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人文教育在醫學生職業生涯中作用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開展醫學人文教育是提升醫學生人文素養、提高醫學生職業就業能力的重要途徑,也是順應時展、滿足社會需求的必然選擇。對醫學生來說,加強醫學人文教育也是助力其職業發展、構建良好醫患關系的必要基礎。對此,從醫學人文精神及教育的本質出發,結合當前醫學生職業生涯發展中廣泛出現的問題及成因進行分析,通過加強對醫學生人文教育的重視,可以促進醫學生及社會獲得更好發展。
[關鍵詞]醫學人文精神與教育;職業認同;職業壓力;良好醫患關系;科學與人文
一、醫學人文精神及醫學人文教育的基本論述
(一)人文精神與醫學人文精神
德國古典哲學家康德提出過著名的道德星空定律,他認為,人們心中崇高的道德準則和燦爛星空一樣,能夠深深震撼心靈。[1]星空的美屬于自然科學和外部世界,道德之美則屬于內在世界,體現了個人道德層面的尺度與標準,其真正反映的是個人對于生命價值與尊嚴的考量。具體到醫學領域來說,可以把“醫學人文”暫定為一個哲學概念。在社會生活中,與醫學相關的實踐活動廣泛存在于社會發展與生活的方方面面,并與時代政治經濟發展相融共促。醫學實踐活動體現了醫學內在蘊含的人文性,這種人文性是開展醫學實踐活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具體表現為兼具醫學知識與高尚道德情操和社會責任感的價值導向。[2]
(二)人文教育與醫學人文教育
要實現人文精神的滲透和培養,需要以人文教育為依托。近年來,大學教育改革中的思想政治教育、通識教育以及文化素質教育在一定程度上都體現了“使人的身心全面協調發展,并有機會實現人的全面價值”的教育宗旨。孫鵬認為,人文教育的目的在于幫助學生提高思想境界,塑造理想人格。[3]因此,人文教育的本質是關于“人”的教育,其核心是提高人文素養,通過引導學生增強對自我的認知,拓展生命的寬度,進階成為更好的自己。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4],人文教育要與專業發展相結合,這樣才能培養出全面發展的人才。具體來說,醫學人文教育需要特別關注醫學與人文之間的聯系,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從人文角度思考社會現象。在宏觀層面上,醫學人文教育的產生與推進是順應時展的必然要求,也是解決當下出現的一些社會問題的現實選擇,因此這類教育與其他社會因素密切聯系、相互制約,并發揮其社會功能。
二、醫學人文教育在醫學生職業生涯中的作用
(一)增強職業認同,明確職業精神
職業認同體現了學生的就業價值觀,是學生職業發展目標、社會價值導向以及其他影響因素的認知總和。對醫學生來說,其職業認同包括對將來從事的醫務工作的理解和認知。作為職業發展的起點,這個認知將貫穿醫學生整個從業生涯,為職業發展提供動力。一方面,醫學生的學制普遍較長[5],規培的時間長且不一定在將來從業的單位進行,這為將來就業增加了不確定性。同時,由于醫學生培養時間長,畢業生年齡普遍偏大,一旦不能及時找到滿意的工作將會增加更多的不確定性。這些因素將導致部分醫學生對職業發展產生焦慮感,并使其不由自主地進行自我懷疑。另一方面,現階段醫患關系緊張,一些媒體為抓噱頭熱衷于報道醫療負面新聞,把醫患關系緊張的矛頭指向醫生,使得醫生逐漸成為一個具有挑戰性的職業。若在醫學生時代,學生接受醫患關系處理的理性指導,而進入實習階段后,學生在醫院的真實環境下深切感受到作為醫務工作者,要面對和承擔的工作壓力和社會壓力會有所減少。面對高風險和高強度的工作,許多醫學生的父母出于擔心,在支持力度上有所欠缺,一定程度上使得醫學生的職業認同感再次受挫。現實的困境與壓力更加凸顯了醫學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因此,在醫學生的培養過程中,教師要緊密結合實際,將人文教育作為兼具現實性并貼近學生的載體。