地帶,最后才掉頭向北而去。這個半島,就是現在的五一北路,人們俗稱工業街。自東塔山下向北沿工業街分布著發電廠、玻璃廠、塑料廠、自來水廠、機械廠、鋼筆廠、染料廠、制革廠、糖廠、食品廠、造紙廠等;自工業街南端向東沿塔北路至龍須塘,則分布著汽車發動機廠、肉聯廠、有機化工廠、林化廠、礦燈廠、水泥廠、熱電廠、化纖廠、資江農藥廠、中南制藥廠和化肥廠等。由于這些企業大多三廢排放嚴重,所以這一帶成為市區污染最為嚴重的區域。電廠緊挨著雙清公園,廢渣傾至資江,煙塵熏罩公園;造紙廠建在半島最北端,大量的廢液流入資江,加上制革廠、染料廠、農藥廠、化肥廠等所排廢水對資江的污染,以致直到下游新邵縣城幾十公里的河水發黑,不能飲用。更加之市區常年主導風為東風,全年東北風約18%,夏季東南風約24%。風向與河水流向相反的自然條件加劇了該區域污染企業對城區環境的影響程度,凸顯出這一布局與城市建設的極端不合理。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政府沒有環保機構,建立新的企業無需進行環境評價;加上人們環保意識淡薄,一般也不會考慮氣侯條件的影響,人們只是按常識將帶有污染性質的企業布局在河流的下游,忽視了資江下游恰是市區全年主導風的上風口這一地理與氣候的矛盾,導致工業企業群集于資江下游即今工業街、塔北路一帶。這樣,受主導風的影響,有害氣體尤其是高空排放的有害氣體及煙塵不斷飄向市區。熱電廠、化纖廠和資江農藥廠排放的廢氣包括煙塵和有毒氣體,不僅籠罩著這一片生產企業區域和企業員工居住區,甚至漂移影響到市中心區。在雙清公園至水府廟一帶的資江兩岸,甚至在市區的中心地帶城南公園,人們都可以聞到造紙廠廢氣的刺鼻味道。建于八十年代的化纖廠和熱電廠的100多米高的排毒、排煙雙塔,其飄灑的范圍也已達到江邊甚至更遠。邵水河兩岸也一樣,合成洗滌劑廠建在緊鄰市中心區的邵水河東岸佘湖山上,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該廠清洗反應罐和管道時,未經處理的污水直排邵水河,整個河面漂浮著渾黃的泡沫,河水變成紫醬色,加上上游其他污染企業排入河里的廢液,邵水河一年四季難見魚蝦。近十年,隨著合成洗滌劑廠停產和上游對污染企業的關停并轉,邵水河才恢復生命力。現今邵水河市區段的治理建設已初見成效:兩岸江邊棚戶區及污染源已全部拆除搬遷,一條綠樹成蔭、石板鋪貼并配以各種建筑小品的江邊公園游覽帶即將建成。工業街和塔北路原本是東部城區,隨著市區的擴大,這一片將成為中心城區。因而,無論是將所有污染企業搬遷出城,依托兩岸原有的人文景觀和自然風光使這一帶成為游覽風光帶———即兩江風光帶資江帶的延伸———還是將有關的污染企業進行提升改造而將這一片建成宜居宜商的城區中心,都應屬市區中長期規劃的重要內容而不能忽視。
四、結論與建議
無論是新興城市還是歷史古城,其布局必須兼顧環境要素與城市建設的和諧。對于歷史古城,更要注意城市發展與原有傳統格局亦即歷史文化的和諧統一,在不破壞傳統格局的前提下使城市得到發展。法國著名城市地理學家什梅爾說:城市既是—個景觀,一片經濟空間,一種人口密度,也是一個生活中心和勞動中心,更具體點說.也可能是一種氣氛,一種特征或者一個靈魂。這所謂的氣氛和靈魂,當然包括城市的歷史文化和城市發展已經形成的傳統格局。邵陽市在“十一五”期間對邵水之西、資江之南的古城區進行了保護性的修復并在這一河段建成了沿江風光帶;邵水兩岸也在進行改造,長達數公里的江邊公園已初露端倪。唯兩江合流后的資江兩岸直至半島城區,在十二五規劃中也未見有進行改造的安排。“十二五”規劃對城鎮建設要求:加強美化綠化。完善城市綠地系統,突出抓好城市生態走廊和大型綠地建設,重點實施城郊生態林工程,在城區交通主干道,打造生態景觀林帶。提升已建成公園的品位,高標準建設和改造佘湖山、西苑、北塔公園和寶慶森林公園、蓮荷森林公園等,抓好資江南路延伸工程[1]……并未提及對工業街半島區域這一具有歷史文化價值和美好自然風光區域的改造和提升。如前所述,不管選擇企業搬遷還是就地改造來提升半島區域的現代城市品位,其任務都將是艱巨的,并且要歷經多個五年計劃才能完成。從城市發展的角度而言,它是里程碑式的,因為它決定著千年古城的發展質量和生命。因此,建議規劃中的東部工業組團應兼顧對工業街及塔北路區域工業企業尤其是污染企業的外遷和升級改造。此外,與工業街和塔北路肌膚相連的東塔山山腳已被鋼筋水泥的建筑所蠶食,這些與現代都市崇尚自然的風格背道而馳。所以還要痛下決心,控制東塔山四周不準再增建房屋,并在適當的時候,將原有建筑拆除,恢復其城區的綠肺功能,使之成為市中心的觀景勝地。這樣,城區丁字形的兩江風光帶和半島弧形江岸風光帶連成一條美麗的長廊,東部城區也將與西部城區一樣宜商宜居,共創繁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