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元認知策略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應用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在高中歷史教學中通過元認知訓練,引導學生自我監管與評價,可以有效地發揮其主體作用,促進其優化學習策略,改進其學習方法,提高其整體學習能力。為此,根據高中生的認知水平及特點,充分發揮其學習的自主性,在教學實踐中應用元認知策略,注意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自我監控與自我評價,注重引導學生從不同視角、用不同方法,去認知和感受豐富多彩的歷史現象,去發現、分析和解決復雜而深邃的歷史問題。
關鍵詞:元認知策略;高中歷史教學;應用研究
一、問題的提出
在新課程背景下有關學生的元認知能力培養的研究,較少從學生學習方法改革的角度闡述,通過探索適應新課程的有效教學策略,探索元認知理論與教學相結合的途徑,探求教育心理學和學科教學整合的實踐方式,更是少之又少,而且研究中較少提供完整的課例作為佐證,只有定性研究,沒有定量研究。尤其在當今新統編教材背景下,高中歷史教學不能僅僅定位于學生對歷史知識的掌握,更重要的是關注學生在深度學習的過程中,其主體性的體現、學科核心素養的養成和思維品質的發展。此外,學校地處商業氛圍濃厚區域,家長對于子女疏于監管,甚至放任自流,培養學生自我監管習慣和較強的自學能力確實很有必要。
二、國內外研究現狀述評
元認知由美國心理學家弗拉維爾在1976年提出的,它就是個體關于自己的認知過程的知識和調節這些過程的能力。元認知策略是一種典型的學習策略,指學生對自己的認知過程及結果的有效監視及控制的策略。元認知理論在美國中小學教育中的研究比較領先,一些學校把元認知研究集中在對學生學科元認知能力的訓練上,但是美國的元認知訓練中所運用的某些測量工具及其科學性尚有待進一步研究,有些也存在問題。中國為數不多的學者如文秋芳、武和平、楊文瀅等都從各自的角度證明元認知策略培訓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楊小虎、紀康麗、潘黎萍等則相繼從閱讀理解的角度研究元認知策略。盡管目前國內外有關元認知策略的研究日趨豐富,但將元認知策略融入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與研究的卻并不多見,而且進一步考察其成效的論著則更少,大多缺乏實證或實驗研究的支持。由于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應用元認知策略,對于培養學生元認知水平,指導學生學會自主學習,掌握學習方法等都發揮著重要作用。然而,相當多的高中歷史教師尚未轉變“不利于學生全面發展”的注入式“教本”模式,照本宣科、單調地傳授知識,學生則在學習過程中處于被動接受的境地,根本談不上優化學習策略。
三、研究目標和內容
(一)研究目標
1.在新高考學生選課走班的背景下,高中歷史教學切勿遵循以升學為目的的僵化教學軌道,而是致力于培養學生主動選擇學習探究歷史的濃厚興趣;2.在元認知理論的指導下,根據高中生的認知水平及特點,應用元認知策略,引導學生自我認識、自我監控和自我評價,調動學生深度學習的自覺性和主動性,增強學生歷史批判性思維能力,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從而提高教學質量;3.在建構主義理論的指導下,通過對若干課例的應用實踐研究,進而深度交流、探討、思考與分析,探索出若干較具操作性的途徑或方法,并形成可供交流推廣的案例或校本教材。
(二)研究內容
在元認知理論的指導下,通過元認知策略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與實踐,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計劃與管理、監控與評估能力。1.探討元認知理論對于學生學科學習的作用及意義。以學生發展為中心,強調學生對知識主動探索、主動發現和對所學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認知水平,選擇或修正學習策略,使學生盡快學會自主、合作學習的目的。2.探討元認知策略對于學生自主學習的監控與評價。引導學生把之前自主、合作學習所得,整理成條目,記錄下來,作為元認知監控的依據。通過元認知能力的培養,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自覺性,促使學生學習策略的進一步優化,促進學生思維品質的發展和提高。3.探討元認知策略在史料教學實踐中的應用與研究。強化史料解析、探究的功能,引導學生對史料進行辨析、解讀,探究歷史真相,做出評價和解釋,從而使學生增強證據意識、問題意識,探究意識以及邏輯推理、思維和理論分析的能力。此外,學生之間也能提供有效的示范和帶動,在相互學習中自行探尋學習方法和規律,從而改進學習方法,提高學習能力和學習效率,從而提高學業水平和教學質量。