舉例來說,以為大學生普遍開設的就業指導課程為載體,要重點提高有助于醫學生職業生涯發展的綜合素質與應對能力。比如平衡職業與生活的能力、在不同角色間切換的能力、抗壓與舒緩的能力,等等。由此可見,大學生的人文精神教育,重點關注學生精神層面的健康發展,同時從社會集群的角度來說,人文教育蘊含的社會關懷內涵,正是從業人員承擔社會責任、明確社會道德的重要體現。同時,在課堂內容方面,教師可以以多種形式豐富學生的職業體驗。比如為學生提供畢業學生讀研、就業、創新創業的真實數據;分享真實案例對學生進行正面引導,鼓勵學生樹立科學合理的職業目標;邀請人力資源管理等相關領域從業人士做職場培訓、分享經驗教訓,幫助醫學生從更廣闊的視角了解當下的社會和職業要求,并從中獲得啟發。在課堂之外,醫學生還可以通過開展實踐活動,結合時展和社會需要,提高服務社會的能力,比如結合肺炎疫情防控、健康中國戰略等時代命題[6],開展力所能及的健康宣講、體檢、慰問老人、流行病學調查等活動,發揮醫學儲備軍的積極力量。在醫學實踐活動中鞏固自身的專業知識,加深社會對專業需求的了解,增強醫學生的社會適應力。[7]這其中,人文教育關注的是對學生個體的價值、人格、態度的培養[8],在實踐環境中,通過反映現實的不足與缺失,使醫學生在反思中改進和提升。在促進醫學生堅定職業理想的基礎上,培養醫學生的“工匠精神”。在社會性學習中,形成良好的道德觀和價值取向;在實踐中,提高醫學生應對和處理問題的能力;在人際交往中,調整自身的言行,實現人文素養的全面發展。在這些細節中,需要醫學生通過切身體會,實現自我調整和成長。
(二)學會緩解職業壓力,科學合理地釋放或轉化負面情緒
針對同濟大學附屬多家綜合醫院進行調研的相關研究表明[9],馬氏職業倦怠表最低得分為35分,最高為78分,平均為62±8.26分,50分以上為379人(占總數58%)。數據表明,中國醫務工作者普遍存在職業倦怠感和焦慮、抑郁等情緒。后續的調研結果顯示,參與調查等醫師中,76%不愿意面對心理或職業倦怠問題,而在剩下愿意面對職業壓力問題的醫師中,又有44.6%的人不愿意接受EAP干預。這一數據顯示了職業壓力無從釋放的嚴峻現象,更加警示了醫學生在學生時代加強醫學人文教育的重要性。隨著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社會對醫務工作者的要求與日俱增,部分患者對治療效果有著較高的期待,缺乏科學理性的態度。與此同時,學界逐漸意識到心理因素對身體機能的影響,需要將生物、心理和社會三個方面聯系起來,綜合研究健康和疾病的關系,這也給醫療工作者帶來了更嚴格的從業能力要求。面對事業上的壓力,有些醫生隨波逐流、充滿負能量,導致在行業中出現了醫療衛生發展水平與從業人員人文素養發展不匹配的情況。因此,無論是從宏觀的行業發展角度還是個人的職業發展角度,都必須在學生時代就加強醫學人文教育。綜上所述,基于后期職業發展中的高職業壓力,需要對學生進行醫學人文教育及輔導,引導學生從醫學生走向醫生,提高共情能力與人際交往能力,找到合理有效的自我調節和減壓方式,以健康穩定的心態投入工作和生活中。
(三)妥善處理醫患糾紛,構建和諧良好醫患關系
近年來,隨著公立醫院市場化改革的全面推進,醫院與公眾、醫生與患者之間的矛盾日益凸顯,隨之而來的醫患糾紛也不斷增加。醫患之間的緊張關系如果不能及時化解,就容易激化為非理性的、具有較強破壞性的攻擊行為。[10]不斷出現的醫患糾紛及沖突事件,反映出部分患者對醫療機構和醫務工作者長期不滿的情緒,也影響了醫務工作者的工作熱情。因此,加強醫務工作者的人文教育,培養其高度的職業責任感和對患者深切的共情能力刻不容緩。而對醫務工作者自身發展來說,加強其自我調節的能力極為重要,一位有良好溝通技巧和共情能力的醫生往往能以更廣泛的視角去理解病人及其親屬的心理,給予病患人文關懷。這種能力并非一日而成,而是需要在學生階段就進行早期的培養和氛圍影響。要增強醫務人員的溝通能力和技巧使用,首先要擴大醫務人員的知識架構,豐富其人生閱歷和體驗。