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淺談軟件工程專業實踐教學改革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結合軟件行業發展趨勢,融合新工科理念,以呂梁學院軟件工程專業為例,通過完善實踐教學課程體系,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建立各種相應的體制機制,形成以理論教學為基礎、以實踐操作為主線的新教學模式.實踐證明,此模式大大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了課堂教學質量和學生創新實踐的綜合能力.
關鍵詞:新工科;軟件工程;實踐教學
為應對經濟快速發展和重大國家戰略,新工科應運而生[1].自2016年以來,教育部通過“復旦共識”“天大行動”“北京指南”部署相關工作[2-3],要求各高等學校快速推進新工科建設,并于2018年首次批準了“新工科”研究與實踐的若干項目.實踐教學是創新性應用和發展理論的過程,是新工科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綜合能力的形成過程中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4-6].
1實踐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1實踐課程大綱教學目標不合理,執行力不強
《操作系統》作為專業主干課,注重理論教學,輕視實踐教學,實踐環節學時數少,教學要求過低.《面向對象程序設計》課程大綱中教學目標雖然對創新能力、責任感、協作精神等能力的培養提出明確要求,可是在真正進行教學設計時,大部分的實驗目的僅是對理論知識進行驗證,訓練學生基本技能,沒有以教學大綱作為教學中的綱領性文件進行執行.這種教學情況影響實踐教學目標的達成,不符合新工科背景下倡導的注重對實踐教學的力度.
1.2缺乏過程管理和監督,考核不合理
在實踐教學評價過程中,實驗運行記錄表和項目卡僅停留在記錄教學設備、衛生、實驗材料、實驗開出率、實驗室狀態等指標的考核,對學生專業能力培養效果未作評價和反思,實踐教學效果難以保證.實踐課程考核方式為考查,學生期末僅僅提交一份作業即可.
1.3教師實踐能力差,缺乏實踐經驗
實踐課程的任課教師大部分是本校教師,青年教師作為教學的主力軍,他們走的是從學校到學校的路線,工程能力薄弱,沒有經過專門的實踐教學訓練,缺乏企業相關的實踐鍛煉,尤其近幾年學校在引進人才時要求具有博士學位,博士一般都屬于學術研究型,使得具有豐富企業實踐經驗的人員被拒之門外,這些都影響了教學水平的質量.
1.4實習見習手段單一,以參觀式為主
學生到企業實習見習時間大多為一個月,且多為大班授課指導,企業指導教師無法做到有針對性的知識培養,學生也是體驗某一環節的知識運用.對軟件工程專業整體體系知識框架認識不足,學生難以在較短的時間內深入了解專業技術.但是,很多企業在設置招聘崗位時要求應聘人員具有相關工作經歷1年以上,上崗后對具體工作輕車熟路.
1.5缺乏配套的實踐教材
沒有形成一套符合某個企業所需的實踐內容的匯編書籍,大部分實踐教學的教材未與理論知識學習進行有效銜接,授課教師實踐教學資源甚少,只能從理論知識提煉實踐教學內容,導致學生學習實踐內容單一,枯燥無味,久而久之,對實踐課程失去了興趣.
2新工科背景下實踐教學改革新模式
針對上述問題,為了提高實踐教學質量,使學生得到全面發展,培養適應新經濟時代新工科人才,在原有發展基礎上進一步優化軟件工程專業教學模式.
2.1完善實踐教學課程體系
從人才培養方案到教學大綱,對實踐教學進行了全面的改革,加大了實踐課時,由原來的40.5個學分增加到60.5,形成了平臺+模塊的課程體系.每門課程的教學大綱分別從專業知識、專業能力和職業素養三個方面提出了明確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從基礎知識、鞏固與提高、選學三方面進行分解,并要求課程組嚴格按照大綱執行,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分類教學.理論教學包括通識課程、專業基礎課、專業核心課,專業方向課,其中專業方向課有5個專業方向供學生選擇,為后期進行相應實踐課程的學習指明了方向,實踐教學環節包括:課內實驗、課程設計、專業實訓、交口實訓、見習實習和畢業論文,由此形成了平臺+模塊的課程體系,如圖1所示.
2.2改革人才培養模式
采用6P模式,加強專業綜合實踐,提升學生專業技能.6P模式:以問題(problem)為導向,把問題凝練成能解決的項目(project),形成標志性的成果(product),制定可行的制度、政策和策略(policy),構建科學合理的實踐教學模式(pattern),培養適合IT行業的應用型人才(people),形成了2312人才培養模式,如圖2所示.
2.3建立校企深度融合實訓基地
在實踐教學過程中,我系軟件工程專業與多家資深知名企業簽訂了長期合作協議,建立了深度融合的實訓基地.根據學生的意向選擇,選配學生到對口企業進行實習見習,將實操性強的課程置換到企業;同時聘請企業中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人員充實外聘教師隊伍,彌補教師缺口,來校講授實踐課程,將最新專業知識和技術傳授給學生.通過這種引進來、走出去的方式,加強校企合作,培養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另外,學校還制定了相關的政策,要求教師評職稱必須具有6個月的企業實踐鍛煉,進一步加強校內教師實踐教學能力,為培養雙師雙能型教師奠定堅實基礎.
2.4以賽促教、以賽促學
雖然實踐教學課時增加了,但主要進行的是學生的單項訓練,教學知識分散、割裂,并且學生去企業實習見習,由于種種原因,無法全面系統地掌握實踐教學知識,學科競賽是對學生專業掌握情況和應用能力的綜合考驗,競賽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為學生提供展示自己才華的平臺.同時,在儀器設備、教學資料和指導教師等資源方面,實現實踐教學和競賽的互補互助[7].另外,學校出臺一系列參賽政策,學生參加各種比賽,可以獲得相應的學分和獎勵,指導教師除了獲得獎勵外,在績效考核、職稱評定、評優評先中予以加分.
2.5編制實踐教學專用教材
針對無量身定制的實踐教材,軟件工程專業教研室將實踐教學教材研究作為教學工作的重點,課程組在收集了大量相關專業書籍之后,經過多次討論、企業專家論證,實踐分為課內實驗、獨立實驗和專業綜合實踐,類型分為演示、驗證、設計和綜合,采用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方式,編制了合適呂梁學院軟件工程專業多門課程的實踐教學指導書,解決了學生學習內容的單一的問題,提高了實踐能力.
3結論
本文在新工科工程人才培養思想的指導下,針對呂梁學院軟件工程專業實踐教學方面存在的問題,構建了軟件工程專業實踐教學的培養模式,分別從實踐教學體系、人才培養模式、課程設置、體制機制的建立等方面做調整和改革,旨在提升實踐教學質量,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讓學生成為真正的“新工科”人才.
參考文獻:
[1]吳愛華,喉永峰等.加快發展和建設新工科,主動適應和引領新經濟[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1).
[2]劉紅飛,張志萍.新工科建設背景下實踐教學的思路[J].教書育人(高教論壇),2019(6).
[3]鄧義群,張超超等.新工科建設背景下材料類專業實踐教學改革研究[J].科教導刊,2019(8).
[4]胡明茂,孫煜.新工科背景下的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實踐教學建設[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9(7).
[5]周艷聰.“新工科”背景下計算機類實踐教學探討[J].軟件工程,2019(5).
[6]高文蓮,高志娥等.新工科背景下軟件工程專業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模式[J].呂梁學院,2018(2).
[7]陸智強,李紅等.基于學科競賽的會計專業實踐教學模式改革研究[J].智庫時代,2019(46).
作者:高永強 高志娥 王三虎 單位:呂梁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