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人工智能將重塑教學模式淺議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人工智能技術正在成為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的領頭雁,對教育影響巨大。在數字經濟時代,社會形態將發生重大變化,教育模式將發生根本性變革。突出特征就是能夠實現規模化教學下的個性化學習,即大班授課下的因材施教,使教學活動更有效開展。
科技推動社會進步,重塑社會形態。從農業社會、工業社會到信息社會,人類生存環境由泥土上的村落,演變成鋼筋混凝土中的城市,再進一步拓展為鑲嵌在建筑物里的數字空間。數字空間我們肉眼看不到,但可以通過各種設備,如手機電腦鏈接,由此改變了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不管樂意與否,數字經濟時代正在到來,這是歷史的趨勢。就像在工業社會,有人不喜歡城市而愿意居住在鄉村,但要明白這已不再是農業經濟時代的鄉村,各種基礎設施已經完好配置。人工智能技術正廣泛應用,將成為未來社會的基礎性、環境性要素,就像當今的自來水、電和公路。
在數字經濟時代,普通人需要具備相應的信息化素養,社會更需要大量的專業人才來維護數字空間的運行、發展和完善。人才培養是教育的基本功能,高校需要提高認識,超前布局,適應和引領社會發展。
與農業經濟相伴的教育模式是書院、私塾、甚至簡單的拜師學藝,因材施教、言傳身教能得以具體的體現。與工業經濟相伴的教育模式是學校制度、班級教學,有規模經濟但失去了個性化特征。隨著數字經濟時代的到來,人工智能技術能夠幫助我們把規模教學和因材施教兩種教育模式的優點結合在一起,形成一種全新的教育模式。
這一模式就是“線下線上混合式教學”+“智能自適應學習”+“實踐活動”的綜合體。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線上教學得到廣泛重視和應用,但理想的線上教學絕不僅僅是簡單地把課堂教學搬到線上,而是使課堂教學與線上教學形成有機聯系,互補互動,充分發揮各自優勢而達到更高質量教學的目的;智能自適應學習以數據和技術為驅動力,把人工智能技術滲透到教學的核心環節中,使學生的學情數據量化和可視化,實現每位學生擁有自己獨特的學習路徑,在規模化的教學安排中達到個性化學習的目的,從而緩解教育規模化與個性化的矛盾,提高教與學的針對性;只有不脫離實踐的教育,對人的成長促進才是全面的,因此混合式教學的概念內涵需要進一步拓展,要把實踐教學或活動加上。
近年來,各級各類學校對這一新型模式已有過許多局部探索。例如:線上教學大規模實施后,線下線上的混合式教學已有多方探討,實踐在不斷提出新問題、教師不斷有新應用、學者在不斷研討新情況;智能自適應學習在一些學校已開始應用,考試后學生可依據智能推送只練習自己答錯的同類試題,基于大數據的個性化學習評價系統可對課堂教學、學生個人學習情況進行智能評估、診斷而給予針對性指導;實習實踐、社團活動、創新創業教育等在學校更是廣泛開展。當然,這類新型教學模式目前尚處于萌芽階段,今后需要有更多的探索工作,有待進一步深化、整合和完善。
未來是創新發展的時代,創新的核心在思維,創新還需要向實踐轉化。創新產生思想,實現成就現實,創新力和實現力是人才培養的重要著力點。產業革命以來形成、壯大、定型的規模教學模式將被新型教學模式所取代,這一模式以混合式教育為形式,以智能自適應學習為關鍵,以實踐應用為根本。我們對教育模式變革的規律和特點要加強研究,學生思維的參與、活躍、提升程度將成為模式成功與否的重要標志。
作者:馬陸亭 單位: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副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