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談干部人事檔案“靶向”管檔工作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近年來,紀檢工作新聞中關于干部人事檔案篡改、造假等問題的報道數量呈上升趨勢。這并不是說干部人事檔案篡改、造假等問題是近期才發生的,而是干部人事檔案管理方面一直存在著疏漏和缺陷。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的《干部人事檔案工作條例》以及2019年國家將出臺新修訂的《檔案法》,這些法規在制度層面上鏟除了干部人事檔案造假的“土壤”和“條件”,宣告在國家層面上,將對干部人事檔案管理工作全面嚴控。
[關鍵詞]干部人事檔案管檔工作智能化建設
干部檔案管檔工作的首要任務就是管理,如何精準管理是檔案工作人員追求的工作方向。新修訂的《干部人事檔案工作條例》與即將修訂出臺的《檔案法》,均為檔案管理工作在政策上指明了方向,拓寬了道路。
一、夯實“靶心”的內容
“三齡兩歷一身份”是干部人事檔案工作“靶心”的核心內容。2014年11月,全國范圍內開展了干部人事檔案專項審核工作,根據審核的問題匯總數據中顯示,年齡、工齡和黨齡的“三齡”篡改造假,工作經歷和學歷“兩歷”的材料造假,“干部身份”認定造假,以上這三部分內容是造假的高危區,也是“靶心”的內容。“三齡兩歷一身份”這七個字,概述了干部檔案的基礎信息內容,是干部的“成長軌跡”與“歷史憑證”。近年來,一些被開除黨籍與公職的違紀黨員干部,在查出來的違紀事實中,存在許多篡改干部人事檔案、偽造檔案材料的違紀問題。公平公正是干部人事檔案管理管檔工作“靶心”的紅線,而管檔干部本身就是干部人事檔案管理工作的“靶心”材質。干部人事檔案的形成是一個歷史過程,缺失的材料年代久遠,查找補充和核實都很困難,時間跨度很大、成因又很復雜。這就要求管檔干部要有最基本的政治態度,堅持實事求是,全面客觀地看待問題,確保“靶心”邊緣線的精確。要想確保“靶心”材質的真實,就要首先確保管檔干部本身的真材實料。提高管檔干部入職標準、嚴格審查政治背景,這些均重于管檔干部自身的專業能力。干部人事檔案工作既枯燥又繁瑣,工作中難做出顯眼的業績,職務、職稱比其他職位的干部晉升的慢,直接影響到管檔干部的積極性,工作中也容易出小差。檔案管理隊伍要想更加穩定,隊伍的力量充分發揮,領導就要科學設置職務職稱,給予更多的關心和重視,這樣能夠建設高素質管檔干部隊伍。
二、確保“向”的通暢
目前,我國現有各級各類檔案館4000余所,承擔著集中保管與開發利用國家檔案資源的重要職責。干部人事檔案管理已經由原來陳舊的管理方式,轉變為看似合理與務實的收集與保管管理方式,但并不能解決求真的問題。干部人事檔案的管理要完全打破目前的“較好”局面,精用信息化手段和大數據等新興技術,將驗真過程中的真正阻礙與干擾因素徹底消除。檔案保管部門每年都應收集新的歸檔材料(紙質與電子),由檔案形成部門統一按照規定時間轉遞。而這些部門大多沒有設置專職檔案管理人員,多數是由行政秘書代管。只有在干部檔案被利用的時侯,才將紙質材料與數據信息,整理轉遞到檔案室,歸檔不及時,材料分類混亂,相關業務人員沒有進一步審核,加上部門領導監督力度不強,這就給有些干部提供可乘機會,在轉遞的過程中對檔案進行篡改、造假。從公開披露的一些案例來看,造假多發生在干部被選拔或者提高待遇審核過程中,也就是干部檔案材料收集匯總過程中。“有心”的干部將假材料混進歸檔材料中,欺騙組織,從中得利。2019年7月,重慶市紀委監委通報被開除黨籍的重慶安全技術職業學院原院長杜曉陽,借向主管單位移送個人檔案之機,對入黨材料、工作經歷、學歷、家庭情況等方面造假篡改、偽造個人檔案資料32處。只有監管干部人事檔案形成過程中的每一個環節,才能保障檔案的安全和真實,讓“有心”干部在“十目所視”下無處遁形。