比如設置特色課程[11],適當增加醫患溝通、衛生法規、醫學社會學等課程的授課,結合臨床問題和案例,通過廣泛討論等教學方法[12],探討如何從科學角度看待整容、代孕等社會熱點問題,如何提高醫患溝通的有效性,如何對晚期患者體現人文關懷,如何運用衛生法律法規相關知識減少醫療糾紛,等等。除此之外,還應在人文教育中引導學生通過醫療糾紛及矛盾反思自己的言行,如醫學生是否堅守了醫務工作者的道德和法律底線,是否堅守醫德和人本精神,是否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儲備、提高專業技術水平、補充相關政策法規的學習。更進一步說,需要鼓勵醫學生思考能否在避免矛盾和糾紛的基礎上建立良好的醫患關系。這就需要醫務工作者有良好的生命觀,始終尊重、關心愛護病患的身心健康。更要特別注意細微之處的關懷,比如冬天時,把聽診器捂熱后再接觸病患的身體;查完房時,為病患掖好被角,把鞋子放到病患方便穿的地方,等等。良好的職業溝通能力離不開學生時代所受到的教育———超越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之外、回歸最初的人本理念和人文關懷,以及平衡自己及他人情緒,有效溝通的能力。
(四)科學與人文相融共促,人與社會協調發展
醫學介于科學與人文之間,兼有最科學的人文內涵和最人文的科學內涵。[13]但有關研究表明,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呈現出不同的發展趨勢。[14]當今世界,高等科學教育呈現出國際化的趨勢,即超越國家與民族的界限而廣泛傳播和應用,其應用效果也會依據科學法則呈現同樣的作用在不同地區。與科學教育不同,人文教育呈現出本土化的發展趨勢。人文知識有著強烈的民族意識,以民族、宗教、文學、語言、藝術風格、道德規范和民俗風情為基礎。正是由于不同文化派別林立、風格各異,才呈現出五彩繽紛的繁榮景象;也正是由于高等科學教育的科學性與人文教育的人文性、民族性突出的特點,才構成了當今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復雜形勢。因此,如何形成科學與人文、國際與民族的理想平衡成為各國高等教育研究者與實踐者尋求突破的重點之一。科學與人文的關系不僅存在宏觀層面,也貫穿每個人的人生。往往同樣的一件事,既具有科學教育的意義,也具有人文教育的意義。舉例來說,教育工作者通過寓言故事來教育學生成長成才,寓言故事是否一定是實際發生或存在過的事,是否經過科學的認證呢?答案是不確定的。但從另一個方面來說,如果運用這些故事發揮教育學生的目的并非為了判斷其是否屬實,而是分析其中的意義,并以這種生動活潑的形式向學生傳遞良好的價值觀、思想理念或某一種精神,那么這就是很好的人文教育。反之,如果教授這些故事,是為了考證故事的起源、歷史、本質和發展規律,也就是不考慮其人文精神,而是把這種文化載體作為實體去考量,并通過教育使得學生能夠更加科學地把握客觀事實,那么這就是科學教育。一個人所受到的教育對其影響遠遠大于教育內容本身。學生在學期間,教師可以幫助其分辨和把握好壞與否,但當學生步入社會、走入職場,衡量的標準就握在了學生自己手中。因此,如何能夠讓學生延續對科學和人文視角的平衡,則深深根植于其早期所受到的教育影響和氛圍熏陶。這正是人文教育更為深刻的作用,即教會學生用人文的眼光看待世界,用動態平衡的視角把握工作和生活中的科學性與人文性。
三、結語
醫學人文教育是醫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實效性值得學界深入研討與探索。本研究在簡析醫學人文精神與醫學教育的基礎上,從不同方面論述了醫學人文教育在醫學生職業生涯中的作用,包括增強職業認同、緩解職業壓力、更有效地處理醫患關系、學會用科學與人文的雙重視角看待事物、維持科學與人文的平衡發展。同時,醫學人文教育不能脫離醫學專業知識與技能而單獨存在,只有兩者緊密結合,才能培養出全面發展的高質量醫學人才。
作者:王婧 單位:天津醫科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