(三)框架結構
四、研究思路和方法
以學年為階段,以實驗課例為載體,實施課題研究。先在試驗班(即平行班)開設試驗課,再到實驗班應用與實踐,后者較前者在教學進度上總調慢一節為基準,并以同一備課組其他教師所任教的同類型班級為對照班(作參數)對比。1.行動研究法:在相關理論指導下,通過觀看課堂錄像及教師評議、學生反饋情況等提出改進方案,從而逐漸深化對元認知策略的認識,完善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元認知能力的方式。2.問卷調查及訪談:依據課題所需,先設計好調查問卷,收集學生學習情況,通過統計分析,對試驗班教學效果做出評估,為下一輪試驗提供借鑒。通過與試驗班的各種類型學生交談,了解學生對課堂教學的看法,以彌補問卷調查的不足。3.試驗法:通過第一階段課題實踐課,課題組成員對元認知能力的重要性以及課堂教學中如何培養元認知能力已有一定認識,在此基礎上開始教學試驗。選擇同一備課組某位教師所任教的班級為對照班(作參考),其中試驗班、實驗班注意開展元認知能力的培養,對照班以傳統方法教授,做好前后測,試驗假設為1-1.5學年,試驗班、實驗班與同類對照班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自我管理或學科學習成績有較顯著差異。
五、研究步驟和實施過程
(一)第一階段:籌備階段(包括課題申報)3個月
開題論證、理論學習、文獻調查,確定課題名稱,確立課題研究內容,設計研究方案,申報立項。1.課題提出的前期調研,主要從成員的科研素養及其對新教材培訓及使用過程中在所存在的困境兩個角度切入。2.按課題申報和開展需要,選定課題組成員,成立課題組,進行成員分工。3.課題組在研討、設計基本方向的基礎上,完成課題立項申請評審書和課題研究方案的撰寫。4.開展杜曉新、馮震《元認知學習策略》等相關書籍的閱讀與交流。
(二)第二階段:研究階段(包括中期檢查)15個月
提供研究策略、調控研究過程,開設課題實踐課或觀摩課、教學試驗及中期檢查匯報等。1.2個月,廣泛開展相關書籍搜集、閱讀與交流(開列部分書籍由學校圖書館統一購置),在課題組成員“共讀一組書”的活動,結合授課學段印發問卷調查材料,做好調查結果統計分析,收集基礎材料,交流整理裝訂成冊。2.9個月,課題組成員在課題分工的基礎上,結合實際情況重新組合成若干小組開展“課堂診斷”“開放課堂”“主講課程”“外出培訓”“開發共享”“公開教學”“結對幫扶”等工作項目進行研究實踐,不斷充實、整理課題實驗原始素材。3.2個月,在課題組成員中開展新一輪“共讀一組書”的活動,如聶愛情、許曉晴《元認知及元認知培養對教學的啟示》等相關雜志論文的閱讀與交流。4.2個月,在第一周期得出課題初步成果的基礎上,圍繞著元認知策略的應用,進行第二周期研究實踐,進一步探索、調整和完善,逐漸形成課例集初稿等。
(三)第三階段:總結階段(包括結題檢查)6個月
對研究實踐進行反思,進一步優化課題成果,撰寫結題報告,成果鑒定,示范推廣。1.繼續進行第三周期研究實踐,整理研究成果及資料,匯編課例集,籌備結題。2.做好前后測數據分析表,厘清實驗班、試驗班、對照班之間的縱橫變化趨勢,尤其關注實驗班元認知策略應用過程中生成性結果,課題組就一些關鍵研究點、觀測點或研究實踐成果,撰寫論文,力爭在CN刊物上發表。3.完成課題結題申報和結題報告,報送課題成果。
六、結語
在新課程教育教學理論指導下,根據高中生的認知水平及特點,在高中歷史教學實踐中高度重視對學生元認知能力的訓練和培養,轉變“不利于學生全面發展”的注入式“教本”模式,以期在新高考選課走班模式下有更多的學生主動選擇學習歷史學科。應用元認知策略,引導學生自我認識、自我控制,促進學生自身思維品質的發展和思維能力的提高,同時進一步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自覺性,促使學生學習策略的優化和學習方法的改進,提高學生整體學習能力和學習效率,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作者:胡志章 單位:福建省泉州市石獅市石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