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信管專業人才培養論文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1.1閩臺高校信管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比較分析
福建省本科高校信管專業布點于福州、廈門、泉州3個地區,每個地區各有3所,共9所高校,分別是福州大學、福建師范大學、福建工程學院;廈門大學、集美大學、廈門理工學院;華僑大學、泉州師范學院、仰恩大學。漳州師范學院原來有設該專業,于2010年始可能因就業等方面原因停止招生。臺灣的本科高校分成普通本科高校以及應用型本科高校兩大類,科技大學屬于應用型本科高校。部分科技大學設有碩士、博士點,擁有成熟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機制。綜合考慮高校類型、辦學定位、資料收集情況以及我校與臺灣合作辦學情況,選取福建地區4所高校和臺灣地區4所高校,進行本科人才培養模式比較研究。閩臺高校信管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比較如表1所示。由表可以看出,在臺灣高校中,資訊管理系是一個開設時間較早的專業,且專業均歸屬于管理學院。福建高校開設信管專業相對較晚,部分高校開辦專業較早,如1998年以前,華僑大學該專業時為管理信息系統專業;1995年仰恩大學開始招收經濟信息管理專業的本科生,1999年更名為經濟信息管理。然而,大陸信管專業歸屬于不同的二級學院(工商管理學院、計算機與信息學院等),大部分院校沿用了國家規定的信管專業培養目標,少部分院校(如仰恩大學)做了些許改變,根據區域發展的需要和學校的辦學定位做出具有學校辦學特色的獨特定位;在專業發展方向的設定上,各院校沒有明確的規定,人才的分類培養意識不強。然而臺灣高校以企業信息化作為社會需求來培養人才,根據學校的辦學定位確定了具有各校特色的人才培養目標,且臺灣高校注重“全人教育”i在專業方向的劃分上,各高校注重學校資訊管理系的辦學長處,提出了不同于其他院校的特色發展方向:
(1)臺灣輔仁大學:產業企業資訊管理、企業e化與產業資訊系統整合、資訊科技應用研究;
(2)龍華科技大學:網路管理與網路程式設計、軟件程式設計、資料庫系統應用、產業電子化資訊整合應用與管理;
(3)建國科技大學:電子商務程式設計與應用、資料庫應用與企業資源規劃、商業智慧系統分析;
(4)明新科技大學:資料庫規劃與管理、應用軟件設計開發、網路系統管理、電子商務系統規劃開發、系統分析與導人。由專業屬于交叉學科,由于福建省信管專業教師大多出身計算機科學技術。2012年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實施以來,福建省各高校均在當年將信管專業改為工學學位。信管專業發展的關鍵因素是如何根據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的特征和社會對信管專業人才的需求特征,設定合適的培養目標和專業方向,找到合適的人才培養模式,突出各校信管專業的辦學特色,推進人才培養改革的實施。因此,學校應根據區域發展的不同需求和學校的辦學定位確定其人才培養目標,根據學校的辦學長處和教學側重確定專業發展方向,以企業信息化作為社會需求來培養人才。
1.2閩臺高校信管專業課程設置比較分析
培養目標經分解可轉化為課程目標,課程目標通過課程設置實現,包括課程類型、課程結構、課程學分學時等。不同課程模塊比例、通識課程與專業課程比例、必修課選修課比例、理論課與實踐課將影響畢業生就業率、就業對口率。如何合理設置其課程學分、學時比例,對人才培養至關重要。臺灣高校的最低畢業學分相對一致,大部分為128學分;福建高校的最低學分差異較大,在160?185之間,這與各校制定學分標準不同有關。從課程模塊設置上,閩臺高校均有公共課程和特色課程。臺灣高校的課程模塊設置較細化,重點在于專業的選修課程上,重視學生在專業方向確定的基礎上選修相應的課程,做到課程自主選擇。福建高校的課程模塊設置特色則在于實踐課程的集中設置,能讓學生在實踐中做到時間自由支配,提高實踐課程的完成度,各校對于選修課程的重視程度不一。從課程性質上,福建高校的理論課程比例明顯高于實踐課程,理論課程學分占最低畢業學分在80%?90%之間,實踐課程集中在最后一學年或一學期完成;臺灣高校雖未在實踐課程方面設置相應的學分,但在理論課程中設有專門的實踐(實驗)課時,進行階段性實踐通過認定。在必修課和選修課方面,福建髙校較臺灣高校的選修課比例較低,只占最低畢業學分的一至三成;臺灣高校選修課比重相對較高,且設有相關跨校選修課程,校際間實行“學分互認,課程互開”政策。
1.3閩臺高校信管專業主干課程開設情況比較分析