三、干部檔案信息智能化建設是“靶向”管檔的最佳方案
伴隨5G科技發展與智能AI技術的不斷完善,干部檔案信息智能化建設是干部檔案管理“靶向”管檔最佳方案。我國的檔案管理信息化系統較為完善,但與其相比檔案管理智能化系統建設才剛剛走步。目前僅有部分省、自治區、直轄市和部分中央單位完成了干部檔案數字化基礎建設,唯一可算作是智能化檔案系統建設的,只有貴州省結合“數據鐵籠”的試點工程建設。截至目前,該系統共完成了全省1443名在職省管干部及省紀委監委的325名紀檢監察干部的電子檔案建立,小范圍實現了重點監督對象電子廉政檔案全覆蓋。實踐證明,該系統不僅僅極大地方便了檔案查詢,提升檔案運用速率,而且提高了紙質實體檔案保護級別與防范干部檔案涂改造假等問題。目前,國家機關和企事業單位等已建立了信息化系統,提升了干部檔案管理的成效和利用率,可以處理干部人事檔案管理中存在的部分問題。但就干部人事檔案信息收集來說,還是“獨門獨院”的狀態。檔案管理部門和業務部門,一定程度上仍處在信息化系統“保密”狀態,事實上脫離了“互聯網+”和“5G大數據”的背景。從客觀上來說,無論是過去干部檔案的封閉手工管理方式,還是現在干部檔案信息化后的互不聯通狀態,都會給干部人事檔案造假提供可乘之機,加大了識別檔案造假成因的難度。干部人事檔案智能系統的設計,依托“5G大背景”,結合“互聯網+”與智能系統,將原來信息化系統中運用的方式(以流程為中心)轉變為以數據為中心的模式,徹底革新了傳統網絡模式。5G技術已經運用于多個領域,在智能化、信息化、數字化管理等領域,利用其強大的云儲存量功能對信息的儲存和備份,對檔案自身易篡改、易損毀、受病毒破壞等原因造成檔案內容失真,有獨特的“療效”。例如,干部的選拔任用可以通過檔案信息化系統查看已有的相關數據,要想進一步分析該選任人員的發展情況,信息化系統內的數據不全面也不準確。干部檔案智能系統可以推選出夠條件的人選,以大數據為背景,智能篩選與分析相關成因數據,科學合理提供備選信息并預測其發展的優劣趨勢。
干部人事檔案管理智能化建設,是干部人事檔案“靶向”管檔的利器。干部檔案信息智能化系統能利用“互聯網+”和“5G大數據”模式,夯實干部檔案管檔工作的“靶心”內容,監管數據形成的流程與方向。國家檔案局政策法規研究司司長杜梅在全國檔案局長館長會議上說:“利用現在網絡技術,通過信息網絡技術,促進了電子檔案的共享共用,對我們整個檔案的數字化轉型至智能化能夠提供一個非常好的支撐。”2020年國際檔案大會的提案中人工智能、數字保護和新興技術是此次大會的重要議題。干部人事檔案材料原始信息、“互聯網+”和“5G大數據”三者結合,進行智能化分析預測,將干部人事檔案的“參考價值”上升為“法律證據價值”。
參考文獻:
[1]解陽.干部人事檔案中風險管理的研究[D].天津大學,2016.
[2]馬琳.干部檔案信息化管理模式構建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17.
[3]化柏林,李廣建.大數據環境下多源信息融合的理論與應用探討[J].圖書情報工作,2015(16):5-10.
[4]宋淑琴.大數據視野下檔案管理思維方式的轉變[J].檔案學研究,2015(03):36-39.
[5]王協舟,王露露.“互聯網+”時代檔案工作改革的幾點思考.檔案學通訊[J].2016(5):94-100.
[6]張凱.領導干部人事檔案造假問題研究[D].黑龍江大學,2017.
[7]呂文婷.中國檔案學學術群體共被引網絡探析[J].檔案學研究,2018(2).
作者:王敏超 單位:中國刑事警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