主干課程對于提高學生專業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學校應根據其專業特點和學生專業能力的培養需求有計劃地開設主干課程。1999年4月,受教育部高教司委托,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武漢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5所高校聯合組成課題組,進行專業研究與討論,確定了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的6門主干課程:信息管理概論、管理學基礎、數據結構與數據庫原理、計算機網絡基礎、信息系統的開發與管理、信息資源的組織和管理。鑒于臺灣高校資訊管理系和大陸信管專業對于主干學科(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管理學、經濟學)要求的一致,以大陸要求的信管專業6大主干課程及其在臺對等課程進行專比較分析,比較福建高校和臺灣高校6大主干課程的開設情況。閩臺高校對6大主干課程的開設情況不盡相同。福建高校對各課程的學分和學時設置沒有統一的標準,對于管理學基礎、數據結構與數據庫原理、計算機網絡基礎、信息系統的開發與管理這四大課程較為重視,相應開設的每門課程學分在2?4分之間,學時在32?78間不等,并含有相關的實驗課時;而對于信息管理概論及信息資源組織和管理兩大課程,部分院校沒有足夠重視。臺灣高校對資訊管理系發展方向的側重點不同,對于管理學基礎、數據結構與數據庫原理、計算機網絡基礎、信息管理概論、信息系統的開發與管理及信息資源組織和管理的開設情況各不相同。
1.4閩臺高校信管專業實踐教學比較分析
實踐教學環節包括課堂演練、課程實驗'、課程設計、生產實習、見習觀摩、畢業實習、學年論文、畢業論文(設計)、設計競賽等,這些實踐教學環節綜合集成了“實踐教學體系”。臺灣高校的實踐教學重點在于實踐與課堂理論教學相結合,通過課堂的手腦并用,提高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能力;另外,臺灣高校并未設置畢業論文(設計)課程,而是側重于寒暑假的專題研究,形成相應理論報告或實踐成果。必修課信息系統專題要求學生以一年時間研發一個真實完整的系統,并公開發表。實踐課程是考驗學生掌握知識程度、體現學生動手能力的關鍵環節,合理安排實踐環節的教學內容,有針對性地開展實踐活動對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有很深刻的意義。因此,學校應根據其人才培養目標和學生專業發展方向,有針對性地開展實踐教學內容。2.5福建高校信管專業畢業論文(設計)比較分析畢業論文(設計)是高等學校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依托所學專業知識與技能,運用科學研究或工程技術設計基本方法去發現、提出、分析和解決與本專業相關的實際問題的一個教學過程,是高校培養學生科學精神、實踐創新能力,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重要教學環節。畢業論文(設計)的質量是衡量高校教學、管理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尺度。由于臺灣高校沒有畢業論文(設計)的課程要求,現對福建高校信管專業的近5年內畢業論文(設計)研究方向進行比較。福建高校的實踐教學著重于畢業論文(設計)和畢業實習兩個方面,在畢業論文或設計方面,主要以學生自主選題、導師指導的方式完成相應的畢業論文或畢業設計項目;另外,福建高校在信息技術的實踐方面設置了相應的課程,重視培養學生在信息技術上的應用。福建高校信管專業畢業論文(設計)對于管理類、經濟類、信息技術類的選題比例不盡相同。華僑大學主要側重于管理類的選題方向,信息技術類選題也占有一定比例,但在調研訪談中,該校要提高信息技術類論文比例;集美大學2009屆、2010屆、2011屆的畢業論文(設計)呈現了一邊倒的情況,全部選題均為信息技術類,體現該校著重培養學生的信息技術能力;泉州師范學院畢業論文(設計)的管理類選題逐漸占有較大比例;隨著辦學時間的推移,仰恩大學近三屆的畢業論文(設計)則均為信息技術類。經濟類選題在各校的畢業論文(設計)選題中都只占有很小的比例。學校應根據社會對信息化人才需求日益迫切的現狀,適量加大信息技術類畢業論文(設計)的比重,根據學生的專業發展方向平衡各類畢業論文(設計)的比例。
2閩臺高校信管專業本科人才培養模式差異性分析
(1)信管是多學科交叉專業,閩臺髙校均圍繞企業信息化為主題進行課程設置和實踐教學。從人才培養目標看,臺灣高校“全人教育”(人的多方面和諧發展的教育)培養理念可值得大陸借鑒。正如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南開大學校長龔克所說:“大學要真正成為新觀念、新知識、新人才的源泉,就必須徹底摒棄功利化的辦學趨向,以‘人的全面發展’為終極目標。”
(2)臺灣高校資管專業均隸屬于管理學院,但提出了不同于其他院校的特色發展方向;大陸高校信管專業隸屬不同學院,人才培養有不同側重,但人才分類培養的意識不強、辦學特色尚未明顯形成,也未形成完善本碩博的人才培養體系。
(3)從實踐能力培養方式看,福建高校實踐培養重畢業論文環節、輕專業實習;臺灣高校的實踐教學重在實踐與課堂理論教學相結合、各項專題研究。
(4)從選課環節看,臺灣高校學生對課程能自主選擇,校際間實行“教師互聘、課程互開、學分互認”。福建髙校信管專業是拼盤式交叉課程設置,各課程間沒有真正形成融合,校企業合作辦學沒有推動,沒有實現彈性學分制。致謝:在課題開展過程,得到福建省和臺灣高校的專業主任大力支持,分別是華僑大學譚觀音主任、集美大學黃凱明主任、仰恩大學曾鳳生主任、臺灣輔仁大學莊雅茹教授,在此一致表示感謝。
作者:羅仙仙 朱達欣 陳明玉 莊世芳 蔡丹琳 蔡芬 卓興良 單位:泉州師范學院數學與計算機科學學院